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周易与占卜》要思考正经与不正经。这其实是问题导向而写作和读文章。以下文字多年前发表在《青岛日报》“学海泛舟”栏目。稍作修改重新翻起的原因是,当下王宝强离婚案夺人腻人耳目,我也写了两篇评论。其核心要义是:正经人遭受了不正经人的不正经伤害,而正经社会必须保障正经和唾弃不正经,哪怕正经和不正经现在还未尘埃落定仍在貌似阶段。“正经”何义?百度君首称儒家经典,而周易为群经之首,理解正经和不正经必须看看。
《易经》有三部,夏《连山》,殷《归藏》,周《周易》。东汉人郑玄在《易赞》中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这是讲“易”的命名之道。东汉经学家郑玄又讲:“易者,日月也”。今人则称之为“简易(深入浅出)、变易(核心是变化之道)、不易(真理性)”的哲理。自西汉始,人们将《周易》名之谓《易经》,推崇为群经之首。我们现在看到和讲到的《易经》都是指产生于周朝的《周易》。
历来的易学研究分为两种倾向。考据明理,到故纸堆中辨是非,是义理派。观象推卦,在乌龟壳上问吉凶,是象数派。后一派的末流一旦生活窘迫,脑袋灵光的立马就蓄起胡须,戴上墨镜,抄起马扎,蹲到马路边上占卜去了。
占卜并非《周易》的专利。什么手相、面相、骨相、六壬课、奇门遁、皇极经世、铁板神算,外加西方的占星术、塔罗牌和特异功能,占卜方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简直让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但是,占卜能手大都爱托《周易》之名,扯虎皮作大旗,借以抬高身份、紧贴地气,增强可信度。《周易》因此成了占卜的代名词。诚然,易卜是占卜中的大宗,运用《周易》占卜,由来已久。《左传》《国语》中就有不少筮例,以至人言《周易》本身便是部占卜书。其占卜方法不外分析卦辞、推敲卦象两类。到西汉,曾任大夫、太守的京房又发明了“纳甲”占卦,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用三枚铜钱起卦的“六爻”筮法。其法加入天干地支、六亲六神、世爻应爻,根据五行生克来断卦,已经有些摆脱六十四卦本身的内涵了。
《周易古筮考》有这样一个卦例:清朝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里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少年应乡试,试前请老师卜卦问前程。老师为他占得《困》卦六三爻,爻辞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于是认为此卦不吉,纪晓岚却说:“我还没老婆呢,谈何‘不见其妻,凶’?‘困于石’者,第一名可能姓名中有‘石’字或‘石’字作偏旁”,反而信心十足地认为自己会得第二名。发榜之后,果然第一名姓石,纪晓岚第二。更妙的是第三名姓米,米字有蒺藜之象,验证了“据于蒺藜”之辞。易卜的结果看来似乎奇准,但卦例的真伪难辨。撇开结果不谈,单就断卦过程而言,决非卦辞言吉则吉、言凶则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判断。邵雍更在《梅花易数》中大倡“外应”之说,开凭机立断的先河。易卜的难以操作而易流于虚无缥缈或可见一斑。决不是那些心术不正、借以骗钱、文化层次低的“巫婆”“神汉”们所能掌握的。
一面有人将《周易》或视为洪水猛兽,或嗤之以鼻,一面有人继续打着《周易》的幌子坑害群众。拘查几个骗子,反对迷信,警醒教育大家是必要的,但科学精神的树立还要靠科学知识的普及,把迷信的源头曝曝光,还其本来面目,算是其中一种吧。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