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才华诗文不让须眉男子,其人品功过颇具争议。有人赞其文才,有人批其淫媚,极度推崇者有之,轻视鄙视者有之。而她与武则天长达二十七年的共处亦让后人津津乐道。她奉承权贵、淫乱宫闱,并操纵政治,控制朝纲;同时她作为一介女流,影响一代文风,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
大唐是古代开放程度较高的时代,尤其是唐高宗李治时期起,女性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在这样的思潮影响下,涌现出了一些有才华且有政治抱负的优秀女性。
上官婉儿便是其中之一,她当过女官,武则天的机要秘书,是我国最早的职业女性,一度权倾朝野;又是有名的诗人,曾主宰过一代诗坛;还是高宗的才人,中宗的昭容,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的闺蜜,又深得韦皇后信任,只因不择手段,过于热衷于权力角逐,最终死于"唐隆政变",令人扼腕叹息。
(1)带着家族的仇恨出生
上官婉儿的祖父是唐高宗时的宰相上官仪,上官仪才华横溢,仕途通畅,二十来岁就中进士,为弘文馆学士,四十多岁就坐上了三品侍郎之位。然而在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权力斗争中,他站错了队,当李治对武则天心生嫌隙的时候,上官议就是力主废后阵营中呼声很高的一个人,并为高宗草拟了废后诏书。虽然他作此选择不过是例行了一个忠诚的职责,但他的主子李治也并没有对这位忠心耿耿的上官仪给予足够的回报。当武则天闻讯赶来声泪俱下地一番申辩之后,李治立马放弃了废后的想法,甚至为了维系和武则天之间的关系,他还毫不犹豫地让上官仪背上了黑锅: “这废后的事不是出自我的本意,是上官仪怂恿的。”武则天从此恨上了上官仪,上官仪和他的儿子上官庭芝都被处死,家产籍没,女眷没为宫婢。就这样,上官一家人成了李治和武则天维系感情的牺牲品。
也正是这一年,即公元664年,上官婉儿出生了。刚出生不久的上官婉儿,根本不知道家中发生的一切变故,襁褓中的她随着母亲郑氏从上官府来到了掖庭,日后即将成为命如草芥的宫婢,而不是高贵的相府小姐。不过郑氏并未认命,她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女儿身上,并精心培养自己的女儿。
(2)上官婉儿凭颜值和才华迎得"否极泰来"的命运
天资聪颖的上官婉儿在母亲的呵护下,得以在宫中长大,出落为美丽大方的大唐美女,还成长为精通棋琴书画又善于吟诗作赋的一代才女。
上官婉儿一如当年的上官仪一样,文采斐然,甚至远远超过了母亲原本的期望。当时上官婉儿仅仅十三四岁,就拥有出众的文采以及聪颖的心性,已经成为宫学馆最富才华的学生,很多人都很欣赏她。
公元677年,上官婉儿得到武则天的召见。按说武则天是上官婉儿的大仇人,可是上官婉儿初见武则天的时候,就被武则天的气魄和能力震撼住了。而上官婉儿更是明白想要在宫闱和权力的斗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自己只有效忠武则天,她才能够改变自己和母亲多年来的困境。
在召见时,武后要求上官婉儿当面作文,上官婉儿稍加思虑后,文从笔出,一气呵成,且文意通畅,语言优美,才华毕露。武则天看后十分愉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
上官婉儿的命运由此否极泰来。公元684年,凭才华站稳脚跟的上官婉儿得武则天宠爱,受封婕妤,可协助打理朝政。不久,武则天又封上官婉儿为女官"内舍人",掌宫中制诰。上官婉儿遂成为天后武则天身边最红的秘书,视为最信赖的"得力干将"。
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叛乱,"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时为其幕僚,受命写了篇文采飞扬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重才艺的上官婉儿很欣赏这篇檄文,便找来呈给武则天看,说文笔有多么多么的好。武则天也很欣赏骆宾王的才华,对此也没生气,只言惋惜了。后来平定徐敬业叛乱后,骆宾王也被抓捕,武则天即下令赦免他。后又听从上官婉儿的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应重科举,兴诗社。由此,大唐诗风渐开。
(3)被武则天重用的红人
武则天重用上官婉儿,她逐渐成为武则天身边的红人,更有机会与太子,武则天的次子李贤接触,两个人就互生情愫。
此时的太子在朝中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多次受命监国,高宗与朝臣都对他十分赞赏。然而太子声望高了,对野心勃勃的武则天而言就是一种挑衅,而李贤曾召集一批学者,注释《后汉书》,这在武则天眼中就是与后党的北门学士分庭抗礼。太子的锋芒毕露激起了武则天的怒火,于是武则天借机将太子贬为庶人,而上官婉儿和太子的这一段感情也就无疾而终了。
公元690年,武则天飞废掉三子中宗李显,正式成为女皇。上官婉儿也已经26岁了,经过多年来的磨练,她更加八面玲珑,善于察言观色,依旧得到女皇的器重。她的能力也是无可挑剔,无论是朝政大事还是皇宫杂事,都因为上官婉儿才井然有序。气质、才华、富贵、权力她都拥有了,只是她并没有美满的婚姻。
上官婉儿在年迈的武则天身边服务,又是花季少女,自然情窦初开。武则天将上官玩儿视作心腹,甚至与张昌宗之间的情事也不避讳。而上官婉儿正是情盛之年,不由得春心萌动。
她见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经常出入后宫,一来二去,也被美男子张昌宗的"帅"惊呆,忍不住多看几眼。特别会撩妹的张昌宗随之勾引上宫婉儿。
武则天发现后,大怒之下,便将上官婉儿打入牢狱。但上官婉儿才华出众,又忠心耿耿,武则天已离不开她的伺候与辅佐,不忍之下,只好略施处罚了事:将上官婉儿脸上处以黥刑,也就是脸上刻朱色刺青留印。
上官婉儿伤好后,干脆就在伤疤处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遮丑。哪知,宫人见后,觉得上官婉儿更显妩媚,更有风情万种之美。于是,上官婉儿脸上的刺青梅花便形成时尚妆容传开,爱美的年轻女士纷纷效仿。这就是有名的"上官妆",又称"红梅妆"。
之后,武三思又出现在上官婉儿的周围,武三思经常带了一些外地进贡的稀奇珍宝,送给上官婉儿,不久,上官婉儿便被武三思所掳获。
(4)活跃于权力争夺的政坛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退位。其三子唐中宗李显复位。
上官婉儿依然野心勃勃,她找到了可以安放她的野心的女人,那就是太子妃韦氏。在韦皇后的信任下,上官婉儿得唐中宗看重,还受封"昭容",专司内政。由此,上官婉儿继续活跃于大唐政坛。
那时,安乐公主极得父亲唐中宗李显的宠爱。上官婉儿又与韦皇后、安乐公主往来极盛,交情更好。在她们推荐下,上官婉儿又成了唐中宗李显身边的红人,一时大权在握,权倾朝野。期间,上官婉儿的爷爷、父亲被冤杀一案也得以平反,重新追认官职,上官一族终于洗去了当年的耻辱。
中宗派人为上官婉儿在她的居住地穿池筑岩,这些建筑美轮美奂,而大臣们则经常被邀请到这里欢宴享乐。上官婉儿便与一些她看上的官员来往亲密,有的官员借着攀上上官婉儿求得高官要职,中书侍郎崔湜就是与上官婉儿私通后,才得到如此官位的。
上官婉儿开始公然卖官,圈占大片土地,还养了不少男宠,将大量的金银珠宝赠给他们。她不仅喜欢崔湜,他的其他三个兄弟崔莅、崔液、崔涤也都成了他的男宠,这是因为崔家四兄弟样貌俊美,崔湜为了巩固自己的官位,就把兄弟们都介绍给上官婉儿。
生性风流的上官婉儿,虽然成了中宗皇帝的昭容,但她对旧情人武三思还念念不忘。他将旧情人推荐给韦后,并且使武三思的儿子与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结合。这样一来,韦后的势力大增,唐中宗的权利被完全限制住了。
韦后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她希望自己效仿当年的武则天,能够操纵皇帝的朝政,成为权倾天下的女皇,所以韦后的态度出现了转变,他对于武家一方变得十分温和,同时有大力压制李氏。
在韦氏祸乱、武三思专权的情况下,李显的拥护者们都感到十分焦急。发动政变的五位大臣向中宗上书反对韦后临朝听政,却被中宗拒绝了。之后韦后与武三思和上官婉儿谋化计策,五位大臣被安上各种罪名流放杀害。随着权力与日俱增,韦后和武三思都觉得皇太子李重俊是未来的障碍,因为李重俊年纪渐长,识破了韦后等人的野心,太子便和魏元忠、李多祚等人密商,想将武三思及上官婉儿等人一网打尽。
公元707年,皇太子李重俊联络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发动"景龙政变",矫诏杀死了武三思、武崇训一家。被搜捕的上官婉儿危急之下,便在唐中宗李显面前挑拨离间,说皇太子要逼宫弑父。唐中宗李显在韦皇后的鼓动下,登上玄武门城楼,对李重俊一番训斥。
李重俊手下的千骑王倒戈,受命护驾的右羽林将军刘景仁随之突然出击,李重俊寡不敌众,兵败身亡。
(5)开创"上官体"诗,主宰一代诗坛
文坛上,上官婉儿也是有名的诗人。
她的代表作是《彩书怨》: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日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这就是有名的"上官体"诗,是当时上流社会的创作主流。据载《全唐诗》还录有她创作的32首诗传世。
此外,上官婉儿还通过官办昭文馆广纳学士,积极引导文人赋诗唱和,对大臣们的诗作进行评定等等,一时引领了一代诗风。
(6)热衷于权力角逐,死于"唐隆政变"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此后,韦皇后便统揽朝政大权。上官婉儿见风使舵,知道韦后和安乐公主不能成事,她便与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一起拟遗诏,将温王李重茂立为皇太子,请相王李旦监国,韦皇后摄政。宰相宗楚客等人却更改诏书,劝韦皇后效仿武则天称帝。
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得知此讯后,迅速与太平公主联手,联合发动了有名的"唐隆政变",将韦后、安乐公主除掉。上官婉儿倒也聪明,带着宫人秉烛出迎,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诏书,拿给李隆基的手下刘幽求观看,托他转告李隆基,希望能留自己一条生路。刘幽求被她打动,立即应允。此时正逢李隆基入宫,刘幽求便将诏书呈上,还替上官婉儿说情,但李隆基认为,她是秽乱宫闱的妖女,如果今日不杀,一定会后患无穷,于是命人杀死了上官婉儿。
因为权力欲望,美丽的才女死在政治漩涡之中。上官婉儿就这样结束了自己曲曲折折而又轰轰烈烈的一生,卒年47岁。
李隆基辅佐父亲李旦复位后,就上官婉儿一案进行厘清。在太平公主的证实下,李旦于公元711年复封上官婉儿"昭容"之位,赐谥号"惠文",葬于雍州咸阳。
为此,中唐诗人吕温感慨之下写了一诗《上官昭容书楼歌》,也算是对上官婉儿这位传奇人物作了全面的评价,诗中有这么几句:
“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有人买得研神记,纸上香多蠹不成。昭容题处犹分明,令人惆怅难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