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和寂寞不是一回事。每个人都经历过孤独与寂寞。
害怕独处却也害怕喧闹,夜深人静时就开始紧张,彷佛感觉自己被世界遗弃,翻开手机通讯翻来覆去发现其实没有一个可以深夜里陪你说话的人。血缘的至亲除外,但此刻他们并不能平复你的内心,因为那是你与生俱来,是自我的一部分,本质上仍然没有与世界建立联系。对男性而言,同性的好兄弟除外,因你无法向他展示自己自己最怂的一面,哪怕是你最要好的哥们。仍觉得矫情,不属于男性交际的领域,倒是适合哥几个酒后轻描淡写述说惊心动魄,“有那么一个晚上,我差点过不下去。”总而言之寂寞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虚无,百无聊赖像困兽一样踱来踱去,想看书看不进去,看电影看不进去,听音乐没有心情,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一种焦灼的状况,好像要逃离樊笼一样,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这样的状况称为寂寞,它跟孤独不是一码事。
而孤独是自成世界的一种独处,一种完整的状态,所以,孤独者是自成世界、自成体系,表现出一种“圆融”的高贵,他们没有一个缺失的遗憾。孤独是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人离开母体之后,便再也没有与任何人在物理上同在过。所以说孤独是一种境界。应对孤独的最佳方法我认为是阅读,书本凝聚了作者的精力和心血,作为读者,阅读起来收益性价比极高,往往是作者经年累月所得,而你花较少的时候就可以窥探一二,从书籍的框架、内容、细节中,想通一个问题,了解新的事物,新的思路,不知不觉中提升见识。可能是个人喜好的问题,读书对我来说亦是一种极大满足,闲暇的下午时光,去户外就着温暖却不觉燥热的阳光看一本书,想不出有什么能比这更惬意。李敖描述过一个状态,在台湾被抓到监狱里,关在单人牢房。有一天狱管跟他说,作为优待,你没有给我们惹事,我们决定把你换到双人或多人牢房里去。他说‘最好不要’。他自己在监狱里可以看书,还是特权,他每天都在单人牢房的地上摆很多书。他有计划,今天看这个明天看那个,每天忙都忙不过来。这种状态令我非常向往。
每个人都曾被孤独所困扰。那种无助与凄凉有时候甚至超过死亡的恐惧。但是古往今来,无数有思想的大师都对孤独情有独钟。叔本华说“不堪孤独,就无法脱离庸俗。”所有高贵、伟大的灵魂注定孤立在另一个世界之中,曲高和寡。她们因秉性而孤高,亦因孤独而骄傲。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大凡尘世中人,大抵都有两面性。社交场合的客套、谦让、逢迎……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只有自个儿孤身独处时,才能呈现出真实的自己,才是自由的。凡是在一个行业成功的人,都曾经忍受一定的孤独,或许,唯有孤独可以带来不同常人的精彩与伟大。每个人心中曾经都藏着一颗梦的种子,只是,又有多少人愿意走过那段孤独的岁月,得来尽情绽放呢?
老板,给我来一打庸俗。
我们天天生活在喧闹当中,接触很多很多的人,所以我们经常希望可以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因为我们对人产生了疲劳,喧闹剥夺了我们跟自己对话的时间、剥夺了我们的闲情,只有你有时间跟自己对话,你才能自我反思,而自我反思恰恰是一切思想的源头,人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在思考他人的过程当中产生了智慧,所以,自己是何等重要,可是我们往往对自己有所疏忽,因而我们需要孤独。但孤独不应成为属性、刻作标签,应是一个时效的过程。最近加班加到飞起,先前的孤单感觉渐渐远去,整日里忙碌疲惫,却也简单充实。
有时候觉得自己似乎长歪了,对许多事情的看法和周遭人不大一样,不是见解独到,也不是标新立异,不是刻意为之,却始终乐此不疲。天性不善交际,曾经也有一阵子觉得是幼时家教过于严厉导致,可以慢慢自己寻求突破,后来渐渐发现是性格使然,与其说是不善交际不如说不愿交际。因公事参加的会议研讨,我似乎可以淡定自若口若悬河,因为心里清楚此时我不需要太多语言的技巧,也不必迎合谁的口味,只需要客观说出自己的想法,自然可以收获认同。而在多数与陌生人的私交场合,不是我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无趣了。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我总会有许多新奇的点子,我超然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拥有绝对的主动权,深知自己是个有情趣的人,这个情趣只有自己可以发掘。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不懂得如何维系人际关系,从小学到高中,重复着得到和失去联系。但其实也只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好处在于自己所拥有的少数联系异常稳固,因为往往是与你性格相近,彼此乐于袒露心扉,毫不费劲。往往还伴随着惊喜,早已失去的联系,某日重逢各种投机,毫不费劲地收获“多年老友”。与父母亲的联系是我时下的重大课题,本质上我是个孝顺的孩子,但似乎始终处理不好与父母亲的沟通,究其原因,我认为源于父母亲对我的太了解,也源于对我的太不了解。当与父母亲沟通时,我似乎特别容易失去思路和逻辑,陷入僵持与歇斯底里,完全背离我的本意。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我想要一件东西时,从来不会主动开口,原因竟是不好意思,我选择的方式是闷闷不乐,各种不配合,这时母亲会猜谜般一个个问我,正确答案出现时我不会第一时间承认,流露出情绪变化的小细节,聪明的母亲会配合着,三顾茅庐般使结果看起来并不是我主动索求。父亲是个理性的感性主义者,沟通起来特别讲道理,却有一些自己认定的区域,已经形成思维定势,旁人不可撼动。时至今日我和父亲的电话仍然是喂/在哪/吃饭了没/在干嘛/好/好/好/好/好。十几秒结束战斗,其实我还特享受这种交流,快捷、高效、结果还不打折扣的踏实,令人心情愉悦。
夜深人静时,一个人把《你的名字》又看了一遍。我总是将喜欢的电影隔一阵子又看一遍,这种感觉挺好,前一阵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一个《心花路放》的短视频,看完觉得还挺陌生,立刻回去重温了一遍,其实这并不属于一部我喜欢的电影,印象里这是一部看过就会忘的爆米花电影,可是当我看第二遍时,彷佛每一帧都吸引着我,故事走向,人物台词,音像剪辑,苍山的澄净,洱海的明月,充满了细节。也许有些故事只说给懂的人听。耿浩,祝福,康小雨。
再说《你的名字》,新海诚用这样的故事去温暖城市中每一个仍然愿意相信爱的人。在这么大的世界里,能够遇见你,竟然需要如此用力。穿越错位的时空,仰望陨落的星辰,你没留下你的名字,我却无法忘记那句“我爱你”。
最近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还没有找女朋友,对我的择偶标准充满好奇,我一本正经的思考后总结了几点。
首先要善良,并不是我接受不了有心眼的姑娘,而是我家里人都比较老实善良,会不容易融入。
第二要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因为我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喜欢去体验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我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有足够强的执行力,当我有一个新奇的逗比想法时,可以和我一起去实践。
第三是兴趣爱好,说要一样的兴趣爱好未免太过理想化,我希望彼此可以互相迎合,试着去接受对方的喜好。
第四是没有太复杂的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我是个乖宝宝,长这么大酒吧都没有去过,所以我希望对方也能简单一点。
第五是相互信任和包容吧。我脾气挺好的,但是自己在意的人不信任自己有时会让我很愤怒。恼羞成怒的怒。
第六是我比较倾向于要两个孩子。
就这些了。
有时候想想觉得结婚应该就是这两年的事情了,可是我很可能还不认识自己的另一半,注定是一场如约而至的奇妙之旅,多么神奇而令人兴奋。
你来时,我会欢喜如春雨洒落八百里,淅淅沥沥。
你来时,我会宁息如星辰奔波亿万光年黑夜,不诉怨语。
你来时,我将沉迷,一如鲸沉于海底温柔呼吸,嗔极,痴极。
你来时,我将靠近,如落在沙丘与极地的雨滴,不远万里,亦如星辰砸向大地,抛开踞守,裸衣强袭。
我对你说,你是年少的欢喜。
你对我说,喜欢的少年是你。
柳动蝉鸣,日落潮汐。
不曾歇息,不能自己。
至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