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今年的诺贝尔奖,最引人注目的定是文学奖被一个音乐人拿到了,那个人叫鲍勃·迪伦。
对此,有人表示不能理解,有人觉得他们是颁奖给一个诗人,而不是音乐人,有人却觉得这可能意味着打开闸门以及某种东西的开始。而我,属于第三种。
颁奖给迪伦是因为他是一个诗人这种说法其实很容易被驳倒,因为纵使我对他不了解,却也知道他并非专业诗人。在诗歌方面比他有造诣的人大有人在。颁奖给他,定是因为他将“诗”与“歌”结合得恰到好处,将作品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充分融合。这或许也意味着诺贝尔文学奖的眼光将会放得更远。
诗歌诗歌,诗与歌本就是一对同胞兄弟。事实上,几乎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始音乐与原始诗歌都是相伴而生,不分彼此的。以中国为例,《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原本就如同一个歌词册,《国风》原本就是各地的民歌,而《颂》则是祭祀时的乐歌。到了后来的汉乐府,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而如今为众人所知的词、曲,那更是配乐演唱的歌词了。同根所生的诗与歌,文学与音乐,本就不应分开讨论。
音乐可以让文字活起来。自认为还算一个爱听歌爱音乐的人,听得多了便会总觉得,有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句子在经过作曲编曲之后竟变得那么令人惊艳、令人动容。如那首最爱的《不见长安》,最初只是喜欢歌词,喜欢故事,而当我听到歌曲之后,那音色、那曲调、那伴奏、那长笛悠悠,像一缕缕丝,缠绕在心间,摄人心魄,将故事中人的感情演绎得那般贴切,忍不住整个人就陷进去了,那种感觉是读歌词、读诗从没有过的。是音乐,是深埋在文字里的感情更强烈、更深刻、更细腻得表现出来。
而文字,它使音乐更具体可感,更言之有物,它将音乐中蕴含的情感直接说了出来。有的时候听到一首好听的曲子,或悲伤,或欣喜,总会觉得这悲伤或欣喜来得毫无缘由,这时候,文字的意义就来了,你可以繁华想象力,猜想这支曲子讲述了一段怎样的故事,把变成歌词它写下来,曲子就有了具体内容。当然,好的音乐要配上好的文字,我已经不止一次因为一些歌的歌词太过于堆砌辞藻而不得不放弃它好听的调子了,真是遗憾。
无论如何,此次文学奖的颁发都是有着历史意义的,它突破了以往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文学不应仅仅局限于文本,它应该有更多的表现形式。而同时,这样的行为也在众多作家的头上悬了一把剑,让他们明白:真正的文学家不是出版了多少本“食之无味”的作品,而是利用语言的凝聚力去影响和改变普通大众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与其质疑人家音乐人有什么文学作品,不如想想办法让自己的作品多一分思想性,少一分铜臭味。
(文/赵亚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