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先生在《越读者》把书分为四种饮食,主食、美食、蔬果和甜食,对于爱读书的人而言不读书就等于不吃饭哈哈~秋大在《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也提到过自己关于选书的四种类型:分别是专业书、工具书、视野书和潮流书;书的类型多种多样,我们是应该什么都看一点,还是在某个领域进行深入?在不同的年龄段或许侧重点不同。
在一出生到幼儿园到小学,这时候的主要任务是基础教育识字,主要是一些工具书;到了中学应该以培养兴趣为主,为今后的人生开启不同的想象和可能,这时的阅读应该是泛读,读书的类型尽量丰富,多读杂书,到了大学按理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方面,进行精读,主题阅读。出身社会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后,更多地去读一些视野书和美食,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充实。
郝先生把建立一个专门的阅读兴趣比作人生的第一桶金:“开出了第一条路,自己的专门阅读兴趣才算是可进可退。在开出第一条路之前,博,可能只是散漫;专,可能只是狭隘”。
秋大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什么都懂一点真不如先懂一门比较好。秋大还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早年读书时读书很多也很快,一年甚至达到500多本,但感觉收获不大,这是因为碎片太多,脑子里没有一个自己的思考框架,书读的越多头脑越乱,今天看这本书有道理,明天看那本书也有道理,就是没有自己的道理。
对一个领域进行主题阅读、精读,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再看类似的书会越看越明白越看越快。在一个领域有框架后,进入其他领域时也会轻松许多,否则看什么都只能是个半吊子。
如何精读?定主题,入门,圈书细读,不断阅读丰富自己的框架体系。
入门的最好方法是找到这个领域的经典读物,把里面的一些概念吃透,好比读教科书;这个过程很重要但也很值得,没有这个做基础后面都是空谈,经典读物读过后会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后面再读类似的书时不断的更新迭代自己的框架,这样在这个领域就会慢慢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