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品三国之三顾茅庐的为什么是刘备
三顾茅庐可以算得上是三国时代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次会面,因为这次会面将天下形式走向进行了剖析,为刘备集团的崛起提供了战略方向,挽救了刘备集团。
那么,为什么三顾茅庐的是刘备而不是曹操,孙权或者刘表等呢?
首先:从个人需求上来看,供需决定个人愿意付出的成本。
经过多年动荡,曹操消灭袁绍等,雄才伟略,志在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下三分之二的地盘;江东之地,经过先后经过孙坚、孙策、孙权三代经营,民心稳定;刘表单骑入荆,与当地宗族势力融为一体,盘踞荆襄之地久矣,独霸一方。每位都是人中龙凤的人物,自诩雄才大略的霸主。且手下文臣武将贤者极多。
现有的地盘划分,实力的分配以及对自我的认可,从自我能力的自我认可,曹操和孙权是很难有三顾茅庐的心态去求贤的了,因此周瑜死后,庞统去见孙权,孙权嫌弃他狂傲,轻视周瑜,不用他;刘备得到荆襄之地后,庞统去求职,刘备嫌弃他形容猥琐,轻视他;张松去献图,曹操责怪他无礼,将其打出校场;
或许你会说,官渡之战的时候,许攸来献计破袁绍,曹操正在洗脚,听说许攸来投的时候,不是高兴的连鞋子都忘记了穿吗?可是大败袁绍之后,许攸的下场是悲惨的,被许褚一刀毙命,曹操听说后,也只是不轻不痒的说了许褚几句!
杨修才华如何呢?荀彧荀彧叔侄谋略如何呢?最终都落得个厚葬而已。试想,以诸葛亮的脾气秉性,你认为他会活到第几回合呢?诸葛亮会认为自己能活多久呢?
因此,这种境况下,又怎么能要求诸位霸主像刘备那样舍弃身价去招揽诸葛亮呢?
故而,从需求来说,如果刘备不是穷途末路,刘备也不会对一个只有“虚名”而从未在斗争中崭露过头角的新人那么的重视。反过来说,正因为是刘备对窘境,穷途末路之际,无计可施之时,形也,事也,共同推动了三顾茅庐的产生。
至此不禁让人联想到诸葛亮初出茅庐的时候,博望坡一把火大败夏侯惇十万大军之后,曹操只说,刘备心腹之患也。待到第二次火烧新野大败曹仁十万大军之后,才怒骂“诸葛村夫”,此时才真正的开始重视诸葛亮的存在。
其次,求职者,认可你的人,在别人看来一定要行。
推荐诸葛亮给刘备的是徐庶,徐庶是何许人也?
徐庶是神,是百战百胜,算无遗策的战神,新野小县,略施小计,打的曹仁的数万大军,丢盔弃甲,弃城逃窜。面对战神的推荐,而且是战神都自愧不如的人,刘备会如何看待呢?
反观,推荐庞统给孙权的鲁肃,鲁肃,东吴重要谋臣之一,孙权众多高级经理人中的一位而已。所以孙权可以任性“我就是不用你庞统”。刘备起初不重用庞统,得到诸葛亮的推荐之后,刘备立刻改变态度,后更与庞统一同征战西川。
同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的人物,为什么前后的差别会那么大呢!?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如果此前曹操身边有人推荐给曹操说新野隆中有位贤人诸葛亮,需要主公亲自去请,谁的话会在曹操心中占有那么大的份量呢?若是郭嘉复生或许有些许可能,否则曹操必会大骂“诸葛村夫”的!
第三、生活、工作,志同道合,方才久远。
就诸葛亮个人来说,诸葛亮最终的归宿也只能是刘备,此内容可参考《正心品三国之诸葛亮演义》
因此,从以上种种迹象看来,决定了三顾茅庐的只能是刘备,而不是别人了。
读三国,品三国,从细节中去体会解读人物,正心陪您一同品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