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茂中是中国营销人里面的一个符号。
一个非常不简单的符号。
也许你还不知道他是谁,但在他的新书上,你会看到这样的一个头像,是不是开始有点印象,我似乎在哪里看到这个人的头像这个人的广告?
我甚至惊讶发现在上海地铁站户外广告里,看到叶茂中的新书广告,地铁黄金广告位为一本书打广告的,我第一次看见。
其实叶茂中打的不是书的广告,而是自己的个人品牌,他就是他公司最大的IP!
今天我们流行说知识IP,其实这些都不是新东西,老一辈江湖成名的人物,要放今天,哪个不比今天的所谓知识IP玩得大,玩得high?
就是一个品牌营销,人家叶茂中的书,早早就彰显野心。
2014年,出版《营销的16个关键词》
2015年,出版《入口,营销还能去哪儿?》
到了2017年,是《冲突》,一年一个关键词,你看叶老师的文章和演讲,篇篇都扣这个关键词。
看看人家玩IP,这段位,我们还嫩啊。叶茂中老师那是形象设计,直接从个人名字,核心业务,视觉形象,早早布局,多少年来一路坚持,一条龙早早打通。
所以到了今天,没有说得清楚谁是中国营销第一人,倒是有很多中国体验营销第一人,中国品牌营销第一人,中国保险营销第一人,但说起“叶茂中”,很多人已经把他和营销策划挂上了沟。这就厉害了,让自己和一个业务能产生直接关联,这件事本身就大大值得研究。
看《冲突》这本书,就能看出很多高手布局落到细节的用心,比如书里反复提到:叶茂中这厮认为......
这厮是一种心理暗示,一个懂江湖的营销高人。所以,看高手的书,你实战感悟越多,学到的内容也越多。如果是一个营销新人,估计也就只看出书好贵。
再看他的封面内页照
抽雪茄的壮汉一枚,相比也是传达一种雄性的战斗力吧。
这胳膊一看就是常年坚持健身的,我默默看了看我的一块腹肌。
2
《冲突》这本书在我看来,分两个层面。
一个是战术的层面,如何利用冲突。一个是战略的层面,如何掌控冲突。
书的前半部分讲的是战术层面,核心含义是一个,如何抓住用户的需求?
叶茂中老师的理论从左脑和右脑的冲突开始展开,他说到我最为共鸣的一句话是(我略有改造):
我们满足的不是消费者的需求,而是我们唤醒了消费者的欲望。
怎么理解这句话?我的理解如下。
现在是一个产品越来越丰富的时代
↓↓↓
消费者的困难是难以做出选择
↓↓↓
互联网技术让新产品能迅速直接达到用户面前
↓↓↓
如果你没有唤起消费者的需求
↓↓↓
你就错过了最佳的营销时机点
↓↓↓
因此在营销之前找准别人的痛点
↓↓↓
什么冲突是人在此时此地场景里想解决的
↓↓↓
也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
如果你能性感地解决这个冲突
↓↓↓
就把解决这种冲突的能力变成你的标签
↓↓↓
你就可以积累势能整合资源借力做大
流量可以直达,流量也很贵,如果不能让流量带来口碑的传播,你就浪费了宝贵的流量,所以要找到那个冲突,然后一步步把事情做对。
对于很多新人,初出茅庐,只有一腔热血,做事全无章法,即便靠对市场的敏感,起步做到了领先,但遇到一个洞察人性和趋势的牛人对手,他就可以后来居上,一剑封喉。
这也是一种冲突。
3
如果是高手过招,怎么办?
这就进入战略层面的冲突。
首先高手不怕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机会发现新的需求,没有新的需求就没有新的机会。
弱者害怕冲突,高手利用冲突,两强相遇,干掉老三。
叶茂中这厮说:在木桶理论越来越实效的今天,让自己的长板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甚至靠自己的“核心”技术,整合社会化、全球化的资源,打造自己制造冲突并解决冲突的能力,创造和消费者共生共存的良性生态。
这居然和我自己琢磨出来的“新木桶理论”如出一辙,可以围观我写的《新木桶原理》,当然我用的是彭小六做案例。
如果你在成熟市场上还不是领先地位,你可以采取挑战老大的姿态,让大家记住一个不断持续挑战老大的老二公司,直到你也变得足够强大。
如果你在一个新开拓的市场上,请一定要制造一群竞争对手,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个市场形成生态链。
不断制造冲突,不断重复冲突,不断让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被记住,永无止境,创业也好,营销也好,不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而是“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最后套用一句话作为本书的书评总结,原话是“你永远也不晓得自己有多喜欢一个人,除非你看见他和别人在一起”,我的说法是“你永远也不晓得自己为什么要看这么贵的书,除非你希望你和高手有一战”。
贵不一定是好的,但好书会值得你慢慢琢磨出他贵的原因。
高手会为你的挑战制造门槛,这就是冲突,激发你内心无限的欲望,而不是仅仅满足需求。
108元的《冲突》,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