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昨天晚上睡之前,读完了余华的《第七天》。
这本书里蕴含了辛辣的讽刺,社会中有贫富贵贱之分,死后的世界依旧如此,只有有墓地的人才能火化成骨灰并入土为安,这墓地,是需要有活着的亲人花重金为死者购买的,活人居住的房产有效期是75年,而墓地产权有效期仅有25年,正应了以前听说的那句话,现在连死都死不起了。
此外,即使是有了墓地,在殡仪馆(以前叫作火葬场)的侯烧区也分贵宾区和普通区,贵宾区是沙发,普通区是塑料座椅,死去的人在此议论彼此的寿衣和骨灰盒的价格,贵宾区的死人互相攀比自己的寿衣和骨灰盒有多么昂贵,普通区的死人谈论自己的寿衣和骨灰盒多么的物美价廉;贵宾区的人屈指可数,普通的人队列拍排得老长;贵宾区的人的火化时间排在普通区的人之前。
那些死去了没有亲朋好友帮忙安葬的人,以及那些因意外去逝真身未能被找到的人,死后会去一个地方――死无葬身之地,古装剧里的恶人总会用“死无葬身之地”来诅咒他们憎恨的人,然而书中的这个死无葬生之地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这里人人死而平等。作者将这里描绘成了世外桃源,这里死人与死人之间互助乎爱,不分你我。读者我都觉得这样一个地方很美好,甚至有一种向往。
这让我想起了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聊斋》中描述了狐、仙、鬼、妖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表达了人们的愿望。《第七天》也一样,那个死无葬身之地越是美好,越反衬出现实社会的扭曲,不得不说《第七天》与《聊斋志异》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本书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都非常奇特,刚开始读,发现作者以第一人称对本书展开叙述,而这个“我”还是一个刚死去的人,很诧异。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七天,第二天快读完时才大致明白本书的结构,本书写的是“我”死去后七天内的所见所闻,实际上作者是以一个死去的人的身份,回看这个活着的世界,顺着与“我”生前有关系的人来描述社会中的种种现象。
这本书是上次读完余华的《活着》后,一个姐姐(姐姐的同学)推荐的,觉得又读了一本好书,发人深思,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