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学

文物保护学

专题一

一、概述

1、文物: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遗迹遗物。

2、文物保护:指的是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采取的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损害的措施。

3、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二、文物的价值和特性

文物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及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了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所生活的生态环境、生活状况等内容。它所具有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能直观的反映历史面貌,对研究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三大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2、价值评估

①对文物古迹价值的评估处于首要位置;

②价值评估是其后所有保护程序的决策基础;

③一切保护程序都是保存、延续价值的体现。

3、八大特性

① 物质性:也就是作为实体的“物质”的一面,具有基本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质感、密度、硬度、熔点、以及热胀冷缩、湿胀干缩等)和化学性质(如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尤其注重的是物质氧化腐蚀劣变的原理和防治技术)。

② 文化性

③ 历史性:历史性、文化性是文物特有的人文社会属性,因此文物具有珍贵、脆弱、不可再生等特点,对文物保护材料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使它与其他的物质实体和一般的防腐保护科学相区别开来。

④唯一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文物的唯一性,也就是“个性”强,材质、年代、用途、工艺、价值,以及地域、埋藏环境和保存环境、病害成因、损坏程度等方面因素,使每一件文物都与众不同,而且是不可替代不复有偶的,这就给科技成果的推广带来一定的难度,每一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实际应用,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⑤ 价值固有性。

⑥权属公有性: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⑦ 世代传承性。

⑧公众性(公益性:公益诉讼制度)。

三、分类

1、按材质分

① 无机材料类文物:

金属器类,包括青铜器、铁器、金银器、铅锡器等。

硅酸盐材料类即无机非金属材料类,包括陶质文物、瓷器、土质文物(土遗址、古墓葬)、彩绘泥塑、壁画、石质文物(石器、石窟寺)、玉器、玻璃器、珐琅器。

②有机材料类文物:

纸质文物(古书籍、书画、经卷);

纺织品(棉、麻、丝、毛等);

皮革类(裘皮制品、羊皮书);

古尸;

竹、木、漆器;

骨、角、牙器;

音像材料。

③复合材料类文物

2、其他分类

①平面文物组包括书画、印刷品及照片、档案及善本、纺织品和标本;

②立体文物组包括有机类文物、陶瓷及无机文物、金属文物、出土文物。

◎多孔材料类文物指的是陶器、土质文物、石质文物如石刻、石碑、石窟壁画等。

◎纤维质材料类文物包括纸质文物和纺织品。

◎书写材料包括泥版、石板、石柱、石墙、岩石(汉谟拉比法典)、泥瓦片、兽皮、莎草纸(纸草)、龟甲、兽骨、青铜钟鼎、竹片、丝绢、纸张等,这些材质还可以分为:软质材料(纸草、丝绸、纸)和硬质材料(泥版、石块、骨头、木头、金属)。

四、文物的劣变

1、文物自身材质

事物的变化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主导作用,在文物的损毁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内因即文物的材质构成。

2、自然因素(环境)

空气(氧化、污染气体)、水(水蒸气、雨(酸)雪冰雹)、光、温度(早中晚、春夏秋冬)、风沙、沉降物、盐蚀、生物(动植物、霉菌虫害)。

自然灾害:洪水、地震、山崩海啸、火山爆发。

3、人为因素

战争(圆明园)、发展工业(污染环境)、发动运动(文化大革命)、大型建筑工程(三峡水利)、不科学的管理和操作、保护性损害(无知)、创作性修复。

 建设性破坏、保护性破坏:维修性拆除、保护性拆除。

五、常见的修复和保护文物的材料

◎清洗剂

◎粘接剂

◎除锈剂、缓蚀剂

◎表面封护剂

◎消毒剂、杀虫剂、防腐防霉杀菌剂

◎加固剂

◎脱水定型剂

◎脱酸剂

◎漂白剂、干燥剂等

要求:对于文物保护材料的要求要保持文物的原貌,即要“保真”,如对表面封护剂的要求具有无色透明、无眩光、附着力强、老化期长、防紫外线、可再处理等性能。

专题二

一、文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1、内容:是研究使所有与人类相关的文化遗产尽量长久存世的学科。由于文物的品类繁多材质各异,所经历的环境千差万别,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因此是一门与许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2、任务:主要任务是研究文物的材质、结构、工艺、劣变和腐蚀机理,在此基础上选择最适宜保护材料和保存环境。

3、目的: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文物本身和它所处环境的了解按照国内外通行的保护原则来确定相应的保护方案,使文物达到最佳存世状态,并得以长久留传。

4、一般保护

①内容

◎环境保护、濒危物种资源的保护;

◎对腐败变质的认识:食物、尸体;

◎日常物品的维护:清洁、修理、保护涂层、防虫防腐;

◎对秩序、美的欣赏、收藏和保存;

◎房屋修葺,建筑修复。

②特点

◎随意性——因人而异(审美、个性等);

◎节约节省——性价比;

◎有保质期,使用寿命;

◎可以弃置更换;

◎一般不至于触犯法律法规。

5、文物保护学的特点:复杂性

①研究对象广泛;

②研究内容博杂;

③研究要求复杂。

a.时效性要求;

b.人文社会属性(文化性、历史性)对保持文物原状的要求;

c.不同种类文物保护要求不同;

d.不同级别文物保护要求不同;

e.同一类文物保存状况不同,要求不同;

f. 同一类文物保护目的不同,要求不同。

6、文物修复的三种模式

(1)考古性质保护与修复

①通过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为有效的遗址保护提供依据;

②在遗址保持现状不理想或因一些原因不能继续保存下去的场合,科学的发掘即为唯一选择,也即为唯一将古代遗存科学保护下来的手段;

③考古发掘中还必须处理具体的出土遗迹遗物的保护问题。

2、博物馆性质保护与修复

3、商业性保护与修复

二、文物保护的定义、任务和意义

1、定义:

文物保护是研究历代各种质地文物,在内外因素影响下的质量变化规律,应用科学技术手段维护文物质量,对抗一切形式的质变,阻止延缓质变过程,控制降低质变速度,对文物的劣化进行综合防治,通过环境控制进行以防为主的预防性保护,研究适合保护文物的新材料、新方法,使文物尽可能长久存世。

2、文物科技保护的内容

◎文物保护理念的研究

◎文物材料的研究(包括制作工艺、来源产地)

◎文物材料(在不同环境下)劣化机理的研究

◎文物保护材料的研究

◎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

◎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研究

3、文物保护的研究内容

◎组成成分

◎结构性质

◎质变机理

◎保护技术

◎保护材料

◎保存环境

文物首先是物质的实体,具有物质的自然属性,它的自然破坏受内在的和外来因素的影响。文物保护科学是研究认识各类文物的组成、性质、损坏原因、机理,以及破坏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即研究规律性问题。

4、我国文物修复

文物保护技术是作为一种学术,有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又使用技术方法,是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认识和理论基础之上(也就是人们所掌握的规律)研究得出的相应的保护和修复的技术和方法。我国的文物修复是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先进技术结合,我国传统的保护修复技术工艺中绝大部分是经验性的,如青铜器修复技术、书画装裱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我国文物修复

文物保护技术是作为一种学术,有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又使用技术方法,是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认识和理论基础之上(也就是人们所掌握的规律)研究得出的相应的保护和修复的技术和方法。我国的文物修复是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先进技术结合,我国传统的保护修复技术工艺中绝大部分是经验性的,如青铜器修复技术、书画装裱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保护是前提,利用是目的,管理是保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三、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

2、《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不可移动文物。

①第十八条  必须原址保护。只有在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因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需要,使迁移保护成为唯一有效的手段时,才可以原状迁移,易地保护。易地保护要依法报批,在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

历史上,国内外都有因特殊情况(如水库淹没、山体崩塌)对文物古迹赖以生存的原有环境造成不可避免改变的例子,在诸多保护措施中,搬迁异地复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山西永乐宫古建筑群的异地搬迁、张飞庙的整体搬迁、瞿塘峡壁题刻保护工程。

②第二十一条  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修复应当以现存的有价值的实物为主要依据,并必须保存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遗留的痕迹。一切技术措施应当不妨碍再次对原物进行保护处理;经过处理的部分要和原物或前一次处理的部分既相协调,又可识别。所有修复的部分都应有详细的记录档案和永久的年代标志。

③第二十二条  按照保护要求使用保护技术。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必须保留。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证明是最有效的,对文物古迹是无害的,才可以使用。

④第二十三条  正确把握审美标准。文物古迹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它的历史真实性,不允许为了追求完整、华丽而改变文物原状。

⑤第二十四条  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与文物古迹价值关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构成文物古迹的环境,应当与文物古迹统一进行保护。必须要清除影响安全和破坏景观的环境因素,加强监督管理,提出保护措施。

⑥第二十五条  已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

⑦第二十六条  考古发掘应注意保护实物遗存。

⑧第二十七条  预防灾害侵袭。

◎文物保护贯穿于文物工作的始终。

◎遵循科学的保护程序和原则是保证文物保护工作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研究工作贯穿在整个保护过程。

◎对文物古迹价值的评估处于首要位置,价值评估是其后所有保护程序的决策基础。

◎日常管理贯穿于保护全过程。

3、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六步”

①文物调查

②(价值)评估

③确定各级保护单位(分级保护)

④制订保护规划

⑤实施保护规划

⑥定期检查规划

4、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

①必要的保护范围

②标志说明

③记录档案

④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 

5、可移动文物保护基本原则

①原真性原则;整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修复保护原则,即不能随意改变文物的形状、色彩、纹饰、铭文,要保存文物的历史标记(包括遗痕)。如青铜器经过久远年代形成的色彩斑斓的锈层,叫做古斑,不仅古色古香,令人赏心悦目,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而且坚硬致密的锈层可以阻隔外界的不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的作用。

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最小介入,全程参与: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conservation)就是尽量少的对文物本身进行干预,通过创造一个适宜的最佳保存环境,最终达到长期保护的目的。文物保存环境研究和控制已经成为当前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尽量少的对文物本身进行干预,也就是对文物要“最小介入”(minimum intervention)或“零介入”,这样就避免了新的技术和材料对文物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保持了文物的最真实的状态;

◎全程参与就是文物的保护要贯穿于文物工作的始终,如发掘(起取和现场保护)、包装运输、搬运、陈列、收藏,以及文物研究工作中的照相、称重测量、绘图作卡、制作拓本等环节,坚持日常维护。

③文物保护要符合严格的技术要求和保护程序:

a.文物保护技术要具有长期稳定性、可逆性、可再处理性和安全性,要进行可识别性标示,不得留下隐患,防止“保护性”损害,应用先进的现代化仪器分析技术对文物进行微量分析和无损检测;对于文物保护材料要保持文物的原貌,如表面封护剂要求具有无色透明、无眩光、附着力强、老化期长、耐候性好、防紫外线、可再处理等性能;

b.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要经过严格的试用性实验;

c.根据文物的具体情况采用最优化保护方案:如铁器仅表面锈蚀,铁芯保存尚好时,可以采用清洗——除锈——缓蚀——封护的操作顺序,如果其铁芯已腐蚀殆尽,那么,就只能在简单的表面清理后,直接进行加固封护。

④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6、文物保护工作的“五纳入”:

①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②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③纳入财政预算

④纳入体制改革

⑤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7、文物库房的“十防”

防火、防震、防水、防盗、防潮、防雷、防干、防光、防污染、防虫菌、人防、物防、技防;

安全管理:防火、防盗;

库房建筑施工:防震、防雷;

环境控制:防水、防潮、防干、防光、防污染、防虫菌;

现代化智能楼宇库房建设:恒温恒湿、避光、洁净。

8、文物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非物质遗产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专题三·青铜器的保护

一、金属腐蚀的本质

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的过程,即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由于接触的介质不同,金属发生腐蚀的情况也不同,一般可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1、化学腐蚀

金属跟接触到的物质(如氧气、氯气等)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叫做化学腐蚀。这类反应比较简单,仅仅是金属跟氧化剂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铁与氯气直接反应而腐蚀,等等。

2、电化学腐蚀

不纯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会发生原电池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电子而被氧化,这种腐蚀叫做电化学反应。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所发生的腐蚀是电化学腐蚀的最突出的例子。

电化学腐蚀是造成钢铁腐蚀的主要原因。

二、影响金属腐蚀的因素

包括金属的本性和介质两个方面。就金属本性来说,金属越活泼,就越容易失去电子而被腐蚀。有些金属如铬、铝等,虽然比较活泼,但因表面可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使金属钝化,防止金属进一步被氧化,从而保护了内层金属不再被腐蚀。如果金属中能导电的杂质不如该金属活泼,则容易形成原电池而使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

介质对金属腐蚀的影响也很大,如果金属在潮湿的空气中,接触腐蚀性气体或电解质溶液,都容易被腐蚀。因此,要注意保持金属文物保存环境的洁净和干燥。

三、金属的腐蚀现象可以用两个原则概括:

1、最低能量原则

金属与其腐蚀产物所构成的系统具有向最低能量状态——即最稳定状态转化的趋势。

2、活泼金属牺牲原则

两种金属在溶液中相遇,活泼金属失去电子被溶解,不活泼金属得电子处于金属状态。

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如下(依次减弱):

铝—锌—铁—锡—铅—铜—银—金—铂

金属文物防护的方法很多,例如可以采用涂膜或表面钝化等方法使金属与介质隔离,以防止腐蚀;还可以采用电化学保护法防止金属腐蚀等。

四、青铜病

所谓的青铜病,就是青铜器在氯化物、氧气和水的作用下生成浅绿色粉状锈蚀物,形成可以重复进行的循环反应,最终导致器物穿孔、粉化并能够蔓延的腐蚀现象。

氯化物是导致青铜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食盐和盐酸是最常见的氯化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土壤、空气、水(海水、雨水、地下水)以及人的汗液中。

铜在氯离子的作用下形成的循环腐蚀的反应如下:

铜 + 氯离子 → 氯化亚铜(灰白色蜡状、活性很强)

氯化亚铜 + 水 → 氧化亚铜(红棕色)+ 盐酸

氧化亚铜 + 二氧化碳 +氧气+水→碱式碳酸铜(蓝、绿色)

氧化亚铜 + 盐酸 +氧气+水→ 碱式氯化铜(浅绿色粉状)

氯化亚铜 + 氧气 + 水→ 碱式氯化铜 + 盐酸

铜 + 氧气 + 盐酸 → 氯化亚铜 + 水

五、青铜器:中国古代青铜器是铜锡铅三元合金,主要包括:

锡青铜:铜、锡(含量高于2%);

铅青铜:铜、铅(含量高于2%);

青  铜:铜、锡(含量高于2%)、铅(含量高于2%)。

六、常用术语辨析:

1、层状锈:青铜器表面的锈层通常呈蓝、绿、黑、红等层状分布,叫作层状锈。

2、粉状锈:疏松膨胀、浅绿色粉末状锈蚀物,主要由碱式氯化铜组成。

3、无害锈:性质稳定,结构紧密坚硬,对器物能起到保护支撑的作用,如氧化铜、氧化亚铜、硫酸铜、碱式碳酸铜等。

4、有害锈:性质不稳定,结构疏松,能吸水使腐蚀加剧。

5、水锈:某些含锡量较高的青铜器,在其表面形成的光滑致密坚硬的氧化锡锈层,呈灰绿色,对青铜器本体起保护作用,是年代久远形成的珍贵的古斑。

6、贵绿锈:青铜器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均匀形成的蓝绿色碳酸铜锈蚀物,即美观,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更是历史悠久的证据,是应该保存的古斑。

7、绿漆古、黑漆古是古董商对出土青铜器表面一层黑亮或绿亮似漆特殊腐蚀层称谓,这类腐蚀层致密光滑泛蜡光,对青铜器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这种表层,大多出现在战国和汉、唐的铜镜之上,在春秋战国的兵器、先秦的卤、壶、尊等等器具以及战国和秦汉的铜印章等铜器上也偶尔有类似的现象出现。这类锈层美观、古朴,是年代久远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成因多认为与埋藏环境有关。在数千百年的岁月里,地下腐殖酸长期作用是青铜器表面形成绿漆古、黑漆古的主要原因。绿漆古、黑漆古的主要成分是锡的氧化物,也含有一定量的铜的氧化物,锡的氧化物呈结晶的状态于青铜器的表面形成致密的锈层。

七、保护技术

由于氯化物是导致青铜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青铜器保护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去除氯离子,而且要坚决杜绝在操作过程中引入氯离子。

①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器物,因手上的汗液含有氯化钠(食盐),要戴手套;

②不要用自来水清洗器物,因为自来水中的漂白粉是次氯酸,要用蒸馏水;

③不能使用盐酸处理青铜器(包括铁器、银器),要使用弱酸。

(稀盐酸可以用来处理铅器)

1、保护的一般步骤:

观察、记录、检测分析、确定保护方案→清洗→去锈→清洗干燥→缓蚀→潮湿箱检验→粘接或焊接→表面封护→表面作旧→保存在适宜环境中。

2、详细说明

观察、记录、检测分析、确定保护方案:这是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

①对文物表面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确定需要分析检测和局部照相的部位;

②对文物进行全面和局部的照相、录像、绘图;

③根据需要进行分析和检测。

◎实体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文物表面锈蚀状况,是否有其他质地材料残留(如木纹、纺织品残痕等);

◎金相显微镜分析文物的金相结构、组织(器物腐蚀的内在因素);

◎X荧光分析仪(或X光能谱仪、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器物及锈蚀成分;

◎X光衍射分析仪分析锈蚀的结构;

◎X光探伤仪检测器物铸造结构、锈蚀层下的铭文、花纹等;

④化学定性分析确定有害锈的部位

通过锈蚀物的颜色和状态可以初步判定其是否为有害锈,对于浅绿色粉状锈要剔取下来一部分,用硝酸银法检测是否有氯离子存在:

银离子 + 氯离子 →  氯化银(白色絮状沉淀)

具体操作:取一点锈样,滴加1:1硝酸溶液,如很快全部溶解,可能为无害锈,如果锈样中含有氧化锡,生成白色粉状沉淀,与氯化银有显著差别,可滤去沉淀,取清液滴加5%硝酸银溶液,如生成白色絮状沉淀,则证明有氯离子存在,为有害锈,必须去除。

如果铜器表面起伏不平,并有瘤块状突起,其锈层下面多隐藏氯化亚铜病灶,检测方法是从锈层的小孔或缝隙处滴入BTA-过氧化氢溶液,如快速生成絮状物,说明有氯化亚铜存在。

⑤根据以上观察、分析结果确定保护方案。

清洗

清洗可以去除一部分泥土尘垢、浮锈、可溶盐类(如氯化物)、油污等,常用的清洗剂有自来水、蒸馏水、去离子水、乙醇或丙酮等,工具有毛刷、钢丝刷、竹签,必要时可以配合使用高压喷水枪,可以通过提高温度、冷热交替、使用超声波等手段提高清洗效率,有时添加表面活性剂、去锈剂、缓蚀剂等组成复合配方清洗剂,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超声波是一种高频震荡波,可以去除深藏在裂隙内部的腐蚀产物,加快反应速度,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材质文物的保护以及保护中的各个环节。利用超声波原理制成的超声波洁牙机可作超精细操作,对器物没有损害,特别适用于清除覆盖铭文、花纹的锈蚀物以及小口器物的内部清理。

建议:刚出土的器物不要马上进行清洗,以防止文物上的信息(某些遗痕)流失;在器物不显眼处保留一小部分,不作任何处理,以备后人查考。

去锈

目的:

1)去除有害锈;

2)去除掩盖花纹、铭文的锈蚀物。各种装饰、镀金、镀银和漆层以及使用和制作痕迹,常常被遮盖在锈层底下;

3)去除影响美观的锈蚀物。

①机械法:不使用化学试剂,主要采用金工工具(如锤子、凿子、錾子、刻刀、钢丝刷等)和电动工具(如超声波振动仪、洁牙机、牙钻、喷砂机、激光除锈机等),运用敲震、挖剔、刮削、打磨、扫刷、喷砂、砑光等方式去除锈蚀物,要求用力得当,手法娴熟精巧,不能伤害铜地子,比较安全可靠,但对于较坚硬的锈蚀产物往往去除得不彻底。

注意:机械去锈时,要边操作,边滴水,或始终使用吸尘器吸尘,以防止因长时间吸入铜盐而导致的人体中毒。

②化学法

a.倍半碳酸钠法:倍半碳酸钠即碳酸氢三钠,其溶液是一种弱碱性的缓冲溶液。用倍半碳酸钠溶液(3-5%)浸泡,希望通过多孔的锈层缝隙,把氯化物转换成铜的碳酸盐,将缝隙填充,以堵塞诱发粉状锈的通道,达到稳定青铜病的目的,同时不改变文物的原状。

这种方法需要经常更换溶液,处理周期长,还易在器物表面形成难看的蓝铜钠盐结晶,辅助使用超声波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反应速率,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蓝铜钠盐结晶的生成。

b.过氧化氢法:此法利用过氧化氢(5-10%)的强氧化性与氯化亚铜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去除氯化亚铜较彻底,只是如氧化作用过强,会使铜器表面发黑,这时用氨水处理一下,即可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c.氧化银法: 利用氧化银与氯化亚铜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将其余的氯化亚铜封闭在里面,阻隔其与外界的接触。适用于点蚀状病灶部位。由于有新的银元素引入,国际上已渐不提倡。

d.电化学还原法:利用活泼金属牺牲原则,用比铜活泼的金属如锌、铝、锡等置换出氯化亚铜中的铜,将氯化亚铜分解除去。

青铜器的去锈剂还有很多,如六偏磷酸钠(5%)溶液,可以有效地去除石灰质沉积物;柠檬酸、草酸、醋酸、甲酸、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碱性连二亚硫酸钠等。所有这些化学试剂,或多或少都有对青铜本体的腐蚀作用,因此,使用的浓度和时间以及之后的彻底清洗,对文物的长期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注意:由青铜病的机理可知,酸的存在不利于青铜器的保护,因此常用的去锈剂多为碱性,但对于氧化亚铜及坚硬锈层,用酸去除效果明显,这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强酸,如硫酸、硝酸、盐酸,而要使用弱酸。

清洗干燥

为了防止试剂残留,影响下道工序的质量,或形成难以预期的隐患,彻底清洗及充分干燥是保护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中间环节。

用蒸馏水少量多次彻底清洗,之后用远红外烘干箱充分干燥。

缓蚀

铜的特效缓蚀剂为苯并(骈)三氮唑,简称BTA,它可以在铜器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透明的薄膜,延缓或阻止腐蚀反应的继续发展。目前,以BTA为主体,利用试剂之间的协同效应,配置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复合配方试剂,以成倍提高缓蚀效率,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配置3-5%的BTA乙醇溶液,采用浸泡或涂刷的方式进行缓蚀操作。

注意:此过程要戴口罩和手套,在通风橱中进行。

潮湿箱检验

观察有无新锈生成,如有,重复上一步操作。

粘接或焊接

粘接剂:环氧树脂

表面封护

由于BTA易挥发,其缓蚀作用难以持久,所以在其表面再涂上一层高分子膜,以巩固加强缓蚀效果,这项技术叫封护,又叫加固。

对高分子封护剂的要求:

①无色透明,不反光,施工工艺简单;

②具有可逆性,易于去除;

③稳定性好,老化期长,耐酸碱,耐侯性强,防霉变,耐腐蚀;

④附着力强。

常用的封护剂:

①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溶液

②聚甲基丙烯酸甲酯(B-72)甲苯溶液

③微晶石蜡

④三甲树脂甲苯溶液

⑤有机硅树脂

表面作旧

用10%的聚醋酸乙烯酯、甲苯溶液调制碱式碳酸铜等矿物质颜料,随出与周围协调的锈色。

保存在适宜环境中

恒温恒湿、空气洁净的环境中。

专题四·文物保护材料的要求

1、必须能保持文物原貌,修旧如旧,使文物在保护前后外貌上基本一致或力争恢复已损文物的原貌,要特别注意保护文物的历史标记不受影响。

2、用于文物保护的材料,不应出现保护性损害,处理不留后患。

3、用于文物保护的材料,能使对文物病害的治理与预防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既能消除影响文物寿命的病变,又能防止或延缓各种有害因素对文物的损害。

4、用于文物保护的材料的性质及保护效果具有长时间的稳定性,同时这种处理还具有可逆性和可再处理性,一旦有新的、性能更好的材料可对其进行无障碍替换。

5、用于文物保护的材料合成的原料应来源丰富易得,价格便宜,合成工艺简单可行,三废少且易于治理。

6、无论是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文物保护材料或我们自研制出的新保护材料,都必须经过认真严格的对比试验,优于一般材料时,才能用于残片或残缺文物,效果好时再用到一般文物,经过多次实验确实无问题时,才能用于珍贵文物。

专题五·万能文物保护材料

环十二烷 (cyclododecane简称CDD) 是由12个C原子组成的饱和环烷烃,分子式为 C12H24,具有极强的化学惰性。在室温下,环十二烷是一种白色蜡状粉末或者结晶,有微弱的气味,相对于其他的蜡状烷烃,环十二烷具有较低的表面能。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不溶于丙酮,乙醇和水。环十二烷可以通过环十二碳三烯加氢制取,也可以对石油裂解馏分中的1,3-丁二烯直接进行三聚成环十二碳三烯,再经加氢而得。在中国,环十二烷作为石油化工的副产物,通常是作为废弃物处理。环十二烷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有机合成的中间体。自从德国的Hangleiter H. M.等人在1995年首次提出使用环十二烷作为临时性加固封护材料后,环十二烷在文物保护领域开辟了新的应用天地。

利用环十二烷在室温下可以升华的特性,能够将脆弱易碎文物进行临时固型或封护。环十二烷去除后不会对后续文物的分析和修复产生影响,因此具有常规加固剂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抢救性保护脆弱文物和提取化石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环十二烷的完全疏水性,使得它可以应用在对水或者水溶液敏感的文物上作为防水屏障涂层。正是因为环十二烷具有如此优异的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自从它从首次亮相在文物保护行业以来,就得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青睐。从近几年来相关的报道可以看出,环十二烷在文物保护行业中的新用途不断地被发现,它的使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逐渐成为了一种国际上流行的“万能保护材料”。

1、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早期关于环十二烷在文物保护上的应用工作都是在德国开展的,相关报道均采用德文发表。直到1999年,Brückle I首次使用英文介绍了使用环十二烷作为对水敏感的文物的临时定型剂,由此环十二烷引起了欧洲和美国文物工作者广泛的兴趣。在随后10年间,涌现出了大量成功使用环十二烷进行文物保护的案例报道。环十二烷常见的应用是作为脆弱文物的临时性固型材料;防水屏障涂层;塑模辅助剂等。

1)临时性固型材料

环十二烷最早被发现可以应用在文物保护中,是因为它能够将脆弱或者已经破碎的文物加固成整体,既能保存原出土文物的相对位置信息,又能避免在搬迁或者转移时震动对文物造成损害。更方便的是,环十二烷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对脆弱文物进行加固和封护,但这段时间又足够文物保护工作者将文物进行安全转移,待文物存放在适宜的保存环境中后,又可以根据需要很方便的去除环十二烷,完全不影响后续永久性加固措施的实施。在使用环十二烷进行临时加固时,为了使其很好地和文物基体结合,常常使用日本纸,棉纱布,或者纤维素纸浆等支撑层先将文物包覆,再喷涂环十二烷。但是由于文物的埋藏环境千差万别,出土时的状态更是各不相同,因此在使用环十二烷时并没有固定的工艺可以保证万无一失,需要对每个个案分别进行仔细的综合考虑,采用最合适的工艺路线。2002年,秦俑馆的夏寅等人在对秦始皇帝陵出土的石铠甲进行提取时,采用了环十二烷。修复后的石铠甲如图2所示。2010年BrownM等人报道了成功使用环十二烷固定了两处关节清晰的蜥蜴的骨骼化石,并从芝加哥安全转移到了纽约。

2)防水屏障层

环十二烷是完全非极性化合物,由其形成的涂层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因此,环十二烷可以用作对水敏感文物的临时性封护材料,以防止在随后的水性物质处理时对文物造成损害。曾用环十二烷保护的对象有:壁画,纸质文物和丝织品。Muros报道了在对洛杉矶国家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公元前333年的古埃及陶片(ostracon,一种刻写文字用的专用陶片)进行脱盐时,尝试使用先将环十二烷覆盖在古陶片上有文字(对水敏感)的地方,再进行敷浆除盐。结果显示环十二烷很好地保存了墨水的颜色。

3)塑模辅助材料

环十二烷不需要后续处理就可以挥发去除,成膜的厚度人为可控,因此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塑模辅助材料。尤其在化石的发掘现场曾被大规模地使用。2004年,Brown G.在对位于内布拉斯加州的火山灰化石床国家历史公园的一处保存完整的犀牛和马的骨骼化石进行原位保护时,使用环十二烷的石脑油溶液对多孔化石基体进行前期封护,避免了塑模用的硅树脂对多孔的骨骼化石的污染。

2、安全问题

环十二烷的毒性问题很少在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报道中提及,有些文献会推荐在实际使用时,采取一些安全措施,比如在通风橱中操作,佩戴护目镜和手套等,但是有时候环十二烷是被大量大规模的使用的,关于它对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影响却没有深入的研究。最早关于环十二烷是无毒或者低毒的报道来自Hangleiter H. M.,据称他的数据是来自环十二烷的供应商Kremer公司的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这些文献又被后来的作者引用,转载,导致这些信息被以讹传讹,真正的原始出处反而变得含糊不清。尽管如此,所有这些引用的出处最终都指向了最早的两三处来源。这一切好像都在支持环十二烷是无毒的,可以放心使用。但是近年来,一些保护工作者开始关心这个问题,并且表达了他们对环十二烷潜在毒性的担忧。但是这种担忧仅仅出现在一些非正式的出版物或者私人交流中,在正式的学术文献中少有发表。

1)环十二烷对人体的影响

在化工行业,环十二烷作为有机合成的中间体,是在密闭的容器里面进行反应,不会接触到人体,这和环十二烷在文物保护中使用时大量的直接接触人体的方式完全不同,因此对于环十二烷在化工行业上使用时所做的防护措施,对文物保护工作者来说并不适用。文物保护工作者在使用环十二烷时候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危险。首先,熔融环十二烷时可能会发生燃烧,而仅仅它的燃点各个供应商的数据都不一致。其次,溶解环十二烷时所使用的有机溶剂带来的危害。最后,使用者吸入的环十二烷对人体的危害。可惜的是这几方面基本上没有可以参考的信息。

造成这种局面的可能的原因是,负责环十二烷职业卫生测试的相关组织还没有意识到环十二烷正在文物保护工作者中间大量使用。例如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United States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and Health)在1981年到1983年对环十二烷进行国家职业暴露调查(National Occupational Exposure Survey)中发现,当时全美只有28个人会在工作时暴露在有环十二烷的环境中。然而,随着环十二烷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流行,如今这一数字要高得多。环十二烷有可能是潜在的PBT物质(persistent,bioaccumulative,toxic简称PBT),这类物质会在环境中的某些地方产生富集,但是在长时间内这种富集的影响是不可预知的,并且很难逆转。这种物质具有持久性,和很高的生物富集浓度,在长期作用下,可能会对人体或者野生动物造成不可预知的危害,而这些危害与在实验室的毒性试验测试关系不大。如果确认环十二烷确实属于PBT物质,那么对大量使用环十二烷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来说,这将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虽然现在还不能明确的确定它对人体有害,但是长期接触造成的富集会带来什么影响却是短期实验很难推测的。总之,环十二烷在文物保护行业实际使用时的安全性问题基本上是完全未知的。

2)环十二烷对环境的影响

环十二烷会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造成持久性的危害。因此在处理环十二烷的时候,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避免它污染地下水。2011年,环十二烷被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OSPAR)认为是PBT物质,被列入优先措施化学品名单。但同时又说明:环十二烷的生产和使用过程都是在密闭的环境中,只要注意避免这种物质发生泄漏,就不会进入海洋环境。这种认知又把环十二烷在文物保护中的使用情况排除在外了。

环十二烷属于易挥发有机物(VOC),此类物质会对臭氧层造成影响,从而危害人类健康。VOC物质的排放量,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是有明确的立法限定的,但是对于考古现场大规模使用环十二烷已经远远超出了限定值。随着越来越多环保因素的考虑,文物保护工作者在进行大规模使用环十二烷的时候,最好咨询当地的环保局,尽量和当地法定限定量同步。而中国各地环保局关于环十二烷的法定限定量数据亦是一片空白。

毋庸置疑的是,目前我们对环十二烷安全性的了解还是严重缺乏,在我们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它之前,还要进行许多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关于环十二烷的毒性信息是如此的模糊不清,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还是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应该尽量减少与人体的接触,降低吸入量。

环十二烷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万能文物保护材料。它在不同文物对象上的成功应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兴趣。但是环十二烷的使用安全问题是必须面对的,目前还没有可靠和权威的数据来源证明这种物质是对人体无害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在使用环十二烷时需要平衡它的优点和其潜在的健康风险。

鉴于环十二烷如此盛行的现状,笔者强烈建议在大规模使用环十二烷的时候需要慎重。遗憾的是,相比环十二烷璀璨夺目的光环,其他几种和环十二烷具有相似性能的有机固体小分子材料却乏人问津,像薄荷醇,莰烯,三环萜等,在室温下都具有挥发性,具备临时性固型材料的能力,尤其是薄荷醇,产量巨大,本地易得,价格便宜,应用历史悠久,毒性毒理信息齐全,是良好的环十二烷的代替者。笔者呼吁更多的关注需要给予这些有可能代替环十二烷的材料。笔者实验室对薄荷醇作为文物保护临时性加固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并在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等多处考古发掘现场进行了试用,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

专题六·文物预防性保护材料

采用文保专用的脱氧保护材料“RP保护材料(RP System)”,是一种可长久保护文物的简便且环保的方法。封装一次,可脱氧保存5年以上(实际案例部分可达7-8年)。

脱氧保护是一种成熟的文物保护方法。作为世界首创的脱氧保护产品,RP保护材料在过去三十年间,已在日本和欧美文博界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也有超过100家的文博单位使用。

脱氧保护法的原理:去除密闭空间内的氧气,形成一个无氧的微环境(只剩氮气=惰性气体),并能够长期保持,从而达到以下效果:

1)防止害虫滋生;有虫害的,则可杀死其成虫/虫蛹/幼虫/虫卵;

2)防霉;抑止霉菌繁殖;

3)防止保存物的氧化、锈蚀、老化和变色;

4)防潮。

脱氧保护的目的:通过为文物提供一个稳定洁净的“微环境”,减缓文物的继续劣化和老化,为文物构建一个“时间静止、状态静止”保护空间,以达到长期保存。

RP保护材料的构成:【高阻隔性保护袋】+【专用脱氧剂】+【氧气指示剂】。

专题七

文物保护是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采取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损害的措施。

文物保护科学是一门文理科交叉的技术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文物材料性质研究和文物修复技术研究。

◆与考古学的异同

文物保护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社会的一切遗存,不仅包括人类社会的遗存,还包括当时自然界的遗存,这一点和考古学完全相同。但与考古学的本质区别是研究目的和方法的不同。考古学通过这些文化遗存对古代社会进行全面的研究,而文物保护学的真正目的是如何将它的研究对象,即古代社会的一切遗存继续保存下去,并能有效利用。简单地说,它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使用时间,尽可能地长时间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服务。

文物保护学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文物材料性质研究、文物修复技术研究。

◆原则

1、不改变文物原状:考古学家由于受时代特征、技术手段和个人学术水平等方面的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可能完全揭示出一件文物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为了确保后人进一步研究时,所提供文物物质实体的真实可靠性,要求人们对文物所施加的保护措施,都不应改变文物的原状,这是文物保护最基本的原则。

1)保存文物原来的形状与颜色;

2)保存文物原有的结构;

3)保存文物原有的制作材料;

4)保存文物原来的制作工艺。

2、尽量少干预原则,是指最好对文物所处环境实施控制,而使文物材料处于稳定状态,尽可能不要直接在文物上采取保护措施

3、符合所有物品内在要求原则,是指文物的损坏部分应尽可能得到保护,而使其不再转移,不应出现“保护性”损害

4、过程可逆性原则,是指修复后的文物一旦需要更换修复材料或不需要原修复材料时,可设法除去,并使文物能恢复到修复处理前的状态

5、文物材料自身老化的结果不应伪装起来或除掉。例如青铜器的无害锈。这条原则包括一个附加原则:后来增加的东西不应在自然老化生成的物质遮蔽之下保留下来

◆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原则

1、少干预原则: 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少地对文物进行干预,包括干预的次数、干预的程度等。

2、可再处理 ( Re-treatment)与可逆性 ( Reversibility) 原则 : 可逆性一般是指对文物进行的任何处理日后都能够在对文物不产生任何损伤及改变的前提下将它去除。可再处理性一般是指清除不掉的材料不会对后续的处理造成防碍的特性。

3、事先取样原则: 对文物的科学分析是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的基础和依据。在考古发掘工作开始前,就应该根据对文物调查、勘探的信息,设计出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的规划,包括现场的取样工作。

↓↓↓↓↓↓

如环十二烷用于考古现场文物保护。这种材料是一种不溶于水、蜡状的白色固体,熔点为 58℃ ~ 61℃,在室温下具有缓慢升华的特性。可将环十二烷加热至60℃以上使其融化,涂刷或喷涂于考古现场脆弱的文物上进行加固,避免在提取和运输过程中文物遭到进一步的损坏。同时,在室温下环十二烷又能逐渐挥发掉,免去了随后的去除工作,也不妨碍随后对文物材质的分析和处理。

◆选择文物保护材料的原则

1、不改变外观的原则: 这是 “不改变原状”原则在文物保护材料选择方面应用的具体体现,文物防水剂、封护剂等表面保护材料尤其应当满足这一要求。

2、长期耐久性的原则: 最大限度延长文物的寿命是文物保护的宗旨,这就要求保护材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良好的保护功能。

3、 性能最佳的原则: 按文物保护材料的功能可将其分为文物清洗剂、文物胶粘剂、文物加固剂、文物修补剂、文物防霉防腐杀菌剂、文物杀虫剂、文物封护剂、文物防水剂等类别。选择文物保护材料的目的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最大限度地改善文物原有的性能。因此,文物保护材料应该具有优良的功能特性

◆要求

1、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

2、五纳入: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应当根据文物保护的需要,事先由城乡建设规划部门会同文物行政部门商定对本性质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并纳入规划;文物保护要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3、要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关系,要加强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认识

4、文物保护工作要求高素质的现代化专业人才

◆现存问题

1、各级文保单位及文物点受损情况普遍存在。由于有些地方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比较淡薄,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与己无关,文物损毁严重。

2、基建过程中,损毁文物现象严重,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3、文物部门建制低,执法力量单薄,且文物保护相关法规不完善,文物保护工作有时难以开展。

4、资金短缺,保护工作难以施展。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主要经费来源于政府财政预算。文物保护经费经常只能对濒临损毁文物进行抢救性抢修,就目前而言,如果没有外来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很难拿出足够的钱满足各项事业发展。

5、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矛盾。

◆对策

1、加大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2、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各界的重视,加快形成文物保护的整体合力。文物部门在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同时,要多向地方政府请示汇报,多与相关部门及社会公众联系沟通,建立起一种纵横联系、密切协作的机制,以赢得各方的配合支持,共同推进文物保护工作。

3、加大对文物事业经费和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严格按文物法办事,认真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加大对文物保护资金投入

4、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文物事业专业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为文物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是不是突然充满了力量!)

5、要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关系。要加强对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认识,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文物保护工作,做到合理利用与旅游开发的协调统一。

◆补充:考古现场文物保护

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是指在文物发掘出土至文物被运送至实验室这一时间段里,对文物进行的抢救性、临时性的妥善保护或维护。当文物埋入地下,会与其所处的环境逐步构成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一旦到达平衡状态,文物材料的变化速率就会趋于平缓甚至完全停止。但人们将文物从地下发掘出来的那一刻,文物会突然被置于一个新的环境中,这时文物与先前的埋藏环境所形成的平衡被打破,会遭受到较为强烈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破坏,甚至可能遭受致命损伤。

◆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内容: 

1)出土的易损易坏文物的保护: 主要包括丝织品、竹木漆器、纸张字画、甲骨、彩绘陶器和陶俑、锈蚀严重的金属器等,以有机质文物为主。

2)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如易损坏的文物遗存,像壁画、车马坑(包括人、畜骨架))、窑址、窖藏、建筑基址等

◆意义

1、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因此,加强文物保护,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都有重要意义

2、文物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是历史文化研究和现代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加强文物工作,有利于推动科学研究,促进经济发展

3、大量历史文物展现了民族的精神风采和创造力,加强文物保护能让更广大的群众了解传统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艺术鉴赏力,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4、有利于促进我国与其他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

◆论述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

1、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互依托

①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价值已得到各界有识之士的认同。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文化遗化作为不可再生性的旅游资源,一旦受破坏,就难以恢复,这必然降低其旅游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文化遗产这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地方政府及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加强保护工作。

②文化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

③文化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化遗产直接面对观众,人们对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获得文化陶冶、艺术感染,为祖国的历史文化骄傲自豪的同时,人们一定会进一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更懂得保护文物的重要价值,更加珍视文物,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也会增强,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这在普及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提高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在切实保护的前提下,将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与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是必然对立的,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发挥其价值。那种传统的只为保护而保护,让文物藏而不露,秘不示人的做法,表面上看是保护了文物,可是却无法体现文物的社会价值。如果文物不能体现社会价值,那也就弱化了其存在的意义。但是,那种不顾客观条件,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任意利用,无序开发,严重危害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也是决不允许的。我们应该做到

①坚决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理顺体制,坚决反对把文物划归非相关部门管理,把所有文物纳入文物保护部门管理之下。着力做好文物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的危机感和保护文物的责任感,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法》的严肃性和文物保护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自觉遵守文物保护法规。

②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

③文物部门自身也是应改变工作思路,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作为文物管理部门,不能坐等环境的变化,而是要不断持开拓自己的工作思路,具体地讲,今后不能等着别人让我们管理,而是要主动去管理,让被管理的文物开发单位觉得需要文物管理,主动接受管理体。

④严格探制客流量,防止超过最佳容量。超负荷地接待,最易使文物受损,因此,对客流量应严格控制。

3、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以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总之,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也不是绝对矛盾的;文化遗产是通过旅游来实现其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通过合理利用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且,通过利用唤起人们对文物的热爱、理解,从而有利于其保护。既不能只保护、不利用,更不能过度无序的开发滥用,文化与旅游部门要在保护上达成共识,一定要在科学保护的原则下,谋求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和利用密切配合,才能既有利于旅游开发,又有利于文物保护,取得双赢。只有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和谐的发展,才能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

专题八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2016 年 4 月,习近平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问题】

1、缺乏具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文物保护及管理队伍。由于基层文物管理队伍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文化程度各不相同,业务素质也存在着差异,因此造成文物工作人员对文物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及判断的能力存在着较大差异。其次,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文物管理专业知识及相关培训,造成目前不能满足文物保护及管理工作的发展。

2、工作环境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

3、管理体制及制度不够健全。例如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古所、研究室、钻探公司、博物馆的职能及任务等全部在基层文物机构的工作范围之内。导致基层文物管理机构不仅要负责行政管理,还要负责业务工作,人员的安排上显得过于紧张,使文物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4、经费短缺。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而在注重抓经济建设的形势下,许多地方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尽如人意,文物保护经费仅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

5、开发与保护工作失调。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而言,开发利用作为文物价值的重要内容,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日常文物的管理工作中,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经济建设目标的影响,造成文物开发与经济建设产生矛盾,文物法规很难得以实施。

【意义】

1、文物是一个民族和一个特定文化的传承和寄托。只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才能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传承下去,提升民族的向心力,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2、许多历史文物并不仅仅拥有其自身代表的价值,更能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科技水平以及政治变化。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能够为研究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供助力。另外,出土文物是一种价值巨大的旅游资源,能借以宣传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就能够带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3、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还能够满足人民不断提升的文化要求,为中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内涵的提升做出一份贡献,对于提升人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也有着不小的作用。

【对策】

1、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国家应从政策上支持文物保护工作,提供财力支持。

2、加强文物保护制度建设。在博物馆文物保护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文物管理保护制度,如文物的提取必须根据文物管理相关制度进行,签订正式文物出库依据,登记清楚名称、编号、文物的年代、完整度以及归还日期等各个细节,并且有相关部门负责人,博物馆领导签字审批文件作为提取依据。

交接双方必须当面清点,检查作好交接管理、保护工作,确保文物万无一失。

3、文物保护管理要向智能化、全民化方向发展。首先,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离不开大量技术人员的支持,因此,要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就必须提升对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重视程度。

在今后的工作中对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筛查,在入职前就需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考察,发现不合格的要立即予以淘汰,绝对不能出现人情官司和金钱交易。在入职以后,也要定期让他们进行专业化培训,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评比,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员工需要予以停职学习处理;对于成绩优秀的员工则要进行奖励。

其次,文物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要注重博物馆的公众形象,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众,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参与保护社会氛围,使现代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管理呈全民化的方向发展。最后,科学的进步与高科技的使用,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博物馆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实现文物保护的全面监控,提高文物管理与保护标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911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014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2,129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83评论 1 26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159评论 4 35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61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65评论 3 38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51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531评论 1 29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619评论 2 31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8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55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624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916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99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53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56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