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刘姥姥头一回进贾府讨得银子,知恩图报,二进贾府,带来了一些乡下的枣子倭瓜还有新鲜蔬菜,还信口开河地讲了两个故事,故事一即“姑娘雪地里抽柴禾”!
“话说有一年冬天的早晨,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那日起得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想必是有人来偷柴草了。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村庄上的人。原来是一个极标志的女孩子,梳着油光的头发,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在抽柴草。”
“那原是我们村北边一个小祠堂里供的,不是神佛,是个什么老爷。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个像就成了精,时常变了人形出来各村庄店道上闲逛。”
贫困的生活不仅练就了刘姥姥硬朗的身体,还有她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领。我想故事的开头只是源于她听来的一些关于黛玉的身世传说,从后文中黛玉对刘姥姥“母蝗虫”的评价中可以看出,黛玉和刘姥姥气场并不合,刘姥姥七十多岁的高龄,看人脸色生存的她自然有一套识人的本领,反正是寻个身边人说事嘛,自然就黛玉最有戏还最好得罪了!
话说黛玉自怜身世,尝尽了寄人篱下的悲苦,却为何对于同样来贾府讨食儿的刘姥姥没有怜惜之情、同情之意,反有嫌弃之辞。有人解读源于她生于富贵之家,虽遭变故,又长于富贵之家,不懂人间疾苦,其实不然。黛玉是性情之人,并不拘于俗世财物之事,生平最厌那些惺惺作态、见风使舵、巧言令色之人。一个重情之人所喜之人必定也重情,而刘姥姥作为一名挣扎于温饱线上的穷苦人,首先是不择手段的生存,这样的人不敢也不能“真性情”。黛玉年弱,只一味钻了“情”的牛角尖,可怜可叹。
继续姥姥的故事,乡村轶事能给这些身处富贵豪门的太太小姐们带来新的刺激,但是故事怎样才能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呢?我们听故事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会习惯性地将故事中的人物自比或比较身边人,当你发现有几分契合的时候,你自然更有好奇心继续探究,所以选择拿林黛玉开涮不只是因为刘姥姥不亲厚她;二则,宝玉性惯怜香惜玉,刘姥姥自然是有所耳闻的,那么讲个女孩子的故事迎合这个“众星拱月”般的人物也是非常明智的。对于女孩子十七岁因病身亡的结局真的是作者借刘姥姥之口对黛玉“泪尽人亡”的结局有所暗示吗?如果真是这样安排,那也是合情合理,刘姥姥不仅听了女孩子们的故事,也一定仔仔细细端详了每个女孩子的面容,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老人定是看出了这女孩不是个“长寿”的模样,对于暗示她会为贾家带来噩运,我想也是姥姥看到了宝玉对黛玉一往情深,所以黛玉早亡,必会给这个贾家的命根子带来毁灭性的伤害。红楼梦本身就是真真假假,刘姥姥的故事大抵也是如此,而后文修庙塑身则完全是趁机揩油的说头吧!
前文系毛毛读故事解故事,浅浅地就事论事,后文将从政治层面分析此故事,拼凑得来之言,如有雷同,纯属正常!穿红袄的小姑娘茗玉喻指曹雪芹年少时的恋人竺香玉,也是黛玉的原型,她独自抽柴禾,暗喻“拥曹”之意,是说她属意于曹雪芹。她的行动惹起了马棚火起,因为雍正属马,马棚喻皇室,而此时刘姥姥充当了雪芹祖母李氏,窥得了香玉雪芹有私,暗中阻止,而香玉被雍正纳妃进宫,“火起”也喻指因此“祸起”,茗玉十七岁病死,喻指香玉十七岁时进宫,一入宫门深似海,自此以后,对于雪芹香玉来说,如同死去,而后文茗烟按照宝玉要求去找茗玉之庙,却在东北上只找到了个内有瘟神爷爷的破庙,雪芹用来喻指满清王朝已是到了破敝末世,与书中称贾雨村生于末世是一样的寓意,同时也喻指出香玉已身陷入瘟神爷爷(雍正)的破庙(清宫)之内了。还有更荒唐的一种说法,香玉与曹雪芹合谋杀死了雍正,这当然是无证可考的,是部分红学家根据“脂批”暗示中推测的。
还有一说茗玉喻指元妃,“抽柴”喻指“抽财”,指元春元春选妃和省亲使贾府消耗了大量的钱财。茗玉元妃死后,因思念父母,魂归故里,与父母告别,跟刘姥姥说得茗玉十分相似。
一部红楼梦,其中多少真真假假,移花接木的故事,作者写了什么,寓指何意?终究要看我们读者需要什么了,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风景,冷眼看政治,热情对人生,怡红公子,多情痴傻,疯疯癫癫,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可怜女孩儿雪地里抽柴禾,只为暖身,何曾想到会“引火”(引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