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上的有趣就是:学生带的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2.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真理的意识在学生的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认识的把各种事物和现象连接起来线索。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认识周围的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从中揭示出某种新颖、出人意料的东西。
3.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位教师都应该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都拿出来实验一番。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的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要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
4.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的时间。
5.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明智、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自由的时间。学生本身也是赢得自由时间的重要助手。还有一个条件决定着有没有自由的时间,那就是作息制度。应当让学生早睡早起,把家庭作业放在早晨上学之前的时间里完成。
6.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 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也就是说,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了使他们入迷的事情,这些事情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破坏童年的情趣。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年龄小的孩子还不懂这些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
7.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身保持下去。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行。
8.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这里的劳动首先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里的劳动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
9.智育的最重要途径和方法就是生产劳动,研究,实验,独立研究生活现象和文献资料,文学创作尝试等。
10.只有当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触动他的思想和感情,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使他产生需要而变成自己的东西时,才能说这是掌握知识。掌握——这个词意味着对事实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事物、事实、现象报研究的态度。当学生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时候,才开始有积极的思考。
11.我们首先是以掌握具体的东西跟抽象的东西得适当比例来激发情绪区域的。在普通的、一点儿也不显眼的事物中,隐含着重要的、有世界观意义的真理,应当用这一点来引起学生的惊奇感。
12.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对知识产生真正的兴趣。
13.我们不允许“反复咀嚼”已经熟知的东西,以免引起少年对知识的冷淡和轻蔑的态度。须知少年们希望感到自己是思考家,而不是再现知识的机械仪器。
14.在开始讲课以前,就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要理解教材的逻辑组成部分,不要记住所有的东西,只要求记住最重要的。学生们以强烈的兴趣来对待这种活动,因为这样做是符合他们的乐于思考的愿望的。少年们逐渐过渡到完成极其复杂的作业: 一边听讲,一边把教材的重要的逻辑部分及其顺序记录下来。
15.要使思维、思考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是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要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会越加以积极地投入到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从而使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
16.不管一个人多么不愿意劳动,我们对他的教育还是必须让他从取得成绩开始。起初,哪怕是只取得最微小的成绩。天才和技巧——这首先是一种为达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顽强精神。只有在为取得新的成就,而从事顽强的劳动的道路上,才能展示出儿童的天资和才能的新方面,扩大他们的兴趣范围。
17.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时,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坚持精神、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遇到挫折不气馁的精神。我们要努力使儿童把全部力量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深入到它的精细微妙之中去。如果学生在第一次没有取得成功,教师就要帮助他再从头做起; 如果第二次也失败了,教师应当建议他从另外一个方面去着手,或者暗示他应该如何去做。
18.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因此必须教给学生读书,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19.只有那种不一定要识记,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解剖”的东西,才能最有力地用来跟自己对照,并且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反应出来。这条规律对于少年期更有代表性,因为少年的思想经常是把周围世界跟自自己本身隔离开的。正因为如此,历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需要更加广阔的智力背景。
20.人的头脑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但是这种奇迹只有在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出现。这是一种长期的、单调的、非常复杂的和折磨人的艰难的播种,撒下的种子要过好几年才能长成幼苗。
21.课这是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上每天实施着对学生的教养、教育和使学生全面发展。课的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知识的巩固性和深度,而且决定能否培养起学生的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信念。对知识和科学的热爱,对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尊重。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认识力和创造力,形成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对书籍的热爱。课是学生的智力生活的这样一个主要领域,在这个领域里进行着生活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刚刚迈出生活的初步的学生之间的精神交往,教师的个人榜样在课堂上是非常重要的。
22.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且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教育作用。知识的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究竟跟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信念、他的生活的整个道德的方向性和智力方向性,他对自己教育的对象即年轻一代的未来的观点)是否紧密地融合为一体。教师的个人榜样——这首先是指他的信念的力量,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他的道德面貌(用自己的智慧,理智和知识,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而服务)。
23.只有不断的进修提升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教师的成长取决于它的教育学知识的质变和深化。进修提高首先意味着,教师今天对于某一教育真理的看法已经不同于昨天。一个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师,不断地处理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好像是在用理论的光芒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这是他的成长和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
24.许多课的重大缺点之一就是不善于明确的提出课的目的,并且使课的一切方向、组成部分和阶段都服从于这一目的。问题并不在于课时计划上写上本节课的目的,这种形式的规定可能是被照做了,但教师并没有认识课的真正目的。漫无目的地课是白白的浪费时间,增加学生的疲劳,使他们养成一种松松垮垮的习惯,形成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懒惰。
25.外语课主要的学习形式是阅读课文,可是正是在这种课上,经常会遇到浪费时间的现象:没有让每一个学生去独立的、个别的钻课文。外语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训练发音器官,每个人单独的读课文,最好是小声的读。还应当专门分出时间让学生进行默读,这时教师必须仔细的观察每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应当教给学生独立工作。
26. 教师的劳动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所教育的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充满思想、情感和兴趣的很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27.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由于教师和学生集体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不是单单归结为传授知识,而是表现为多方面的关系。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社会和政治的兴趣,把我们教师中的每一个人都跟学生结合在一起。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
28.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掌握知识变得很轻松、毫无困难。恰恰相反,当学生遇到困难并独立地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他的智力才会得到发展。必须给学生挑选出这样的智力任务,促使他使足力气、集中注意,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未知的东西,使他取得成绩,同时,认识到不付出劳动,就体验不到克服困难的欢乐。
29.讲完新教材以后,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时:教室里保持安静,让学生想一想教师讲过的东西,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这种思考可以采用不同的作业形式,看书、编提纲、制图等等。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独立的弄懂教师所讲的东西,有经验的教师都认为让学生思考和理解教材是课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
30.生活应当使人深信,对于一个懒惰和不负责任的人,通往热爱劳动和勤奋工作的人所能享受的东西大门是关闭着的。我们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尽量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使劳动者的生活充满欢乐的那些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无法享受的。
31.个性表现的重要规律性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他心爱的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就——掌握劳动的技巧,达到完美的境地。通往成功的道路一般是要经过长期探索的,一个人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尝试自己的力量。
32.教师不仅在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是儿童的精神世界的研究者,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和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从事一些研究工作。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33.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这种接近和类似之处,首先在于他们都需要分析事实和有预见性。一个教师只要善于深入思考事实的本质,思考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他就能预防许多困难和挫折,避免一种对于教育过程来说很有代表性的,而又非常严重的缺点——既令人苦恼的意外情况。
34.教师在观察和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去创造教育现象,这正是创造性研究的最重要的因素,预见性之所在。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就不会对教师工作发生兴趣。不去研究、积累和分析事实,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缺点——缺乏热情和因循守旧。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这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
35.教育经验的实质,就在教师每一年都要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新事物的志向中,才能够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创造性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师看到了、研究了以前没有被人注意到的教育过程的某一个方面,创造性研究还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教师就不会再把教育工作看成是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是把完全一样的讲解、巩固等等做枯燥乏味的表演了。因循守旧、消极应付、缺乏热情——学校生活中所有这些不良现象之所以在一些地方蔓延滋长,就是因为那里的教师没有看出教育现象的生机蓬勃的生命力,没有感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
36.教师的劳动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所教育的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充满思想、情感和兴趣的很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一个教师可能在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但他并不从事那种从研究事实中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上所说的研究。我们这里所指的是研究一些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教育科学上已获得解决,但是当一个创造性的工作的教师一旦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人,这些问题就经常以新的方式出现 在他的面前。
37.而真正的幸福的根源何在呢?就在于创造,就在于创造性的劳动。我们正在一年一年的接近这样的境界:使每个人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都得到满足。人就其本性来说,不单单是一个消费者,所以,满足其生活资料的需要固然是重要的、决定性的先决条件,但它毕竟只是幸福的先决条件。而生活的真正幸福,则在于劳动中,在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中享受心爱的创造性活动。
38.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影响上保持一致。这种教育影响力的方向就是培养关心人、体贴人、待人诚恳、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抱善良的态度的这些品质。如果儿童不在家庭里从事实际活动,来加深和发展这些道德品质,学校是很难取得什么显著成效的。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影响的一致,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尊感起着很大的作用。
39.家庭里要有一些藏书,而且不断地充实它,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有书可读,而且是为了家长也读读这些书。因为在我们看来,家长的智力、兴趣跟孩子自己阅读是同样重要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家长了解一些关于人的基本知识、人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心理发展的规律性。在每一个家庭里面都应当有这方面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