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诉人们,读书是需要很多方法的。可能有人会想,读书也要用方法吗?只要会认字,拿过来读就是了。也有人会想,读书的方法我们上学都学过,就是略读和精读。恰巧我最近读了一本教读书方法的书,叫作《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完之后我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不会读书的人读得很慢、效率很低,会读书的人读得又好又快。不会读书的人,读完一本书,有可能只记住了一半,过几个月可能只剩10%,过几年可能只剩1%,或最多有个印象。会读书的人,一本书读完后就成自己的了,有的人理论深厚程度甚至已经和作者相差无几。读书真的有方法。不过大概99.9%的人都没有用过。我自己却是这99.9%的人中之一。
在写这篇感想的时候,我读了还不到两遍。我知道自己的感悟还很浅,但是我想尽快同大家分享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莫提默·J.艾德勒(名字中的点没错,书上就这么写的)和查尔斯·范多伦,译者为中国的郝明义和朱衣,中文版为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第一次出版是在1940年,为艾德勒自己所著。后来因为书中内容需要“与时俱进”,而在1972年再版。第二版添加的内容大部分为范多伦所写,而且确实增加了很多内容。我所看的是1972年版的中译本。感谢两位译者能把这么好的书翻译过来。而最该感谢的是该书的两位作者。从短期来看,他们意在普及读书方法;从长期来看,他们促进了很多人对知识的高效汲取。
这本书非常全面、非常系统、从多个角度讲了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将阅读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并且谈到了读书的艺术,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书后还附上了包含135本书的建议阅读书目,和四种层次阅读的练习与测验。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用心良苦。
之所以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而不是四步,是因为步骤之间是并列的,而层次之间是包含的。检视阅读包含基础阅读,分析阅读包含检视阅读,主题阅读包含分析阅读。
基础阅读,简单来说,就是读者必须有某种程度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行。换句话说,就是除非一个人能阅读,否则不可能从所看的书中学到东西。基础阅读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过多介绍。这一层次对于爱好阅读的人来说基本都能达到。不想阅读的人其实也用不到基础阅读。而对于想阅读又缺乏基本阅读能力的,还是有必要提高一下,再进行更广泛的阅读。
对于检视阅读,简单地说,如果基础阅读所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句子在说什么?”那么检视阅读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本书在谈什么?”检视阅读提到了两个步骤,分别是有系统地粗读或略读,和粗浅的阅读。有经验的阅读者可以同时运用两个步骤。所谓的“有系统地粗读和略读”,是通过看一本书的书名页、序、目录和索引,知道一本书你是否值得读下去。然后通过看几个和主题相关的篇章,再随意翻翻,随时留意主题的脉动,不要忘记看书的最后两三页(有的作者会在这里作出全书的总结)和后记。通过检视阅读的第一步,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所谓“粗浅的阅读”,就是面对一本很难读的书,我们要从头到尾通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读者不会因为频繁地查询和思考,失去读这本书的兴趣。)再读第二遍的时候,很多不懂的地方也许就会迎刃而解了。
分析阅读是这本书所用篇幅最多的地方,也是重点讲的部分。它是读透一本书的重要方法。这一层次总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评论一本书的规则。在第一阶段中,读者首先要对一本书进行分类,好决定用哪一种方法读这本书。其次读者需要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出这本书在谈什么。然后读者要用自己的方法将全书的大纲列出来。最后读者要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在第二阶段中,读者要找到并诠释作者的关键字;找到重要句子,并抓住作者的主旨;从重要的内容中找出作者的论述,并重新架构出来;找出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是没有解决的,哪些是作者知道而没有解决的。第三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对一本书进行评价。这对一个优秀的读者是非常必要的。这一阶段的规则有很多,简要可以概括为:除非你真的读透了一本书,否则你没有资格对这本书做出评价。
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也是阅读中最复杂最系统化的阅读。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想知道写作的方法,通常我们都是读一本关于如何写作的书。但是某些要求更高的读者想要的是更全面更系统的写作方法。这就需要阅读很多关于写作的书,从中找出共通的方法。有可能很多书中提到的方法是互相矛盾的,或看起来是互相矛盾的,这就需要读者怀着包容的心态,通过自己的思考,经过分析、提炼、升华,最后形成自己的理论。主题阅读需要大量地运用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具体要求较高,在这里就不作进一步的说明了。
除了阅读的四个层次,我从书中还学到阅读的速度和效率之间的关系。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普遍出现了“浮躁”心理,凡事都求快。速读就是在这个背景中出现的。按照书中的解读,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速读都是建立在基础阅读层面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力。快不一定好,又好又快才是真的好。按照书中所教,我才知道了速读的正确方法。想要快速知道一本书谈什么,就要运用检视阅读。想要真正掌握一本书,就不要太在乎时间,扎实地运用分析阅读。如果想在分析阅读中节省时间,就可以在读次要的部分时快读,而在读重要的部分时精读。如果你想要读小说,大可以运用市面上那种速读法。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自己对读者的层次,按照读书的数量和质量有了这样一种分类,分别是少而浅、多而浅、少而精、多而精。就像霍布斯所说:“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作者也在书中说:“总有一些书呆子读得太广,却读不通。”我郁闷地发现,自己以前一直是一个愚蠢的读者,也是一个书呆子,甚至连书呆子都算不上,因为只处于“少而浅”和“多而浅”之间。《如何阅读一本书》让我明白了,只为增加读书的量,很多时候收获并没有那么多。只有真正把一本本好书读成自己的,才能在认知水平上有质的飞跃。
我本人在工作中用到写作的地方比较多。我发现写作和阅读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一是关于提问题。在写公文时,要问领导的意图是什么、写给谁看、想要传达什么思想……;在阅读中,要问作者写的是什么书、主题是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二是关于“骨架”(纲要)。作者要以制造书或文章的“骨架”为开始;好的读者要找出书中隐藏着的“骨架”。三是关于共识。写作是为了给读者看的,读者需要看作者写的书。作者写作需要尽力让读者明白他写的内容,读者需要尽力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作者和读者达成了共识,那么双方才都是成功的。
阅读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方法,其实我们早就该知道。因为书籍的种类本就千差万别。但是我想包括我的绝大多数读者,从来读所有的书都是从头读到尾,甚至很少再看第二遍。除了四个阅读层次以外,《如何阅读一本书》书中也给出了关于实用型的书、想象文学、诗歌、历史书、科学作品、哲学书和社会科学等读物的方法。虽然有的方法不是讲得特别细,但是作者已经很认真地在写了。因为就算是科学也分为很多学科,哲学也分为很多流派,想象文学也有很多种写法,想要真正把每一种书的阅读方法都讲透是不可能的。我们已经能从书中攫取到真正能用于读不同种类书的方法。
书中提到了培养阅读习惯的方法。而作者最想说的是,要养成习惯,除了不断地运作练习之外,别无他法。为了增加读者的信心,他举了一个关于滑雪的例子。无论在其它方面一个人多么擅长,第一次去滑雪都不会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经历。滑雪是一个综合性动作的组合,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动作都熟练地做好。正确的方法是,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力专注于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熟练后再专注于下一个动作。这样做下去,当所有动作都熟练后,标准的滑雪动作自然会形成。阅读也是一样,这本书给出的阅读规则和技巧太复杂了,很少有读者会这样去做。但是如果我们对待掌握阅读规则,像对待滑雪一样,一个规则一个规则地去掌握,我们最终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阅读者。到那时,我们读任何书都是高效的,我们对知识的攫取要快过以往任何时候。这同时也说明了“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
其实,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培养阅读习惯还需要另外的东西,那就是你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去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读书很容易半途而废。有的人可能是为了提高知识水平而读,有人是为了提高认识层次而读,有人是为了干好工作而读,有人是为了提高学历而读。我想说的是,这些读书的目的都不够,你得知道提高知识水平、提高认识层次、干好工作和提高学历等是为了什么?否则你可能还是会茫然,还是会放弃。我认为最终的解决之道是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拥有清晰的人生目标,提高学历、干好工作等等才有意义,为它们读书才有意义。换句话说,我们要让自己读书是为了人生目标而读。这样才能真正地想去读书,进而培养出阅读习惯。
一个人没有人生目标,就像走路没有目的,在面对很多条路时,其实走哪条路都一样。一个人没有人生目标,就像大海中的漂流瓶,漂到哪里都是终点。据统计,世界上只有2%的人拥有人生目标。那么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在无目的的活着。其实另外98%的人中有很多人知道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只不过有的人懒得去找,有的人努力找过,却没有找到,或找得不正确。说这么多题外话,只是想让大家在培养阅读习惯上有一些帮助。
其实,即使写了这样一篇读后感,我仍然知道自己离真正掌握阅读方法还差得很远。为了能把《如何阅读一本书》真正读成自己的,我决心至少再用1个月的时间来读透它,并用几个月的时间用书中的阅读规则来读书。我相信自己到时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阅读者。
我还买过好几本同《如何阅读一本书》相类似的书,不过都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掌握精髓,也只是用一用就放下了。这几本书分别是,如何利用时间的书——《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如何利用大脑的书——《思维导图》,如何做笔记的书——《别告诉我你会做笔记》。在这里列出这几本书,既是想推荐给大家,也是提醒自己一下,该用真正有效的阅读方法把这几本书“捡”起来了。
仅有的心得都分享完了,结尾说点想说的话。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那么不管意识的产生是必然还是偶然,我们都值得为自己拥有意识而庆幸。通过不断读书学习,我们的意识将得到不断地增长和强大。拥有更多的物质可能让自己开心一时,但是拥有更多的精神财富会让我们满足一生。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也为了能共同实现中国梦,乃至全人类的梦想,愿所有人都能高效地去读书。
——END——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
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