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生诗意,闲逛亦成文
《远方花海》主编评入选作品《夏夕》
征文《夏夕》荣获2019年远方文学全国作文比赛一等奖,被选入远方文学作品集《远方花海》一书。作者李凌熠,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包钢第九中学七年级学生(2017年9月)。
我们先来读原文——
【原文】
夏夕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包钢第九中学七年级李凌熠
吃过饭后,倒是凉快了不少。阿妈让我去把碗洗了,我就洗了碗,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抖了抖手,想将手上的水甩干。
我站起身,手胡乱地抹了抹裤子,面朝着大门站着。我们家大门是冲着南边的,夕阳映红了我的右半边脸,还有一丝余温掠过。我开了大门,因为门轴生了锈,开的时候会发出“嘎叽”一声,很难听。家门口有一条土路子,东西走向。我在门外站了一会儿,然后往东走去。
土路的两旁长着一米多高的草。这些草的中间长着毒刺,扎在皮肤上会起一些白色的包,就好像一堆细碎的泡沫长在肉上一样,有点触目惊心的感觉。顺着土路往东走一段,就能看见和我一样吃饱饭出来凉快的老人们。眼前就有一位,是位老大爷。他穿着件破背心,皮肤黝黑,蹲坐在土路旁的大石头上。石头上放着瓜子,用塑料袋包裹着,就是城里菜市场随处可见的那种塑料袋。塑料袋的里外都沾上了土,破破烂烂的,已经用了好久了。老大爷手里抓着一把瓜子,津津有味地嚼着,地上还有一小片瓜子皮。后面还坐着个老太太,在择韭菜。那老太太我认识,是我们家对门的。她经常拔几个萝卜,或者摘几根儿黄瓜给我阿妈送过来。她们家还有一群兔子。那兔子真好看,眼睛挺水灵。我喜欢去她家,每次我阿妈让我给她送豆芽的时候,我就会在她家院子里多待一会儿。我笑着和她打了个招呼,她也微微地向我点了点头,问我吃饭了吗,我便回答着吃了些什么。
顺着路往东一直走,那儿有一个小山坡,我经常去那边。坡上没有树,全是杂草,只有那么几棵野花长在上面,但又被杂草给盖住了。坡旁边有一片湖,湖面很大,里面有鱼,很多。但是阿妈不让我到这里玩,因为水深,可我还是来了。我挽起裤腿,坐在地上,用手撩着湖边的水,水不凉,洗衣服正好。
太阳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可以看见西边一片红。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折射在湖面上,湖面忽闪忽闪的,掌心里的水也闪着红光。云倒是漂亮得很,那颜色让我一时分辨不出来是红是紫,而且每一朵云的颜色都不一样。那朵云儿偏红,那朵云儿仿佛更蓝一些。不过那么多颜色放在一起,也没什么违和感,让人瞧着很舒服。我拨开屁股旁边的草,摘下一朵粉红色的野花。花虽好看,但也不如这云美。
我就坐在那儿,轻晃着脑袋,小辫左摇右摆的,我觉得很好玩,就那么一直晃着。当我再次抬起头,发现天边全是紫色和红色混在一起,倒也不比之前的差,甚至要比刚才还多了一些独特的韵味。
我站起身来,拍拍屁股,大摇大摆地离开了这里,怎么来的怎么回去,我身后留下了一串鞋印。走在土街上,我只看见了一大片瓜子皮和韭菜叶。我漫不经心地推开我家大门,院子里坐着的是我阿妈和对门的姥姥,窗头上放着几个新鲜的萝卜。
月亮出现了。
【评析】
平淡生诗意,闲逛亦成文
作者:A狼牙月A
对这篇文章的评价有个前提:这是一篇自由写作的文章,非考场作文。自由写作,不用“戴着镣铐跳舞”,所以常常有一种考场作文没有的自由洒脱、自然灵动和纯真美妙。无论是自由写作还是考场作文,但凡涉及到写文章的种种说法,总有相通之处。但在这里,我更想去挖掘一个刚刚六年级毕业的学生在自由写作中表现出的种种美好。
“闲逛”也能成文
这篇评析小文的题目,我是费了一些脑筋——虽然现在的这后半句“闲逛亦成文”并不一定是恰当的。原本我取的题目是“散步亦成文”。可是后来想,一提“散步”二字,我们就会想到晚饭后那些大人们为了锻炼身体而摆出的“高扬手、迈阔步”造型,或老人们在小区花园甬路上的悠然慢行。换句话说,“散步”这个词,常常被贴上成年人的标签。而我们的小作者应该没有那么多想法,也许她就是逛——闲逛,而已。
于是就有了——
吃完饭,出大门,往东走,见到出来凉快的老人;坐在坡上,撩着水,看着夕阳西下,摘一朵小花,晃悠着小辫儿;然后回家,看到阿妈和对门的姥姥,还有几个新鲜的萝卜……
于是就有了——
在平淡中生出的诗意,在闲逛时遇到的美文。
这也行?这也能写成文章?同学们,你是不是很奇怪?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本文没有核心事件,没有记叙文的“六要素”,就连很少的几句对话都是转述,而不是引述……这“闲逛”如何能写成文章?
首先,对于自由写作而言,只要是美的,就没有什么不能被写入文章。(也有以揭露“丑”为己任的文章。)
自由写作的素材俯拾皆是,就看你能否从中看出一些“意义”(不要对这两个字进行窄化),能否从中品出一些“美好”。饭后出来散步也好,闲逛也好,总能看到些东西,碰到些人,总会有某种内心的情感思绪——平静闲适,或不易察觉的淡淡的快乐,这都是“情感思绪”;不一定非要碰到什么“大事件”。那就试着去记述你的见闻,写下你的感受,自由写作的一篇小文可能就诞生了。怎么写见闻、写感受呢?往下看。
其次,用细节表现精彩。
关于“细节产生真实”和“精彩出自细节”等内容,我们已经讲过多次。在这里仅通过文章中的例子来说明。
文章写到了土路旁一米多高的草,尤其描述了被它的毒刺扎到后的可怕结果。路上,“我”碰到了一位坐在石头上吃瓜子的老大爷,然后重点描述了盛瓜子的那个破破烂烂的塑料袋子。我相信,如果作者没有在生活中见到过这种情景,写到这里时,这个破塑料袋子的细节就不会被她写入文章。那这个老大爷在文章中出现的意义何在?其实,他就是“夏夕”这个特定时段出现的特定人物。老大爷傍晚出来乘凉,闲着没事,嗑嗑瓜子,唯此而已。对老奶奶的叙述和描写更细致一些。作者交代了老太太是她家对门,交代了常送萝卜和黄瓜给她们,还写了她家的兔子以及“我”送豆芽的情形。注意,这些细节很重要。
对山坡、湖面、夕阳、云彩的描写不仅精彩,而且扣住了“夏夕”二字。尤其是第5段对云彩的描写最为精妙,把云描摹得美不胜收,就连作者也感叹:“花虽好看,但也不如这云美。”这一段也是非常有诗意的。
第三,含蓄表现“人情美”。
本文并非一味描写夏天傍晚的美景,而是有对“人情美”的含蓄表现。第3段中那个摘韭菜的老太太是“我”家对门,常送萝卜和黄瓜给我们。文章第7段,“我”往回走时,只看见一大片瓜子皮和韭菜叶,但没看到老大爷和老太太。当“我”推开门时发现,“院子里坐着的是我阿妈和对门的姥姥,窗头上放着几个新鲜的萝卜”。这里的“姥姥”应是前文提到的摘韭菜的“老太太”。她又给我们家送萝卜来了。
在农村,哪一家从地里收了新鲜的蔬菜,总爱分享给街坊四邻;在北方农村,哪一家甚至包一顿饺子,也要给对门或前后邻的哪个奶奶、大娘或三姑端去一碗。这就是美好的人情味儿。当然,礼尚往来,“我”不也是常被妈妈派着去给她们家送豆芽吗?
所以,这个美好的“夏夕”,不仅美在“我”的悠闲和自在,不仅美在景色,更美在人情。虽然作者并未过多使用笔墨,只是不动声色地点染了一下而已。本文虽然没有核心事件,而是采用的散文笔法,却能以闲适的脚步、闲逛的步子和恬淡的美好心绪来结构全文,表现了“夏夕”的美好和人情的美好。
存在的不足是,“老太太”和“姥姥”的称谓前后不统一。可以在第3段中“是我们家对门的”后面补上一句:“我管她叫姥姥”。
语言就是思想和情感本身
本文语言流畅清新,自然而不刻意。很多句子好似平淡得过分,但放在那里却又十分妥帖,与全文流露出的“闲适”“散漫”“无目的”相得益彰。
比如第4段中,“我挽起裤腿,坐在地上,用手撩着湖边的水,水不凉,洗衣服正好。”“水不凉,洗衣服正好”这个小小的联想来得自然,没有什么“大理由”“大意义”。作者应该是就是那么想的,或者是写作时进入她脑子里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而不是其他复杂的细腻的比喻句或通感句。第5段末尾,“花虽好看,但也不如这云美。”第6段中,“我就坐在那儿,轻晃着脑袋,小辫左摇右摆的,我觉得很好玩,就那么一直晃着。”这也是有个性的语言。虽然谈不上有色彩,但很干净,很利索,很简洁,也很生动。文章结尾独立一段:“月亮出现了。”独立成段是我的意思,原文是和上一段并在一起的。编辑时,我把它独立成段了,但并未修改字句。“月亮出现了”这几个字也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给“夏夕”这段美好的闲适的时光画下了一个美好简洁的句号。
你想想,一个小姑娘,在夏天的傍晚出来“闲逛”(仍然姑且用这个词),无目的,无意义,要的就是这个“闲”劲儿。心无挂碍,也懒得思考,就在山坡上坐着,用手撩着温凉适度的湖水,看着天边的彩云,嗅着手里的小花儿,晃着自己的小辫儿……美吗?闲适吗?自在吗?好,那就够了,就没有什么心思再铺陈描写、排比比喻、通感夸张了。那些都太过繁复,会扰乱小姑娘独行的悠然与简单,会打破夏夕的美妙与祥和。再者,以上说的这些真的就不是“意义”吗?
语言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从来也不是思想和情感的附庸。对诉诸文字的艺术形式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文字就是思想和情感本身。
在自由写作中放飞心灵
下面的一段文字写给老师,写给自己。
要重视考场作文训练,更应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孩子们的“自由写作”。自由写作是非命题式的,不约束,不讲条件,不给框框。自由写作重在引导孩子们“写起来”,至于写成什么样子,在前期甚至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的过程。
要用心呵护着美好的心灵,不要用过多的“规则屏障”遮蔽他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要用“成年写手”的陈腐成见匡正他们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
孩子们的眼中,有的是美好;孩子们的心中,有的是才思。
孩子们对美的发现,不止在门前土路,不止在山坡野花,不止在清凉湖水,不止在那个夏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