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你的孩子是一名被试者。
他通过猜测答出了一些智力难题,然后被告知:“你是目前为止的最高分。”
这时,呈现两种药丸,他必须服用其中一种,才能继续后面的题目。
一种药丸有助于他的智力活动;另一种会干扰他的智力活动。
你猜,孩子会选择哪一种?
“药丸和智力测验”中的学生,多数挑选了第二种药丸,以便为不久可能出现的糟糕成绩找到借口。
这种自我保护的策略称为“自我妨碍”。
生活中,明知有些事情很重要,可总是担心做不好,然后一直拖拖拖,自己焦虑,还要美其名曰“完美主义者”,都是自我妨碍的表现。
“自我妨碍”,故意设置障碍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实际上是害怕失败的逃避行为。
害怕失败的人,都想保住自己的“聪明”,因为“聪明”在现实中更受欢迎。
一个每天刻苦学习,通过题海战术最终考取年级第一名——努力;
一个看上去吊儿郎当,悠闲自得,却拿到了年级第一的成绩——聪明。
哪一个更让人羡慕和追捧?自然是聪明的一个。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学霸孩子常说:“这次考试啥都没复习。”
甚至有学生偷偷熬夜刷题,在人前却故意淘气捣乱,给人“不努力”的印象。
虽然“自我妨碍”是一种维护自我形象的保护机制,可一旦养成了“聪明但不努力”的自我欺骗习惯,势必妨碍自己的成长。
一开始不努力——我很聪明,随时都能做好,到时候再努力也来得及;
后来不努力——已经真的来不及了,干脆放弃,避免面对失败;
最终混日子一事无成,还要冠以“怀才不遇”。
“自我妨碍”是一种微妙的心理状态。
家长或老师用来激励孩子的话,往往会变成妨碍孩子成长的障碍。
“你其实很聪明,只是不肯努力。”
“你是个聪明孩子,只是没有用在正道上,努力起来,不会比某某差。”
……
这类语言导致孩子不敢全力以赴,因为一旦失败,说明自己不够聪明。
有谁愿意用行动证明自己不聪明呢?
由此,形成了“自我妨碍”的习惯。
所以,作为父母和老师,在鼓励孩子的过程中,慎用“聪明”二字。
“自我妨碍”不是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但为了保护自尊和公众形象,往往选择“不努力”从而错失机会。
网坛传奇女将“纳夫拉蒂洛娃”拥有59个大满贯冠军头衔,有一段时间状态不佳,连续败给几个小将。
过后,她反省自己的心态:
“在比赛时不敢尽全力……,唯恐发现自己虽尽全力仍被击败。因为一旦如此,就证明我完了。”
能够有如此清醒的认知着实难得,可又有多少人能够知道自己陷入了“自我妨碍”中渐行渐远?
真正的成长,需要克服自我妨碍,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题是“官杀”,解决官杀有很多种路径,但最核心的是“食伤克制官杀”,食伤的输出过程是自我肯定的过程。
作为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中,切忌随便出手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要学会用心观察孩子是否尽力而为,还要不断创造各种小麻烦,让孩子尝试解决,突破局限。
这个过程,引导孩子不断输出“食伤”,明白“办法总比困难多”很重要。
对于孩子的良好表现,不同孩子要给予不同认可方式。
对于戊癸合、丙辛合的孩子不要表现过度的欣喜,他们比较敏感,甚至脆弱,他们会害怕下一次不能带给你惊喜从而胆怯,放弃进一步的尝试。
虽然甲己合、丁壬合享受高赞,但还是要掌握语言方式,要让他们认可自己的努力,而非关注自己的“聪明”。
尊重、欣赏孩子的所思所想,允许他们“走弯路”体验挫折、失败,他们才有勇气克服“自我妨碍”心理,尝试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