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472—1529),幼名云,字伯安,又名守仁,浙江绍兴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甚至被传至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他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王阳明的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家世亦显赫,具有优越的学习环境。
据说,在诞生之前,其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云”,并给他居住处起名“瑞云楼”。他5岁还不会说话,但已默记所读过的书。祖父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守仁”。
随后他竟开口说话了。十二岁的王阳明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时母亲去世,这是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先生讨论何为最要紧之事,他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当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这在他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他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观塞外,胸怀经略四方之志。
十七岁的王明阳结婚了。可结婚当天,却找不到他了。原来他闲逛中遇见一位道士在打坐,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养生术,两人相对静坐忘归。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十八岁时,王守仁拜谒了著名理学家娄谅。
娄谅向他讲授了“格物致知”之学,于是他遍读朱熹著作,思考宋儒“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实践“格物致知”,他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最后什么都没发现,人却累病了。从此,他对“格物”说产生了怀疑。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著名事件,也是胡适先生极爱引用的例子之一。
二十岁时,王阳明第一次参加乡试,成功中举。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善于射箭。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下次必中。试试为下次科举作个状元赋吧。”王阳明提笔即成。
朝堂元老都很惊奇他的天赋。嫉妒他的人开始议论:他日若状元及第,必目中无人。二十五岁的王阳明再次参加科举,又落第了。状元父亲王华开导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他却笑: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弘治十二年(1499),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王阳明上疏救人,触怒了刘瑾,被杖四十,还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同时,父亲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去贵州途中,刘瑾竟派人追杀王阳明,幸亏他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他到南京见父亲,父亲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还是上任去吧。
于是,他来到了贵州龙场。龙场当时还未开化,他没气馁,而是耐心开化教导当地人。这一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他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还在这期间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1510年初,王阳明谪戍期满,复官庐陵知县。八月,刘瑾被除。他被召入京,担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同年八月,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推荐下,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当时,南中地带盗贼四起,他们攻占、剽掠各处府县,有的还起兵作乱。王阳明知道官府中有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们,仆役如实坦白。王阳明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情报,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集中讨伐盗贼。
1517年正月,王阳明率领精锐部队,连破四十余寨,斩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他旗牌,可以便宜从事。十月,又斩获六千多人。随后师还赣州,讨伐盗贼头目,斩两千多人。他率领书生和将佐,荡平了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之人都惊呼他是神。
1521年,明世宗即位。然而,在对王阳明有过短暂赏识之后,世宗便对他采取了冷漠态度。次年,父亲去世,王阳明回乡守制。1527年,他辞官回乡,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就在这年,思恩、田州的卢苏、王受造反了。
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王阳明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十二月,阳明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其平定盗贼和叛乱的往事,十分害怕,立刻投降。1528年二月,王阳明率兵抵达南宁。
这位军事奇才再次令叛军大败。平乱后,王阳明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他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1529年1月9日,早上七点至九点)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大余)舟中。
临终之际,弟子周积问他有何遗言,老师用力微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的灵柩被运往浙江,其间他的肉体和精神受到史无前例的缅怀。弟子们和崇拜者哭声震天,整个南中国地动山摇。人们对他的慈悲与神奇充满敬意的膜拜,在整个明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没有人能与他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