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叔讲故事》分享了一段新闻,是关于15岁的女儿和妈妈当街大打出手。
原来,女孩旧手机坏了,想换一个苹果手机,自己打工赚4000元,妈妈同意赞助2000元。
结果,到了手机店,得知旧手机可以修好,妈妈反悔不想拿钱了。
女孩无法理解妈妈出尔反尔的行为,就与母亲争吵。旁观的人也对女孩指指点点。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脆弱,好面子,看到围观的人越聚越多,女孩催促妈妈赶紧离开。
不料,妈妈无所顾忌,变本加厉地数落女孩。
女孩瞬间爆发了,忍不住撕打妈妈。
也许一开始大家都会责备女孩不懂事,不知感恩,对辛苦养育自己的妈妈恶语相向。如果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会发现,事件的根源在于妈妈的做法不当。
妈妈没有把孩子看作一个有尊严的独立个体,做为人来对待,不懂如何爱孩子,更没有发现孩子内在的成长力量。
其实,父母之爱则为之计深远,陪伴孩子成长,也需科学指导。
《发现孩子》就是一本家教书,从尊重孩子、尊重生命的角度,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成长的密码,用爱陪伴孩子,共享幸福人生。
作者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博士,她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医生,但最令人广为人知的是她独创的蒙台梭利教育法。
她在罗马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早期教育观念。风靡全球的蒙氏教育法畅销70年,以科学、系统、完美的教育方法著称。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都称她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蒙台梭利的教育法让我们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尊重孩子的生命本身,并对其进行恰当的教育与引导,从而以爱和尊重,激发孩子内在潜行的力量。
1、 掌握孩子成长的密码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婴儿从啼哭那声起,来到人世间,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有其内在的个性和成长规律。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懂孩子的心,尽可能地把孩子的一切留给自然,充分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那么孩子的成长密码是什么呢?
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
生命本身是神奇的存在,与外界事物产生关联。
很多心理学家以儿童出生第一年为研究对象时发现,人的人格建构和塑造已经开始了。
婴儿从出生开始,一切都要依靠大人的帮助,到逐渐学会了说话、走路,又掌握其他技能,成长为儿童。
在此过程中,儿童凭借巨大的内在力量,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人。
儿童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模仿大人的动作和说话方式,借助于周围环境的资源,完成自己的塑造,这是潜意识的力量。
婴儿的心智不同于成年人,他们不但依靠自己的天赋语言运用的能力,还创造各种身体动作和表达方式。
人类的语言刺激孩子的心智,也通过模仿成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这种心智即为“吸收性心智”。
心理学家研究了孩子从出生到18岁,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与生理发展相适应的不同阶段。也就是说孩子的成长具有阶段性,即“成长是一连串的出生。”
比如0~3岁,成人无法影响、介入儿童的心智,但生理发生变化,学会了说话、走路和做事的技能;
3~6岁,成人以某种特别的方式介入儿童的心智,生命开启新纪元,生理变化是开始换牙了;
6~12岁,儿童身心并没有质变,只是单纯地长大,平静而顺从;
12~18岁成人,12岁开始进入更高层次学习,促进心智发展,这一阶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方面起伏较大,容易出现叛逆期;
18岁以后,生理上已成熟,但如果缺乏思考精神,很难形成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自由意志的人。
事实上,实际的工作经验才能让儿童真正成熟。成人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提供最自然的环境氛围,鼓励他们自己做事,多和同伴沟通。
蒙氏教育法倡导孩子们释放心灵的束缚,表达真实的自我,这也是孩子幸福成长的关键。
2、 改变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
但是,在家庭里,通常成人对儿童施行的是“一言堂”式的强权教育,不允许孩子辩解,更不允许有不同意见,就像那位15岁女孩经历的事情一样;
在学校里,也有压制式的管教方式,让孩子不能展示童真的天性,只能一味的顺从。
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更早地适应成人的世界、配合成人的生活。
《战国策》中提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是时候改变孩子的教育方式了。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宗旨是通过观察的方式来发现以前未被认识到的儿童的精神特征。
作者认为大人不应该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
每个孩子都会观察外部世界,都有对外界事物做出反应的学习能力。
所以,我们要打破以往的强制教育方式,做到真正了解孩子,发自内心地爱孩子。
从最简单的沟通来改变,当成人与儿童面对面交谈的时候,成人身高的优势会让儿童有压迫感。
那么,这时候,成人就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同时耐心听完孩子的解释,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真切感受孩子内心传递的真实情感,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
教育孩子其实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孩子从小受到成人的压迫越多,青春期反弹叛逆得越厉害。
孩子起初希望成人放手,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除非确实需要成人的帮助。
成人认为孩子做不好他们自己的事情,越俎代庖,把自己的模式强加到孩子身上,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要求孩子接受成人的控制,放弃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以往,成人的居高临下与不当的介入和干扰,压抑了孩子的自发性成长。
孩子受制于成人。
儿童的成长不仅是身体上,还有心理上的需求。
如果总是受成人控制,儿童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会影响儿童智力和精神层面的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儿童的特征,尽可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儿童进行独立的尝试性探索,才能达到身心发展的目的。
3、 以爱和尊重之名养育孩子
蒙台梭利自小接受良好教育,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学习,成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后来,在一所儿童学校担任主任教师,这段工作经历,让蒙台梭利认识到自己教育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她再次进入罗马大学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
1907年,蒙台梭利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来传播蒙氏教育理念,发现孩子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找到通往内心世界的路。
与此同时,蒙台梭利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讲,并把教育理念集结成书陆续出版,包括《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儿童的自发成长》等。
这些著作成为经久不衰的儿童教育经典。
那我们如何来践行蒙氏教育理念呢?
做孩子爱的导师。
儿童是敏感的,成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甚至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
儿童听从成人的话语,是出于爱与尊重。而成人却总是强调自己如何爱孩子,如何教导孩子爱父母和老师。
孩子吃饭时喜欢大人陪伴,其实是信任和爱恋,但有的成人却担心会把孩子宠坏,要制止孩子的无理取闹行为。
当我们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对孩子的陪伴就会充满耐心和关爱。
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到来是全新生活的开始,会唤醒我们的内心,想把这份美好温柔以待。
事实上,孩子教会了我们爱,也激发了我们热爱生活。
让孩子拥有自主权。
作者认为孩子只有找到自己内心深处未被发现的潜能,躁动的内心才会平静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尊重孩子,引导孩子找到通往内心世界之路。
在学校里,教师用心准备每一项教学计划。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会干预和指导孩子,其结果就是扰乱孩子的自然发展,阻碍孩子从教学活动中获得独立思考和启示的机会。
如果教师转换方式,把自己当作一个谦虚而有耐心的倾听者,尊重孩子的选择,对孩子充满信心,就能看到孩子的内心潜能逐渐被激发出来。
孩子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心,对周围的人展现出快乐友善,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自驱型成长》一书中就提到:要想教给孩子这样的观念,首先你自己要相信它们:“这事你说了算,我相信你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决定,就算不那么明智,你也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孩子在被养育成长过程中,拥有了爱和受到尊重的自主选择能力,通过自己的直觉和本能,找到通往自己内心世界的道路,就能获得无尽的内在潜能。
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密码,需要鼓励他们表达真实的自我;孩子的成长更需要我们转变教育方式,给他们尝试独立探索的机会;孩子在自己本能成长以后,需要我们成人帮助,用心感受和关爱,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以便更好地融入和适应社会。
《发现孩子》是蒙台梭利送给困惑于教育孩子的成人们的一份珍贵礼物。
这本书不但深度解读孩子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并以此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而且还介绍了在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和创造,构建自我人格。
从现在开始,尊重孩子,正确引导,发现孩子成长的秘密,成就孩子幸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