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横穿河北,贯通东西,两岸生活着爱吃面食的人们,他们的住房都是平顶的,要想知道这些习惯和特色是如何形成的,寻根溯源。
元朝末年,中原地区连年灾害,不是发大水,就是干旱,蝗灾频发,人们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百姓非亡即逃。燕王扫碑进一步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村庄和城邑荒芜空虚,平原地区成无人之地。当时有: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之说。
当平原地区战乱疫情灾害频发之时,山西却是一派繁荣景象,社会安定,人丁兴旺,人们安居乐业。
朝代更替,朱元璋灭元称帝,建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中原人烟稀少,租税不入。于是采纳大臣意见,决定移民屯田。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现今河北平原生活的人们大多数均来自,山西省洪桐县大槐树老鸹村。
人们把山西的饮食习惯,带到了平原地区,并把它发扬光大。平常日子,人们早上喝粥,主食窝头馒头,红咸菜条。要说制作这红咸菜条可有讲究,秋天将白萝卜从地里拔出运回家,去叶洗净,用擦子擦成条晾干。放到一口大铁锅里,然后放水,以没过萝卜条为准,放料包(花椒大料姜),多放盐,大火煮开了锅改小火熬。直到萝卜条变成红颜色。捞出晒干,放在小缸里,经久不坏,随吃随取,吃时取出,放碗里用开水泡一下,捞出放香油伴均,在切上的葱丝就更好了,是早餐最好的凉菜。
中午人们不吃饺子就吃面条,有句老话说得好:好吃不过饺子,自耐不过倒着。(自耐―享受)什么菜都可做馅,春天吃猪肉韭菜,鸡蛋菠菜,还有吃小葱馅的,夏天可供吃馅的蔬菜就多了,西葫芦、茴香、豆角;秋天有茄子、窝瓜、萝卜、芹菜,冬天就是萝卜白菜馅。总之一年四季都适合吃饺子,最有河北特色的馅还是猪肉韭菜,但做法和别的地方不同,是将五花肉切丁,用油煸出油,放姜丝酱油盐晾凉,把韭菜洗净切碎放肉锅里伴均,煮熟的饺子肉香韭菜脆。
要想做出好吃的手擀面,合面是关键,在面粉里放盐放碱然后在用水和,面要和的硬,和好盖上布醒一会再幹,幹的薄切的细,煮出来才好吃。
晚饭是大饼豆腐脑,这豆腐脑的卤是最好吃的。将金针木耳蘑菇洗净泡发,切碎,五花肉切片,锅放油烧热,放姜丝煸出香味,放肉葱肉炒出油,放切碎的金针蘑菇木耳继续煸炒,放盐生抽,水要多放,开锅撒半寸韭菜段,最后点点香油。
农忙季节,人们中午就熬北瓜,熬茄子。熬北瓜时放上几根豇豆,茄子放点宽粉条,别有一番风味。
冬天中午,人们常吃饺子粥,所谓的饺子粥,就是等粥锅开起来,再将包好的饺子放下去一起煮熟。吃一口饺子喝一口粥,吃完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