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提到很多特别厉害的科学家老了以后容易陷入“还原主义”,即都想要建立一个“统一理论”,就是用极少的几个基本原理就可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比如爱因斯坦,他40岁以后就一直在追求这个统一理论;比如数学家希尔伯特,也致力于找到一个统一方法可以让后人从任意数学公理体系出发,就可以自动判断每个猜想是否成立。
“唯一的终极解决办法”,这大概是全人类都会做的梦吧,区别只在于是想自己找到还是依靠别人找到。
特别是当筹码比较少的时候,我们对一劳永逸的渴望就会更深。
比如说起理财话题,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有没有既保本,收益率又高的产品?最好每个季度付息,一年到期,然后可以循环再投。”——从来不缺乏这样的客户,想要找到一个“完美”的产品,然后闭着眼睛ALL IN,从此躺着收钱——所以即使前有mmm,也不影响后面再有e租宝吸引大批的人怀着“高息安全,一劳永逸”的心前赴后继。
过去十年,中国的投资者是幸福的。“刚性兑付”一直呵护着投资者放心大胆地投资,对于很多人来说,购买理财产品就意味着到期我可以收到除了本金之外的一大笔利息,只要机构说保本,那就可以闭着眼睛购买,高息安全。
可是,金融这个行业产生的本质就是管理风险——即使象征着无风险的国债都有可能因为主权风险等因素违约,又有什么产品是可以盖上“保本”的钢戳的呢?就像涨起的浪潮始终会因为重力的存在落下,不合理的东西也终将消失。
如果说2015年开始陆续爆发的违约事件仍然让很多人觉得是偶然事件,与己无关,“理财产品净值化”的出现就真的在告诉我们,刚性兑付的时代真的结束了。
最近朋友圈频频转发一篇文章【大事件!打破刚性兑付,银行理财不再保本】,百度上搜索,相关新闻也已经铺天盖地:
随着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和投资者的理性化,理财产品开始从约定预期收益率(容易视为固定承诺)转为像基金一样设定净值进行申购赎回,也即是说,当投资者在年初以1.1元的净值购买了产品后,年底产品净值可能只有1.03元,投资者真的要承担起投资损失了。更直观地看到“风险自担”,大家应该也更能体会到“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开始理性对待理财产品了罢。
而固定收益产品作为投资品类的一种,会回到正常的角色。它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不会让你一劳永逸,它只是一种投资工具。小伙伴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不妨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产品投资的标的具体是什么?这个收益率会不会让我有捡便宜的感觉(这时你一定要怀疑,太好的事情不一定会落在你身上)?这个产品的风险可能是什么,如果损失,我能承担吗?——很简单的几个问题,至少能让你避开一些常见的陷阱。当然,如果可以,找一个专业人士问问,现在专业的理财顾问还是很多的。
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多年前写过本《交易的艺术》,他这么说:“随机应变也是我保护自己的一个方法。我从来不会太痴迷某一桩交易或某一种方法。我在刚开始做交易的时候总会留很多机会,原因是不管交易乍看上去多有吸引力,其实多数都会失败。此外,一旦做一桩交易,我总要拿出至少六种方案,因为什么事都有可能出意外,哪怕你有最上佳的方案也无法避免。”
完美的终极解决办法是不存在的,毕竟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根据历史数据推导出的统一理论,只能用于不变的过去。在投资的时候,我们还是得费点工夫,多看一点,多想一点,老老实实学些投资知识,遇一个新问题找一个解决办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