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赞同雷夫老师关于数学学科终极目标的阐述:我们应该要孩子了解数字的威力,明白数学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趣味无穷。只训练学生通过考试,就像巴甫洛夫学说训练狗一样,只会让升上中学就开始讨厌数学的故事一再重演。
对孩子而言数学课想必是特别吓人的,没人喜欢被看起来很笨,而数字的精确性可以让人变得谦逊。雷夫老师提醒我们:恐惧感在数学课蔓延的速度往往比其他科目来得快。
雷夫老师提供的在游戏中熟练计算的方法,打开了我的思路。
一年级入学时,面对着孩子们口算能力的良莠不齐,我也是费了一番脑筋。除了按照课本的进度讲解算理外,我也写了口算题卡,每节课前开火车进行练习,最初也是每天留一篇口算,家长计时完成,突然发现这样下去两极分化更为严重。优秀的孩子轻松加愉快地完成了,计算慢的一篇口算30道题,有的要完成将近半小时。如果一味的让每个孩子每天都进行一篇的口算题卡书写,是比会让已经熟练此内容的孩子感到厌倦,那些尚未熟练的孩子会感到很是困难。怎样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熟练掌握十以内的加减法。当时我采取的措施就是让家长陪孩子们玩扑克。一副扑克在最初玩耍时只要A——10,三人轮流抓拍,每人出一张,最先说出三人组成的算式的就赢。如每人抓到2,5,10,可以随便组成算式5+2+10,5-2,10-5,10-2,谁的算式多又准,谁就赢。每个家庭的三个成员。家庭根据孩子的熟练程度可以增加玩耍的规则。如有的家庭可以像传统玩扑克那样有龙儿,有炮儿,但都是以加减计算为主。三个6,三个222,就可以是666+222,666-222下来的创作和发挥就留给家长了。
每天午餐后,我还把儿子的卡片发给优秀的孩子进行玩耍。午餐后打扫完教室的卫生,送完饭桶,就由班长给孩子们分发卡片。根据当天参与玩耍人数的多少,每人将分到10~20张卡片。拿到卡片的同学可以自由组成小组,2~4人不等。大家把分到的卡片放在一起,进行摸排、出牌比较大小。至于每次每人摸到几个牌,就有小组内的孩子协商决定。可以是谁的牌最大谁赢,也可以是谁的牌最小谁赢。前提是组内同学不能发生冲突,遇到矛盾可以协商解决,如果有打仗现象将取消下次玩耍机会。在第一个学期我们就是这样在游戏中巩固了数算和百以内比较大小。孩子们也学会了遵守规则、遇事协商想办法,还学会了制定游戏规则,更主要的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当学习测量时,家长们为孩子们准备了卷尺,皮尺和长格尺。孩子们在学校里,班级内,家庭里每天实践着动手测量物体的长、宽、高。有些物体在测量时,他们还会互相协作帮忙。如教室的长度,会有人按住卷尺的开头,还会有人在中间帮助尺子保持水平,最后有人读数、记录。我们测量了教室内所有的物品,黑板、讲台、课桌,地面砖铁柜,窗台,门,开关,走廊,餐盘,身高。家里的床,柜,电视,沙发,茶几,冰箱,洗衣机。
今年寒假时,我们班级开展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跟着家长走进市场,走进超市帮忙着采购过年的物品。进行价格的比较,进行各个商品质量的比较,掂一掂各个袋装物品的重量,帮助父母收集购物小票,并用计算器进行验证。感受花钱时的快乐,购物时的喜悦和挣钱时的辛苦。也感受到数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家庭小助手的幸福。后来因为疫情我也没向家长搜集相关反馈资料。
而文中关于开火车报数字的游戏,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也将在开学后带领孩子们在班级内完成。锻炼他们的专注力和反应能力,随着游戏的熟练的程度,加入新的要素,让他们迎接更高的挑战。
玛西.库克的数字砖,为我打开了全新的一扇窗,她将协助孩子更好地在游戏中学习有趣的,生活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