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样子来源于家庭,不仅仅是先天的遗传基因,更多的决定了后天的习惯、属性。
国庆回了趟家,已经一年没有回家了,怪是想念的。
一次正好碰到一个表亲的舅舅路过家来坐坐,进门后见我在厨房洗碗,还挺讶异地打趣道:“怎么回来了还干这个?现在都在外面赚钱了,还做这些事情干嘛?”
我也是不免诧异:“赚钱了也是要洗碗的呀,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的。”
是的,在我们家就是这样的。
一年没有回家了,洗碗扫地做饭洗衣,能够帮得着的,大家都会帮着一起做,没有说什么在外面你赚了钱做了领导了,回到家了就要对你另类对待,在饮食上家里会以客待之,但在其他方面,我们都是家人,各自履行着家人的职责。
也就这样,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也会有家里的男士去小菜园“掏”地里的萝卜白菜;六月酷暑兴致一来了,会有家庭成员自主去鱼塘钓鱼、水里摸蚌壳,尝尝最自然的家乡荤味儿;哪怕抽身于各种繁琐事务中,赶着时间回来见远归的家人一面的,哪怕那是漆黑的夜晚,也会有人照着手电筒去菜地里挖凉薯给嘴馋的那位顺过去;即便是一天家里事务忙不过来,也会抽空或凌晨赶早起床为在外的亲人临行前准备些自家特产的食物,白辣椒、剁辣椒、腊肉、腊鱼、鲜鸡、青菜等等。在外的人尤爱这样的家乡味儿,在家的人为备着各种美食想尽了办法,却依然乐此不疲。
我们以最自然、最传统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人的爱,这种爱不是通过嘴说出来的,多年来家庭成员间相处的习惯成自然,不需要三令五申、黑纸白字的备注,也不需要特意提醒、唠叨个没完。
后来在外跟人相处起来,也自带了与家人相处的套路。
真不是我有多贤惠做事情,生活中有多乐于助人,其实真的只是一种习惯而已。
以前也有很多同学、朋友讶异于为什么跟我吃饭的时候,我的饭碗里面永远是米饭一粒不剩,感觉像洗过一样。其实起初我们都没有这个绿色能源环保的概念,只是家庭的教育长久下来已经形成了习惯,我们去亲身体验过稻谷的耕种与丰收,后来习惯就成了自然,点餐尽量以不浪费为前提,吃多少盛多少,宁愿少点也不要多点。
我们的外貌来源于家庭,后天随着年轮、处境、心态会发生变化;我们的习惯来源于家庭,很多习惯保留了很多年,有的甚至是一辈子都不会变了。
这样也挺好,当出门见人时,别人提到:“诶哟,这一看就是跟某某某一家人”类似的话语,我很乐意,我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