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第二部分读完。
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
-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完成了从当时观测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的逻辑自洽,认为宇宙乃至每一个元素都天生带有其目的性,比如土元素自然向宇宙中心靠拢,火元素离开宇宙中心,月上区的以太是完美区。宇宙不大,适宜居住,神所处的位置就是宇宙的完美元素以太区。
和当时的宗教契合在一起,如皇权天授,每个人生来带有目的性,宇宙恒星的目的都是追求神的完美,形成了那个时代的世界观,
后来托勒密论证世界是球形的,是静止的,位于宇宙中心,论证过程严密谨慎,漏洞仅是因为那个时代观测条件的局限性。
再后来的托勒密体系(地心说)哥白尼体系(日心说)第谷体系(地心说)逐渐出现,试图根据模型解释预测天体规律。 - 哥白尼为什么会尝试日心说呢?受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哥白尼认为太阳代表神,代表宇宙中心,所以依然认为恒星运动规律是匀速正圆,以及宇宙中心是太阳。
再后来开普勒通过第谷的火星数据发现了问题,开创了开普勒体系,椭圆轨道和变速运动。 - 有趣的是,开普勒是强烈的想读懂上帝是为什么,如何构建出了整个宇宙。他被这种强烈的渴望吸引,读懂上帝所思,仿佛就拥有了神性。
他对多面体的研究给自己创造出一条理解上帝的路,理解为什么是六颗行星,开创了开普勒体系,也让他拥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感。 - 再后来伽利略通过望远镜发现了月球上的山峰,太阳黑子等等,逐步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的所有世界架构的拼图,月上区不是以太,存在岩石和土地,那么土元素自然向宇宙中心靠拢的论证不再成立。天空不再完美,宇宙大到超乎想象,人类也不再特别。
这个时候,人们明白原有的体系是错的,却没有新的世界架构填补上来,直到牛顿出现。 - 牛顿提出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来解释星球转动,运动行为。
这里有趣的点在于他把自己的万有理论作为工具主义来看待,并不能说服自己的理论真的解释了世界。
至此,世界观的更迭到了我们这一代。
从目的论解释到机械论解释,科学定律的两个特点,一是反映无例外的规律性,二是反映了宇宙客观特点。
人类科学历史群星闪耀,几十代人积累的智慧和努力,收集数据,找到规律,验证完善模型,预测发展。
几点感触。
一是当时的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完成了逻辑自洽,认为世界就是这样子的,和如今的我们如出一辙,那么理所当然的,我们的世界架构也很有可能存在巨大的谬误而不自知。
二是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被事实推翻后,牛顿未曾补上的时候,中间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空挡期,人民知道自己曾经的架构是错的,但是新的架构没有出现,这个时候产生的对世界和意义的怀疑应会不会达到了顶峰?
想到对自由经济抱有强烈认同的美国人民,在经济危机之后产生的恐慌,是不是类似的呢:我们知道之前坚信的路有可能是错的,但是没有新的路补上来,再加上整个互联网和AI发展,人类能产生和处理的信息逐渐超过人类处理器,数据这个看不见的手愈发庞大不可操控的时候,民族主义卷土重来,川普上台,试图安抚民众,找回往日荣光,似乎也有迹可循,合情合理。
三是世界观对宗教甚至自我认知的影响极大。从亚里士多德认为的人天生有其所处位置,到如今宇宙浩瀚,人的存在不值一提带来的自我价值的完全不同的认知。
四是以上几位大佬,我最羡慕的是开普勒
他一生追随上帝的步伐,认为找到行星运动的规律,就可以回溯到上帝的思维轨迹,他可以想上帝所想,略微的触碰到那个不可知,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存在。
当他架构出六颗行星的立体模型时,当他深信自己的理论并用它真实的推断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时,该是如何的仰天大笑涕泪满面。
自我价值自我意义实现的最高境界,也不过如此了吧。
真是让人羡慕的一生啊,准备找本开普勒传记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