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倡导积极入世,修齐治平,仁政是最后落脚点。仁政将人民的利益作为唯一正当的政府目标,如果一个君主不能推行仁政,那么百姓就有理由起来推翻他。但是好的出发点,如果没有好的制度设计,也往往会走向它的反命。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儒家的出身是卿士大夫,都是为君王打工的,这就预设了现有社会秩序和君主专制政权的正当性,只强调对君王的忠诚和服从,忽视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抗战和解放的胜利,最大因素在于发动最大多数的群众)。君王和臣民之间的力量对比是极端不平衡的,对君主而言是决对权利,对臣民而言是绝对义务。西谚有云,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将君王置于如此绝对的境地,这是儒家政治理论的大漏洞。
而且,对于一个统治者而言,论证推行仁政的理论依据并不充分,即使雄辩如孟子,荀子也不能说服哪怕一个君主推行仁政,最后只能将推行仁政的理想寄希望于遇到一个贤明的君主,不得不依赖统治者的仁慈,这是仁政的最大漏洞。
碰到一个明君算是撞到了大运,也有一些高手懂得明君养成游戏,但是最后结果都不怎么美好,中华五千年历史也证明:明君百年难得一遇,让统治者成为一个道德楷模,这是一种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