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跟班里的孩子聊起“将来的理想是什么?”或“将来想当什么?”这个话题时,有的孩子表示没想过。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他们的学习是没有长远目标的,他们的学习动力可能来自于家长的要求或者老师的要求,或许是在被迫之下确立了自己的小目标—考试成绩目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们处在道德的最低层,因为不想惹麻烦,而去学习的。
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理想状态是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当遇到一切主观的、客观的困难或因素,能主动克服困难去努力学习。这就需要提高孩子的道德水平。美国的雷夫老师将学生道德分了六阶段,上面说的理想阶段应该就是最高阶段。其实在我国的教育中对孩子的确立自己的理想,并为了这个理想而努力奋斗也是让孩子达到道德的最高水平。雷夫老师树立孩子的理想是这样做的,通过研学旅行,让孩子开阔视野,对事物产生兴趣确立理想。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参观博物馆或科技馆时,他声情并茂的演说,激起了孩子对科学的向往,通过孩子们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另一点是让孩子住五星级的酒店,让孩子体验高品质、高层次的先话。在孩子们感受到一种幸福和尊重时,告诉他们,这是你们将来理想的生活方式,要实现这个理想,只有一个办法—努力学习吧。
目前的教育状况,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我们教师已不能跟孩子们一起去旅行。但是我们的家委会还是可以的,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尝试。那么我们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帮助孩子树立志向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可以设定几个问题进行讨论,一个是你将来想当什么?对于这个理想,谁对你的影响大?你应该学习他的哪些方面(品质)?怎样才能实现梦想?让学生小组讨论,再进行汇报。确定了理想以后可以让孩子写在书的第一页上,以便以后时刻提醒自己。当孩子有了志向,他会将学习的过程变成自觉行动,即使有些时候想偷懒,也会努力去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