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总是在我们身边偷偷的走过,我们都不曾发现它们渐渐离我们远去。回想2018年9月我在绥芬河教育局的安排下参加了青椒计划,同时也是我命运的重大改变,我从毕业到走上社会阔别了15年又从新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新老师,我当时的心态并不是很好,因为我自己没有想到我会为农村的一名小学美术老师,社会对农村教师的评价:我从农村孩子的家长口里听到过这样的话,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就回来当“老师”。
我当时听到这样的话心情很沮丧,按世俗成功的评价标准,老师是没前途可言的更何况还是一名农村的小老师,在我内心彷徨浮躁的时候,我如命中注定般的遇见了你“青椒计划”,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第一节课,《何以“坚守”新时期我国农村教师流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廖伟博士,廖凡博士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依据分享了农村教师面临的“几乎可以一眼望到头的人生,不高的工资收入、单调孤单的生活环境“等问题。并以此为据,提出:何以坚守,首先需“构建教育与社会公平”为导向的农村农村教师新身份;以“文化回应性教学”为原则,发展在农村学校教学的专业能力;依托“国家农村教师政策”提升农村教师物质生活条件和专业认同感。一下子就“击中”了我,说到我心里去了我在这里找到了心头的那一颤,原来教师培训可以这样做,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枯燥无味,没有起初接到通知而把它当作负担,庆幸遇见,这是一节既有用又温暖的课,我就像求知的小学生每个星期三的晚上19:00如约坐到电脑前面,聆听着桑国元教授《理想的乡村学校与卓越的乡村教师》、边玉芳教授《6-15岁儿童心理特点与适宜教育》、吴国珍教授《乡村教师的自我认知和生命关怀》……等,每一节课都是教授们的倾囊相授,涵盖了“乡村教师文化”、“教师职业认知”“教师心理”、“学生心理”、等方面 让我知道世界不止我抬头看到的那一片天空,让我感受最前沿的教育,这里我要着重说一下这位老师:杨瑞清老师,他从1981年中师毕业以来坚持乡村教育,38年走在行知路上的教育,听了他的故事,让我的眼睛湿润了,让我在心里问自己他是怎么做到的,让人感动的同时也让我有了梦想让我坚信,初心不改,步履不停。
在“青椒计划”平台上感受到来自青椒团队的温暖和来自全国各地教师的鼓励和支持,给我有很强的归属感,从青椒计划到互+到分科学习到勇气读书会到青椒百人微认证,从聆听者转变成参与者,听讲座打卡变成了一种习惯、听讲座打卡变成了一种幸福。因为自己认真打卡有幸获得过一次优秀打卡到从万名学员中有幸入围首批青椒百人微认证项目推荐名单,在青椒大家庭里我不是那个最优秀的,我也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看到那么多比我还优秀的教师在努力奔跑、在坚持,从他们的身上让我学会了信仰,学会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一定有收获。同时也发现自己身为农村小学教师的责任和担当,通过自我成长改变自己,改变学生,携手“青椒”不负年华,为乡村教育事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