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北。
一分钟的思考抵过一小时的唠叨。
十月早已结束,你过得还好吗?
这样的思考回溯反思记录,不知不觉已坚持一段时间。如果没什么特别变化,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所以,迟到早到早晚会来到。
嘿,这不,我就如此这般且堂而皇之地姗姗来迟了嘛。
着实该~~ 打~~~ 。
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还在坚持回溯反思记录着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大不小的事情。
还不错。
生活中很多事或人在不经意间被忽视被遗忘,不是记忆超群过目不忘的王者,时常做个简单记录,也是一种乐趣。
01、
闲暇之余闷头泡在网络世界里,已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调味剂。至于何种味道,酸甜苦辣咸均包含其中。
曾经一位朋友的肺腑之言:网络,电脑,手机,是辅助工具也是堕落培养皿。
当时的我以及现在的我都表示认同。
同样这些辅助工具们并不是导致最终“结果”的背锅侠。
很难公正公平去评论一件事情一个人,很难完全不带任何偏见去评论一件事情一个人。
遇事时,大部分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立场,是自己所熟悉且认同的道理理论,只要待在这个区域里,接下来所思所想所做的任何事或决定,都不会存在或出现大的偏差。
因为,擅长嘛。
所以,人之初是善还是恶?
有问题么?问题不大;没问题么?问题可大可小。
世界上很多事情,很多问题并没有绝对答案。
大家心知肚明,这就是大白话道理。
可往往还是会做出意料之外的决定,说出啼笑皆非的言论。但凡当事者刻意隐瞒,旁观者永远停留在猜测,即便明知猜测的结果就是最终答案。
即便旁观者知道究其原因为何。只是很多时候受制于某事某人却不得不低头,不得不去做一些违背自己内心的事。
最为熟知的例子是学习,工作。
是真不喜。
但,
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是间歇性地发泄暴走。
有时候需要去平衡。
02、
一件事不同人,不同文化,不同学历,不同信仰的人解读,最终出现出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思路,答案。
于是,接着就各花入各眼,人们总会在一堆乱麻中寻觅跟自己相近的言论或人,即便几步之遥的存在更为优秀准确。
趋同,让彼此拥抱和靠近。安全系数大于单刀入会。
所以有人发表言论:你喜欢的某人某物某事,归根到底是喜欢他(她/它)展现出来的某个自己。是近似于你自己的一个假象对象,是喜欢跟他(她/它)在一起时的你自己,是喜欢无法言说的身心愉悦。这样安全且不会出错,因为这个近似的自己你最为熟悉。
那是一种只有你才能感知的魔力,那是一层无法撕开的滤镜,而这样的魔法滤镜早已不自觉地跃进了你的双眸,钻进了你的心窝。
怎么办?
没啥好办法。
总会在某一时段对某人某物沉迷一段日子。
这就像某天突然而然喜欢串珠,喜欢打野,喜欢徒步,喜欢喝带有柠檬味的汽水,喜欢吃香草味的冰淇淋,喜欢身上穿着带有肥皂味衬衣的男人,喜欢穿碎花半身裙的大屁股女人走起路来一颠一颤,又或者突然喜欢看老剧,情绪跟随《过把瘾》里王志文和江珊起起伏伏,《甄嬛传》里四大爷,果郡王,各位娘娘小主们的爱恨情仇,还有那行走千万里骑白马取经的四人小团体。
……
何时不喜欢?
这谁晓得,来去自由,来去无踪。
不信,你问身边人,到底喜欢自己什么,估计很难有人说得清楚。
就像王志文和江珊唱的:
爱有几分能说清楚,
还有几分是糊里又糊涂,
情有几分是温存,
还有几分是涩涩的酸楚,
忘不掉的一幕一幕
……
(哈,没听过的,自己百度听听)
哈哈哈
03、
有人说: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天生具有一些基本的本能和欲望,这些本能和欲望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
而人类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
因此,我们可以说:人之初并没有固定的善恶之分,而是随着成长、环境影响逐渐塑造出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一方水土一方人,有一定道理。
那些约定俗成,那些经历风霜流传至今的言论,方法或种族,同样是在经历多种波折和无数验证之后才能留存。
那些消失于天际的文明要么被吃掉,要么被同化。如果没有化石、遗迹,都无法知道他们曾经来过。
可见我们目前已知的仅仅只是存在过的一小点,不知的却是大多数。他们来去匆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又或者经历某种外力被全部抹掉。
你说他们是最准确,最厉害,最强壮的么?或许在某个时期他们就是。
而更多存留至今的存在,则是更为合适,毕竟适者生存。
04、
短视频,短剧为什么火?
好多我喜欢的长视频创作者要么停更,要么切片,要么分集,要么尝试带货直播,总之他们“变”了。
创作者如此,作为观众的其余人包括我在内,要么不看要么被习惯。
哎~
又是被牵着鼻子走的牛马人生。
哼~!
现在普遍浮躁。
长文,长剧,书籍阅读,少有人会静下心观看。
这个社会变化太快,翻新太勤,很多人早已不在曾经的舒适区里。那些在曾经舒适区待惯待久之后,哪怕只是挪动一米都是伤筋动骨,对于某些人来讲就是苦不堪言。
一张两面均是无痕无字的白纸,执笔之人用炭笔书写绘制,则纸面上最终呈现出的就是黑白灰的调子;倘若执笔之人用彩笔书写绘制,则纸面最终呈现出的就是丰富多彩的调子。
这其中又会分化出暖色调,冷色调,是纯粹的暖还是偏向暖,是纯粹的冷还是偏向冷。
在力求生存时,不会在意具体呈现什么调子,即便是三种颜色而非色彩斑斓,只要他抓住了主要问题,明确了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做完这一切后就会换取长久生存,并存活下来。
只要解决了吃饭问题,在此基础上才会绽放出更多绚烂无比的花朵,人们才会有闲情逸致区分明暗调,寻找制作并绘制出丰富的颜色。
这时候搬出二八定律,好像能说明一些问题。有积极向上的人,也有懒惰躺平的人。但落实到根本还是解决了吃饭问题。
如果现在吃不起饭,谁还会有心思去研究其他?
当人们把自己困在设定的魔盒里,即便已在魔盒里躺平闷亖,也不会打开魔盒轻易从里面出来。
一些人把一切推给大环境,一些人把一切推给“想当初”,“如果”,“假如”……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长视频,长文创作者们,他们慢慢改变,适者生存嘛。喜欢的会一直喜欢,不喜欢的则会迅速离开,这是个相互筛选的过程。
而平台并不是固定不变,看官老爷们的口味也不是固定不变,那么依附平台生存的创作者们就会调整自己的步调跟平台跟看官老爷们逐渐吻合,赚取收益。
那么在整个过程中,肯定会有挣扎和痛苦,会有发泄和咆哮。
走出来,去改变,眼下也只能如此这般。
哈~ 我喜欢的那几位长视频作者,虽然作品更新不多,但每次更新我都挺喜欢,而我对于文章,视频的时长并不太在意,好的作品都喜欢。
默默希望你们保持初心,保持作品质量。
当然,恰饭是首要之事,可以理解。
05、
刚刚过去的10月,有那么几本书,让人受益匪浅。
其中从《重庆移民史》中学习并了解了很多新知识,填补某些空白区域。
比如,我以前不晓得历史上有“鬼族”,“鬼国”,不晓得现在隗、翟、徐、蒲等姓氏有可能是“鬼族”后裔。而“鬼”字早在甲骨文里就有,但它不是现在我们说的鬼的意思,而是商代边境居住的少数民族“鬼族”。
另外,“巴”指鱼。(又是涨知识的好日子啊~。)
当时读到这里我一下就联想到“鲢巴郎”(我不晓得最后的“郎”字是不是这个字,只是找了个读音相近的字代替),就是鲢鱼呀,原来如此。
目前很多川渝地区或相连地区的人们仍然会称呼鱼为鱼摆摆,我以前一直以为是大人在哄小孩时喊出的叠音,没想到鱼摆摆这个称呼很早就有。
鱼在游动时尾巴左右晃动,摆来摆去,多么形象可爱的称呼。
上千年的来来往往,迁出迁进,各地方言人文杂糅,形成了现在各地区的特色文化。远出的游子们在他乡扎根生活,回乡的游子们又把远方的家带回故土来。
知识、文化、认知,从劳动中来,从生活中来,又走入生活,融入生活,同时不断改变着生活,影响着每一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不经意间总会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寻找到家乡的影子,这是勤劳朴实的每一个普通人留下的痕迹。
这书不厚很快就能看完,学习嘛永无止境。
看完后又把《三体》重温,然后不知不觉看了几本,嘿嘿嘿
整个10月收获的这几本书太棒了!还有一本“总管大人”的连载在月初冷不防更新了最新一章。
再然后呢,就是耐着性子等待这位习惯性爱断更的网文作者的再次更新。
我承认每次他断更后我都会忍不住骂骂咧咧,同时也深知码字的心酸困苦。于是在他没有更新的日子里,要么重刷他的书,要么看新书,要么写自己的文字,要么骂骂咧咧,反正嘴巴,手,眼睛不能停下来。
整个10月我一厢情愿地认为他能更新两章,可他就更新了一章,忍了。
我期望他能稳定地不间断(即便中间间隔等待很长时间)更新就行了,也没有特别过分要求,更不会要求日更,毕竟我自己都无法做到日更,码字人何苦为难码字人呢。只求别永久断更就行,一定要好好注意休息,劳逸结合,这要求我掐指一算也不高啊~~。
06、
我看书比较杂,严肃文学,网络爽文,大部头,知识类,技术类(暂停一下:推荐一本我看不太懂的书,但觉得牛牪犇《自私的基因》 )等等都要看,唯独不太爱看言情类。
要说完全不看呢也不准确,初中时看过很多,嘻嘻,高中就不爱看这类,转而看武侠,玄幻,科幻,鬼怪类等等。
言情类则越行越远,其中原因具体是个虾米?!还真不知道,无法考究也懒得琢磨。
但是,说出来我都不相信,我居然打算写一本万字左右的短篇言情类小说练练手,你说这是什么个道理!??
说来奇怪我连故事梗概居然都想出来了,还勉强取了个书名,虽说是暂定但好歹也取了。
天~ 菩萨
嘿,奇了怪哉。
好吧,既然如此那就试着写写。说不定还是个“言贩子”呢。
这段时间搞写作大纲(另外一部非即将动笔的短篇言情),感觉整个大纲已快要把自己耗尽,很痛苦,很痛苦,很痛苦。
我现在似乎能稍稍理解当年他们拍《东邪西毒》和《东成西就》的感受了。
写在最后:
本次小作文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看到这里。我们下次再继续聊。
以上,祝好。
各位,十一月继续加油!
古德拜。
Good Day
202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