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去过西藏,对318国道所有的感观都来自于听觉,是我急迫想要出版发行的书《行者》里魏修平说给我听的。
挺惭愧的是,在这本书里竟写过两个篇幅的318国道,一篇是修平开着二手奥拓自驾,一篇是他挑战自我的骑行,每天听他的微信留言,讲一路上的感想与故事,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对拉萨与318的向往变得越来越迫切。
我想能够静下心来看完《冈仁波齐》这部电影的,有些是缅怀着去过西藏的情怀,有些是觅得那份内心的宁静,有些是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信仰。
影片讲述了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的芒康县普拉村,11个普通的村民愿意跟剧组一起踏上这次冒险的朝拜之旅的纪实片。这支朝圣队伍里有老人、孕妇、小孩、背负罪孽深重者、命运受挫者,一行人的朝圣之路整整走了一年,孕妇在途中给队伍带来了新的生命,而老人在冈仁波齐山脚下安详走去。
如果没有一份情怀,一份信仰,看这部电影会觉得很无聊,就看他(她)们一路三拜九叩的朝拜前行,但我却觉得很有养分,让我对318的感观从听觉跨越到视觉,这条向往的神圣之路宁静、迤逦、巍峨的展示在我眼前。
很多年前看过台湾电影《练习曲》,故事记录一位听障男孩背着吉他骑脚踏车环岛骑行,2013年去过台湾环岛游之后,重温感觉特别享受,在垦丁、花莲吹着太平洋的海风,身体疲惫到思想空白,只剩一个信念,骑到目的地,战胜自己的这股力量便是遒劲有力的信仰。
也看过电影《转山》,大四毕业时遭遇哥哥去世的张书豪,在迷茫期的他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憾,从丽江开始独自骑行去拉萨朝拜。我从未体验过挑战身体的极限是种什么样的滋味,但我能感受这份对信念的执着,即便是困境重重。
在这个浮沉世界里,需要找一份信仰安放不安的心,看着这些藏民穿着脏兮兮的衣服,皮肤晒的黝黑皲裂,盘起的乱糟糟的头发,或许在都市里会遭很多冷眼,但心里如果住着安详,是多么幸运的事。
我从小是个自卑的人,躲在自己的一隅角落里自言自语,脑子比别人慢半拍,学习成绩差,对很多事情后知后觉,内心的那些小忧郁都寄托在文字上。
一个人会坐在田畈里,听着蛙叫蝉鸣,吹着稻花香的微风,沐着和煦的阳光,那时的我多么希望,可以和大院里那些老师家的孩子们一样优秀;也多么希望会有人拍拍肩膀,对我说加油。
最后对自己说加油打气的使命总归还是要归属自己,在自卑的沼泽地里匍匐前进,在世人的冷嘲热讽中慢慢变懂事,在自己的这方净土里守着琴棋书画,与世无争。
我从小是个让父母亲操心的孩子,不务正业,多愁善感,天马行空,一个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倔强丫头,长辈要我怎样我“偏”要那样的叛逆成长。
忆往昔峥嵘岁月,有时候会特意选择失忆那段荒唐岁月,每每想起那些浪费的珍贵青春,特想抽自己,那一个个巴掌早已落在心里的伤疤上。
想起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以及被自己伤害的人,最难的是救赎与原谅。虽然没有造成《追风筝的人》里那样对一颗善良心灵的伤害,也没有欠夏目漱石《心》里因嫉妒间接杀害人命而偿还一辈子的良心债,但那愧疚的痛楚曾时常如带刺的藤条攀爬至整个心房,缠绕着不安、狂躁、欲望、不甘随处晃荡。
向这些人说声对不起,人早已是海角天涯散去。
原谅别人,救赎自己,慢慢变懂事,慢慢找回自己,慢慢把自己的心收拾干净,慢慢平和面对苦痛,慢慢变坚强不懦弱,慢慢远离功名利禄,慢慢归隐于无争平和。
一步一步的慢慢,也是一场朝圣,在信仰的路上磨其志,去糟粕,明思绪,斩乱麻,清心境。
在这条朝圣之路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冈仁波齐,待你翻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