一.
对于泛读一事,灵感来源于前段时间,看了本书——《越读者》(赫明义)。
文章里面有段话,令我陷入深深地思索:
《二〇〇一:太空漫游》的作者亚瑟•克拉克,在书中如此描述太初时代的原始人:
(他们)硬是和同伴嚼着各种浆果、水果和树叶,顶过饥饿的痛苦——就在他们为了同一批食料而争抢不已时,环绕四周的食源之丰富,却远超他们的想头。然而,千千万万吨多肉多汁、徜徉在大平原和灌木林里的耽误,不仅超过他们能力所及,也超出他们想象所及。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
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现代的人不也是这样,《王者速读法》里记载了每年日本出版2500万册书籍!多么丰饶的年代啊!我们的大脑却不知为何,常常缺乏精神食粮,逐渐饥饿至死!
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在于:
我们像《越读者》中的原始人一样,书太多,不知道“吃”什么、怎么“吃”,也不敢“吃”!
作者对于这个现象提出一点建议
“Reader Takes All”(泛读)
二.
“Reader Takes All”,说得好!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
许多名人都是什么都吃,如果你非要有好书才吃,你一年也等不到几本书的!
罗振宇(罗辑思维)是个小有名气的名人吧!视频点击量达250万次,用他的话来说:央视的点击量也差不多250万。
最近翻阅了他的《中国为什么有前途》《迷茫时代的明白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博学!
为什么呢?他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从英国到美国,什么东西都可以扯过来讲。怎么能说不博学?橙子当时在想:这个人肯定是把教科书背熟了!
回家一查“罗振宇的书单”,惊呆了,他一年要读280本书,也就是说,平均一天0.8本,当时想明白了,罗振宇的博学,并不是源于教科书,而源于他的泛读。
这么想这,橙子翻着他的两本书检查,果然,关于王安石那段就于教科书的不同。
他在文中披露真相:王安石在宋、元、明、被称为奸臣,直到清朝才被百姓称为忠臣。
后面罗振宇又把《三刻拍案惊奇》拿出来论证,又把梁启超拿出来论证——这些都是教科书中没有的!
所以,橙子的总结是:
博学,并不是源于教科书,而源于泛读。
前段时间,今日头条官方,也搞了个写作特训营,里面有个导师,叫秋叶大叔。
橙子的文章中常常讲到,简书一哥彭小六,文章中也多次提到。
橙子调查了一波,后来也查了下他,清博的宏观数据显示:
他的公众号,在教育类排名第一,要知道咪蒙也不过是在网红类排名第一而已。
跑远了。秋叶说了一句话:
到了我这个阶段,常常是泛读书籍,哪怕是读到一句有启迪的语句都不错了。
我的分析是,
我们普通人也要这样,不要挑书读,要泛读,有时候,普通的书的某句话对你的启迪,比优秀的书还要高!
除了秋叶,许多名人都是靠大量刷书而成功的。
国民岳父韩寒,在高中时拿下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一举成名。
接下来就要思考了:为什么他能拿下?
他在《杂的草》透露:我从小就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父亲知道后不允许我看,我晚上就带着煤油灯,捂着被子看。
而另外一位拿下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写的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最近频频在卫视出现的名人——张悦然也表示:
从小,只要是书,来者不拒,什么都看。
不只是这些拿奖的,彭小六、无戒一元亦有用等大佬纷纷推荐的书籍——《大师的写作课》作者——舒明月也透露她从小就阅尽金庸古龙全集。
大家或许会发现,他们看的都是金庸等武侠小说,为什么都看这个?不是书好,而是:
他们那年代,除了金庸的武侠派好看,剩下的都是散文等枯燥无味的玩意。
回到我们现在——
江南独创的:幻想派;韩寒的毒舌派;天下霸唱《鬼吹灯》与南派三叔《盗墓笔记》开创了盗墓派;萧潜凭借《飘渺之旅》开创的玄幻修真流;萧鼎《诛仙》开创后金庸武侠流;《小兵传奇》开创了中国软科幻流,在此之前,科幻小说都是硬科幻;辰东《神墓》开创了洪荒流……
除了这些小说类型,还有大量的经济、心理、科技、文学类文章供我们阅读,我们是不是像《越读者》一书说的:
“身处丰饶之处中,却逐渐饥饿至死”
除了90后,一位老大叔:北京观复博物馆、国宝鉴赏大家马末都先生,曰:
现在的人,不能只读教科书、专业书,要多看闲书。
这位老前辈提倡的,作为学生、职员,不要只看于自己领域相关的书籍,要多看看闲书。
综上所述:
读书要多看闲书,多泛读书籍。不要只看与自己相关的书籍,不要专门挑好书看,做到不偏食。不然就会陷入“身处丰饶之处中,却逐渐饥饿至死”的地步。
三.
可能有人提出疑问了,这么多名人作家都泛读,那么关键是:他们为什么要泛读。
其实泛读一本书的好处很多啊!
秋叶老师在《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说:
你掌握的框架越多,读书的角度也可以越多,比如试试心理学的框架、历史学的框架、管理学的框架、社会学的框架,乐趣无穷。
他们这些有名的作家泛读的道理就是这样:
读完这些书,自己掌握了框架,一会用武侠小说的框架写作、科幻小说框架写作、毒舌流框架写作、社会学框架写作……
鲁迅就是这样的,《大师的写作课》里记载了著名评论家顾随对鲁迅文章的评论:
“近代白话文鲁迅收拾得头紧脚紧,一笔一个花。即使打倒别人,打一百个跟头要有一百个花样,重复算我栽了”
我们不要羡慕鲁迅先生,要洞穿他的方法,他的不重复之道,不也是像秋叶老师说的:掌握的框架多。
一百的花样,可能不过就是
春秋笔法+红学笔法
史学笔法+红学笔法
小说笔法+红学笔法
小说笔法+春秋笔法
小说笔法+史学笔法
……
跑远了。看看上面的,其实混搭起笔法就是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所以,
如果你是读书者,可以用不同框架,不同角度读书
如果你是写作者,可以用不同框架、不同角度写文章
如果你仅仅是一位普通人,你也可以掌握不同的框架,用不同的角度,思考一件事。工作上出了问题、人际关系出了问题都是可以用不同框架的方法去思考。
当然,对于橙子自己这种低阶人士,现在泛读书籍,不过是为了扩展思维以及写作的时候可以乱添加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罢了。
秋叶老师在《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又说:
现在我大量读书的效果并不能直接用上,但是我常常在不经意间用上他们。
这是第二个好处:知识的囤积,让你不知道何时用上。
这是一个长远的改造过程,比如你看完了《FBI教你读心术》,你要相信,不知何时,你看到一个人,就会主动地去分析他,或者按书本知识去试探他。
这是个渐变的过程,有些泛读的东西,不知道用不用的上,但不经意间就是会用上。
橙子自己就有个经历,就是现在,写着这篇文章,读者是否好奇橙子的例子比较多?
其实上面讲了N个作家N本书,都是我看书时、听教程、看新闻无意间看到的,并没有特意去记忆,但是写着文章,就会自动冒出来,所以橙子现在告诉大家这件事不是扯淡,而是真心分享 。
总结起来就是一点:
“Reader Takes All”(泛读)
化用《越读者》的一大段话:
阅读不再是皓首穷经,阅读不再是闲情逸致。
阅读不再是有目的,阅读不再是无目的。
阅读不再是功利,阅读不再是品味。
阅读不再是文字,阅读不再是图像。
阅读不再有网络与书籍之分。
这是一个没有越界阅读(泛读),就不成阅读的时代。
不论错过了多少机会,不论多么晚开始,阅读都在等着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机会。何况在这网络时代。
这是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越读者时代。
我们应当把握住机会,勇敢地当一个越读者,泛读一切!
往期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