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总是感到浑身乏力、大脑整日昏沉、整个人就像霜打了一样无精打采,那么你很可能被湿气包围了。人体湿气过重不仅影响正常的日常活动,对人体健康更有极大的潜伏危害。
在导致人体生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的就是湿邪。其他的都好说,例如寒、热,寒则温之,热则寒之;风则驱之,燥则润之,暑则清之。而湿邪不同,用燥湿的方法,十有八九会伤了津液,湿邪依然存在,且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当湿气遇到寒气就成了寒湿,湿气遇到热气则成了湿热,湿气遇到风则成为风湿,而湿气在皮下,就形成了肥胖。那么,体内为什么会有湿气呢?
穿得少
俗话说,春捂秋冻。但是很多爱美女士追求风度不要温度,在冬风瑟瑟里还穿着短裙短裤。漂亮是漂亮了,但是湿邪也在不经意之间侵入到了身体中。
周围环境
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以及一些细节都是会加重体内的湿气的,就像,喜欢坐在地板上或者长时期的呆在不通风的房间里等等。因此,我们平时要多开窗透气,不要让房间里面总是湿湿的。
常喝酒
每逢佳节聚会,很多人都喜欢喝上两杯,这并没有什么。但是很多人把喝酒当成了一种习惯,天天喝,顿顿喝。长期过量饮酒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损害,也会加重我们人体内的湿度。中医上讲,酒助湿邪。所以说我们要控制饮酒的量和次数,更不要借酒消愁。
口味重
民以食为天,现在的吃货也越来越多了。他们不仅追求吃得好,还要吃出花样来。烧烤、油炸、甜品、腌制品……这些通通都是他们的最爱。其实,长期食用油腻和过咸过甜的食物不容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胀气和发炎。另外,甜食和油炸品会让体内产生过氧化物,容易产生大量的湿气。
湿气是外湿入侵体内以及体内多余水分无法排除造成的。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效果都不大。因此,判断自己体内是否存有湿气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三个方法可用于判断自己体内是否有湿气。
第一个办法不仅可以判断自己体内有没有湿气,还能判断出具体属于哪种类型的湿气,这个办法就是检查自己的舌苔。舌苔厚腻的人湿气就重,白腻苔的是体内有寒湿,黄腻苔是体内有湿热,有这些症状的人一般还会有口腻、口粘、口臭的情况。第二个办法是看自己是否常常头昏体乏,四肢酸痛。《黄帝内经》上说“因于湿,首如裹”,意思就是身体总不舒服,头上像被包裹了东西一样,这都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第三是会有食欲不振,胃胀恶心,小便不畅,大便粘滞的症状。
以上三种方法符合任意一种情况都表明体内是有湿气的,而湿气带来的影响就是睡多久都不够,还能引发各种疾病,即便没有生病,身体也感到各种不适。湿气在内首先会侵犯脾胃,然后停留在肾,继而湿气会侵犯心肺,同时,湿气下侵肝,胆,膀胱,五脏六腑,无一能幸免。湿气会伤害人体的五脏六腑,最常见的有:肝有湿,脾有湿,肺有湿,肾有湿,胃有湿。五脏六腑被湿气侵害,外在就会表现出种种不适。一旦被湿气缠身,皮肤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皮肤会油腻,毛孔粗大,暗黄没有光泽,严重者会长斑长痘。湿气还会让人变胖,即便是干瘦的人也会有小肚子,有些长期被湿气困扰的人,无论怎么减肥都会反弹,最终体重逐年增加,终于一胖毁所有。
我曾经在一年的时间里长了二十斤。大便不成形,头发爱出油。后来,我就在网上找到了唯余白 ,它通过调理脾,胃,肺,肾,调和五脏六腑来达到祛湿,排毒的效果。喝了一个多月了,现在身体好多了。体型慢慢变得匀称,脸也不怎么出油了。
立冬后气温下降明显,自然界万物活动趋向静止,草木凋零,蛰虫伏藏准备冬眠,此时天地一片苍茫。通过冬眠以养精蓄锐,为来年春“生”做准备。人体也应顺应自然,“无扰乎阳”。使情志安宁、运动以舒缓柔和为主、“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达到“敛阳摄精”目的,在这万物收藏、趋避寒冷的时节,养生重在一个“藏”字。其实,湿气和我们的日常饮食息息相关,大自然中有一些食物就是天然的祛湿中药。
健脾祛湿中药一: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作用,被誉为中药“ 八珍” 之 一。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健脾祛湿中药二:荠菜
荠菜带根全草入药,其幼嫩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荠菜记载。荠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补虚健脾、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等作用。宜于湿热胃痛、血热吐血、湿热泄泻、便血等症。
健脾祛湿中药三:木瓜
一说到木瓜,人们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虽然番木瓜有健脾胃的作用,但是入药的还是皱皮木瓜或者木瓜。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木瓜还能使湿浊得化,中焦得以调和。 此外,木瓜还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症。
健脾祛湿中药四: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还是生活中运用广泛的一种香料。砂仁昧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该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视其为醒脾调胃的、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该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重在温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