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修改后,发表于《江苏教育》2018年第5期。特此向《江苏教育》杂志社表示感谢!
【摘要】劳动和知识对于确定人生目标有重大意义,能给人带来欢乐,充实人的精神生活。班主任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开展学生乐于参与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劳动、自主参与中体会活动带来的快乐,从而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个体的幸福感。
【关键词】班级活动 ; 自主参与 ; 家校合力 ;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个人,早在童年时期、特别是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应该获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1]在如今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的年代,即使是乡村的孩子,大部分也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由于家长的过度宠爱,部分学生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没有“在劳动中创造幸福”的深切体会。基于此现状,我组织了一次野炊活动,旨在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让他们在合作中享受集体活动带来的幸福。
一、在活动筹备中点燃幸福的火苗
“幸福是多方面的,它既在于一个人能热衷于劳动并在其中成为创造者,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也在于这个人能欣赏周围世界的美,并为他人创造美。”[2]要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创造者”、“领导者”的才能,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必先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热情,还可以与家长沟通,完善活动措施,促进家校合作,培养亲师生的良好关系,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召开班会,激发活动兴趣
班会课是培养和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开展各项活动的有效途径。有计划地组织主题班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以引导,既可以达到提高认识,发展个性,愉悦生活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活动兴趣都能得到极大提高。
周一,我召开了以“快乐的野炊活动”为主题的班会课。我在班会上和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童年野炊的快乐回忆,并向他们说明了这次活动的大致内容,再让他们共同讨论一下活动的具体事项。学生们积极发挥主人翁精神,纷纷发表见解。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我把他们讨论的结果做了一个小结。在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声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前所未有的主动参与的热情。就这样 ,一场素未谋面的野炊活动已经在学生们欢快的讨论声中酝酿开了(见图1)。兴趣有时候是需要激发的,当这把火苗一旦被点燃,将会提高学生对活动的期望和兴致。
(二)家校沟通,创生教育资源
家长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乡村班主任要学会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实现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有效合作。
我把本次活动的目的和学生们讨论的结果发到班级微信群里,向家长们说明了家庭教育、亲子互动的重要性后,主动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参加活动,家长们都表示支持开展这次野炊活动。但是苦于大多数的农村家长整天忙于生计,或在外地工作,孩子在家里让爷爷奶奶带;或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教育。对于孩子开心与否,家长们显得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最终报名参加的家长只有4人。对此,我表示理解,虽然家长不能参加这次活动,但这次活动的提议起码唤醒了家长的陪伴与教育意识。我更想要尽力引导乡村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们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虽然这条路还很漫长,我愿意慢慢来。
(三)分工合作,增强集体意识
由于很多乡村学生在家无人管教,自由散漫惯了,他们进入学校后,集体意识也比较淡薄。因此,需要让每位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参与具体活动事务,树立主人翁精神,体验到为集体服务的荣誉感,才能有效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集体意识,享受集体荣誉带给他们的幸福感。
我把活动的内容向孩子们宣布了,然后进行第二轮讨论:我们需要哪些东西?怎么分工合作?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都努力发挥自己小当家的本领。任务分配完毕,每个小朋友似乎都沉浸在我们活动的筹备中。通过讨论、组织、合作、分配,促进了学生集体观念的形成,更增强了他们为集体服务的意念在的儿童长大后能够拥有幸福的回忆。
二、在活动体验中共创幸福的甘甜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作所带来的幸福感呢?又该如何提升他们在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时的幸福指数?“有意义的行动是主体力量投入其中的行动,是满足主体生命需要的行动。通过学生的自主行动,学生的期待和努力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已有的认知和能力、情感和意志化在行为中。”[3]因此,在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参与,投入其中,与家长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劳作,共同感受劳动的喜悦。
(一)人小力量大,乐当小主人
当下的儿童因为家庭教育观念的缘故,宠溺有加,久而久之,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普遍存在缺乏自主行动的意识,更难以培养出自主的人格。而在班级生活中,教师的教育自主和其他学生的自主行动,会促使学生自主人格的有利发展和培养,从而让学生体会来自群体活动中自主劳动带来的幸福。
活动当天早上,孩子们背着书包,书包里装着饭盒和零食,一手拿着风筝,一手提着柴火,兴奋地走进学校,那样子,别提有多神气了(图2、图3)。家学小朋友负责带油、盐、酱油,还让爷爷来帮忙打灶和烧火。佩昕的妈妈和姿琳的奶奶来帮忙洗、切、煮。芷萱是个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的生活有点简朴,对她的关注也比较少。但是她为自己准备了活动的材料:一个小密封袋里整齐地排着几粒紫色葡萄和煮熟的板栗,一个吃完的大果冻盒里装着满满的大米。每个孩子都说着,笑着,俨然林中那快乐的小鸟。
(二)家校共合作,同煮“幸福粥”
乡村学校的“家校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普遍停留于低层次、临时性的合作,家长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参与过学校开展的活动。但是乡村家长热情、淳朴、善良、勤劳,他们的身上有我们的孩子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人特需要学习和具备的品格特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开展的活动中,不仅能够减轻老师的负担,更能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增强合作意识,和谐合作关系,还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学生在与家长的共同合作、互动中也能感受到亲人对自己的关爱与重视,生发出自豪、自信、感恩的情怀,亲子关系更加密切,幸福感也悄然提升。
活动当天,小嘉怡和奶奶一起用小斗车搬来了一车砌灶的砖头,还负责让奶奶帮忙买煮粥的食材;佩欣的妈妈和姿琳的奶奶负责洗、煮等全面工作;家学爷爷负责打灶……在家,每个孩子几乎都是“小祖宗”。然而,这一天,家长们都看到了孩子积极、乐观的一面:大家撸起衣袖,二话不说地就搬起砖头来,一个还嫌少,非要搬三个(见图4)。然后大家围着爷爷学打灶,样子十分的专注。灶砌好了,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柴火搬到灶的跟前,把绳子解开,把柴条递给家学爷爷烧。利政小朋友还凑上前去,拿着柴轻轻地放进火里,学着爷爷的样子,拿起吹火的竹筒吹起来,那样子,看起来可得意、可专业了,其他的孩子也跟着一起来学(见图5)。家长们看着,只管乐呵呵地笑。
(三)大家同欢乐,品尝甘与甜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不同,在每个不同的成长阶段对幸福的感悟也会有所不一样。深圳的陈才英老师指出:“幸福就是山的味道、海的味道、感恩的味道、一起劳作的味道、快乐的味道。”这正是我们作为乡村的孩子成长的幸福回忆,在劳作中品尝幸福的味道,在享受幸福中培育感恩情怀。
在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合作下,新鲜美味的“瘦肉海味粥”出锅时,孩子们都很有纪律地坐在安排好的座位上翘首以待,渴望能快点吃到第一次一起做出来的美食。但是,孩子的良好品格还需要我们作为老师、家长来慢慢引导、培养。而当下就是一个让孩子学会感恩的良好时机。在一句句充满真诚、童趣的道谢语中,家长深受感动。孩子也从家长的鼓励中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更提升了他们的荣誉感、幸福感。
孩子们吃了一碗又盛了一碗,接着第三碗,每个孩子都表现出从没有过的满足与幸福(见图6)。吃完后,他们自己排着队伍洗刷自己的餐具,不挤不闹:有的动作比较娴熟,露出灿烂的笑容;有的还是第一次洗碗,有点不好意思(图7、图8)。但即使在这样一次小小的劳作体验中,他们都觉得很有成就感。
三、在活动总结中体会幸福的来源
经过这样在亲师生共同合作下开展的充满新鲜感、创造力的活动后,学生对自主参与集体活动的感受如何呢?他们对劳动所带来的幸福体会又能达到什么境界呢?家长们又有什么看法呢?
活动后,部分孩子感受到了活动带来的乐趣,家长对孩子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施嘉怡:从来没去野外捡过柴火,这次的柴火是我亲手捡的,感觉很自豪。
施嘉怡妈妈:晚饭后,会让妈妈坐下休息,然后和弟弟一起洗碗、拖地。
李姿琳:可以自己吃、自己洗碗,很开心,更渴望和大家一起睡觉。
李姿琳奶奶:家里的玩具从来不收拾的,活动后,回家要抢着扫地了,还洗自己的袜子。
施利政:活动中搬了几次石头,学打灶,还用竹筒吹火,好开心。
施利政奶奶:以前叫他干什么都当没有听到,这次活动后,晚上会主动收衣服,懂事多了。
施元卓:这次和大家一起搞活动很开心。
施元卓妈妈:这次活动后,在家会帮着提水了,感觉孩子已经长大了。
“劳动和知识对于确定人生目标有真正重大意义,劳动能给人以欢乐,充实人的精神生活。”[4]他们都通过自身的参与、创造,体会自主劳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那一刻,他们的脸上洋溢的就是自信的、幸福的属于他们这个年龄该有的笑容。
幸福是基于创造和奉献的自身价值感所带来的快乐,是一种很美妙的感受,并且具有持久性。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参与、集体努力创造的幸福会是一种永恒的、植根于自己记忆中的、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参考文献:
[1] [苏]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M].肖甦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63.
[2] [苏]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M].肖甦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
[3] 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66.
[4] [苏]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M].肖甦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