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看错,我刚才发布的就是《2017年。。。总结》。
如果你和我一样,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列出一堆dreamlist,尝试过生命之花、四象限法、梦想清单…各种花式方法,然鹅到了年底却有一半都画着小红❌,那么是时候换个姿势达成新年愿望了!
【用“总结”代替“计划”】
这一次规划未来,不再是写“想要做什么”,而是写下了“我做到了什么”
——经过我的实践,初步判断这是一个实现新年愿望的好姿势!
跟写计划的不同在于,写一份假想中的总结:
1、真的更有画面感。
当你在描述一件件事情的结果时,会不由自主的想象当时的情景。比如我在写2017理财总结的时候,看到了我账面的数字:7%的年投资回报率熠熠生辉;而当我写到2017行走总结的时候,已经开始回味重庆火锅的味道了呢。
“看到成果”会带来三个好处:
A更容易记住目标——
想一想你有年初定下的目标,有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在记忆深处,你就明白让目标可视可感知有多么重要。
B增加行动力——
这种深度的情景构建会诱使你的大脑相信这一切都发生了。
而人类天生就有保持一致的“好习惯”本能,一旦你所相信的和现实不符就很会激发你做出改变。
这样一来,实现新年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啦!
C明确价值,保持初心——
因为你描述的是事成之后的情形,这就会让你时刻铭记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比如我写的2017工作总结,每一项都描述了这个事项带来的价值,也因为更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修正了要做的事。
这样能很好的规避“为了做而做”。
2、你会不由自主的筛出重点
因为是在做总结,所以你自然会在写的过程中“回放”你是如何做成这件事的。
这时,大脑会自动蹦出来几个问题:
我花了多少时间在这件事情上,精力真的够吗?
完成这些事情我都遇到了哪些挑战?
我用了哪些资源完成这些事情?
哪些事情必须做到100分?哪些事情做了就行?哪些事情没有完成,但这依然是一个让人满意的总结?…
回答完这些问题,我把总结做了一个瘦身(并且打算这个月持续给它做瘦身)
理想主义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贪多求大,盲目乐观的估计资源量,而对风险把控不足”。
在“回放如何完成”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大脑还会自然的帮你想到“风险”。
它会问:这件事情做得不够漂亮,是遇到什么问题了呢?虽然这不能保证你思虑完全,但至少对于可预测的风险你将有所准备!
明年我将成为一个新手妈妈,这会给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
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平衡好leader、mama、wife这三个角色。
虽然在我熟悉的工作篇里,总结写的明显更为详细,但是仔细思考新手妈妈篇,已经带着大脑预计了一遍可能发生的障碍和挑战。
这让我更安心也更有底气面对未知。
而“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正是“真正做到”的第一步呀~
以上就是我推荐“用总结代替计划”的原因,快去试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