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留校一个多月了,前面多半时间是跟平时一样独来独往的模式,这小段时间跟一个小伙伴每天一起学习。除了大三那年跟无比相投的SS姊妹一起泡图书馆一起复习考G一起祷告,这好像还是头一次又跟一个人每天有这么长相处时间。对我是个不小的突破了,虽然不是社交恐惧,但真是不擅长处理近距离关系,稍微近一点就会想要逃避。
小伙伴是个大连女孩儿,在美术学院学设计,刚从米兰交换一年回来,准备申去苏黎世理工读phd,因为都在准备雅思就打算着一块学习。其实我俩差异还蛮大的,我比较板,一点点内向,她则异常活泼,自带笑星气质,有着东北女孩儿的那种直爽豪气。但不知道因为互补还是怎么回事,还有点能玩一块儿。
因为她的笑星气质,我这些天经常会笑的肚子疼。两个人果然会比一个人有趣一些:
我说导师劝我不要考虑去除美帝之外地方读博的时候对我的质问:难道你就想做一个二流学者吗? 她马上开心地拼命点头,对啊对啊,老师我就是想做二流学者。然后认真说“要是我是你我就这么回应”。留我惊呆在原地,哦原来可以这么说啊。然后两人笑的不行,从此“二流学者”就成了梗。
有天傍晚她骑电车载我去健身房上课,经过网球场时,夕阳西下,刚好球场上在喷灌,对面有俩男生骑自行车迎面过来,前面的一个男生非常陶醉地看着夕阳伸出手感受水的凉意。只听她条件反射般大喊一声,啊这水这么脏!怎么还有人摸!! 男生大概是被惊到迅速放下手随即扑哧笑出来。留我在后面也笑得停不下,到健身房了想起这画面还忍不住笑。
她在减肥,每天都要问我好几遍,我胖吗,我胖吗。感觉自己都要成魔镜了。我劝她不要在意,健康重要。久了她就开始怼我了,你看你,又笨,又丑,还好你高,还有瘦,但是你太瘦了,呜呜你真是太惨了。
第一次一起吃饭我要先做祷告,然后她好奇问我在祷告什么,我说了之后,她惊讶,你们的神管这么多呀!现在吃饭前就是,班主任式的:你祷告了吗;贪吃样儿:你祷告吧,我先吃你的。
虽然是学设计的,但觉得她也适合去学个表演,经常走路走着就开始表演了,有时早上刚开始学习,说要先给我跳一段舞,然后就放着音乐自己在那儿跳起来。过一会儿发现我在读圣经,自己笑,这样好像不太好,就不跳了。
她也不是总是这样搞笑了,有时候正经起来也是蛮吓人的。除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经历,她对生活工作包括社会还是有一套自己的思考方式并且偶尔会拿这些教育我。也会毫不留情指出我在学习上的问题。我都会很认真听,前者一些并不能接受 只是好奇为什么她会这么想,后者有时候说的还是挺准的,也会让我多一些不同的反思。
然而相处稍微久一点,就会发现不止是这么些热闹好玩的一面。距离太近带来的问题可能是:
1.差异会放大
有时候差异带来的互补是很有趣的事情,但也有时候差异带来的是不相容。最近遇到的一些有点无奈的小情况诸如:
我在整理一些经文,她好奇凑过来,问我干嘛,然后哈哈笑,雅思都整理不过来了你还整理圣经。
约了第二天早起八点去自习,我生怕迟到七点五十收拾好准备出门,她可能八点半发一条消息说起床了,然后仿佛没有发生事一样再一起去吃饭。然后我学会把约定的时间推迟半小时来理解,世界就正常多了。
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差异反映出来的本质可能还是看重的东西是否一致。我以往习惯的处理方式是遇到差异就逃避,逃避的方式就是保持距离。这样大家都有自己的轨道便不会刺到别人。所以我跟谁的关系仿佛都还不错,实际上也都不深入。现在觉得不能总怕距离太近,建立关系怎么会没有冲突和伤害呢。
2.失去“自由“
一个人的时候你不能随心想去哪儿去那儿只考虑自己就好了。如果是两个人,除了物理上的不自由(还是很容易牺牲的),更主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
我发现人还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行为的合理性,不仅会judge个人的行为观点还会想尽办法干预,如果再涉及到双方那就更避免不了争执。同时因为近,对方的问题或者缺点就会看得更清,就会更想要“帮助”对方改变。一方面无意识地倾向于控制别人,使用别人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又不愿意被人干预。欸,可怜的人。
零碎的生活日常,就记到这里吧。
跟人相处真是一辈子要学的功课。第一步,走出一个人的舒适区。同时也好好珍惜还没有建立家庭还能待在学校的简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