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东#早安新网师 (882)
今天要给一个地级市的两所重点学校分别做讲座。
【批:
内容:简单介绍今天要做讲座,没有介绍讲什么。
推测:写作思考的重点不在讲什么,而在怎样讲。
启发:叙什么事取决于写作的主题,与主题无关的一概不写。】
如何才能做好一场讲座?
【批:
内容:围绕“如何做讲座”提出问题,这是一种自我提问,表现了写作时思维的过程。
启发:1.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如何思维必将如何写作,写作是思维的外显,思维是写作的内涵。(不准确,暂时想不到一个准确的词);2.这种自问自答式写作是我惯常用的方法,接下来我会用“首先”“其次”去罗列自以为是“理”的“理”。
话题先思考:做好讲座取决于:讲座的内容是否与听众的需求一致,是不是能高于听众相关领域的认知;讲座的形式是否是交互式的,能在对话中形成碰撞。】
这不单纯取决于讲座者的水平或听众素养的高低。
【批:提出做好讲座的新观点:不取决于讲座者的水平和听众素养的高低。
启发:打破对讲座的一般认识。不从正面阐述做好讲座需要什么条件,而是从反面提出做好讲座不取决于什么。高!】
而取决于讲座者和听众是否有相近的经验与知识背景,能否在认知层面达到同频共振。
【批:驳斥讲座者论之后,树立起一个新的好讲座观:讲座者与听众双方是否有相近的经验和背景。
启发:从讲座的核心是对话出发,提出对话的核心不是双方水平的高低,而是能否形成你来我往的对话交流场域。这样的讲座观也是对教学传授论批判,提醒我们无论是共读还是课堂教学都不能一味地去“讲授”,尤其是“讲授超越学生认知经验和水平”的内容,避免吃力不讨好。】
好的讲座,讲座者了解听众的知识背景、真实水平、真实处境、兴趣诉求以及遇到的真实问题,并能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或提出真知灼见,或表达听众的心声。
【批:从讲座者对听众的“同理心”出发阐述好的讲座者的应然状态:1.了解听众的基本情况:知识背景、真实水平、真实处境、兴趣诉求、真实问题;2.用对方法:讲座要么做到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要么能表达真知灼见或听众心声。
启发:1.从“好的讲座”的两个角度:讲什么和怎么讲出发进行阐述,用词精炼、准确、逻辑性强。说明作者的思维越来越缜密。
2.做好一场讲座不容易:既需要对听众实实在在的了解和理解;同时还需要自身丰富的学养,和对学习是如何发生的的充分了解,并需要具备透过现象洞察到本质的能力。因此,即使是一个大学者,贸贸然去接受一场讲座,也是充满风险的。而最好的讲座应该是共同体话语内的讲座。】
听众会评价这样的讲座:“接地气”,“有水平”,“有干货”,“有道理”。
【批:从听众角度回应以上提出的好讲座产生的效果。
启发:一个从立论——论证的循环结束。
推测:下一步大约是要举例论证了。】
对于教育领域,现实中,有的专家长期在书斋里,不了解一线教师真实处境;有的专家,对某相关领域研究不深,导致讲座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难以做到深入浅出,听众听得一头雾水。有的专家,只是有一些个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有效的经验,却将其绝对化和普遍化,让听众听起来感觉挺好,但难以有效迁移。
【批:用刚刚树立起的观点反观当下讲座现状,就专家层面而言,主要有三类专家:理论专家,伪专家,经验专家。
启发:作者提出三类专家,却没有对这三类进行概念式生硬的分类,而是以描述的口吻,为读者呈现出了三类专家的主要表现,更贴近读者的理解范围。同时也给喜欢思考的人提供了思考的场景。比如:带领儿童阅读时,发现有的儿童刚开始读了一天,觉得没兴趣,就退出了,还有的最初感觉有点兴趣,但读着读着就觉得不符合自己的胃口,也逐渐退出了,最后剩下的就是真正爱阅读会阅读的儿童了,他们总是处于一种专注状态,不断在思与诗中切换,通过阅读切实获得了提升。】
但也有这样的现象:真正高水平的专家做的讲座,一线老师并不一定非常认可。而一线老师喜欢的专家,学术界的评价并不一定很高。原因就是,彼此的知识背景、认知层次、关注焦点差异太大。
【批:
内容:从学术界真专家讲座不受欢迎,和一线受欢迎专家不被学界认可两个角度再次论证讲座不能同频共振是造成讲座难做的原因。】
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这就如跳交谊舞,要跳得让一般人感觉好看,不一定在于舞技多么高,而在于彼此处于同一水平,并长期磨合,达到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即使跳错了,只要彼此都错,可能观众看起来也非常流畅。
【批:用跳交谊舞的事例论证好讲座中专家与听众的关系。
启发:分类论证—比喻论证,紧扣好讲座的特征进行解释,有趣!】
一位舞蹈家与业余选手搭配,不一定能跳好。两个业余选手跳得很默契,但业内专家的评价不一定高。
【批:再次回扣真专家不一定能做好讲座,和经验专家做好了讲座却不被认可的问题。
思考:感觉这里的论证有些拖沓了,或许是我不在阅读状态的原因】
我曾邀请国内一位有实力、有水平的顶尖教育专家给一线老师做讲座,但现场效果一般。因为讲得有点深了。我也知道网上点击量很高的一些讲座,但在学术界评价一般。
【批:继续用身边的事例论证“讲座”现状。】
【小结:主要围绕“真专家,效果差;伪专家,效果好的问题,按照提出观点—比喻论证—典型事例论证的逻辑阐述观点。
启发:这种游刃有余,信手拈来的论证需要足够的背景知识,没有这类知识,很难抵达。】
真正要学习,要跟对高人,长期沉潜,修炼内功,努力靠近高人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层次。浮光掠影听一听讲座,即使我们遇到了高人,也不能完全听懂和看明白,而导致误解。
【批:提出学习的真正逻辑不是依靠一次讲座,而是长期在高人所在的领域沉潜,努力靠近高人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层次,高人才能成为自己的导师。
启发:所以,单靠听一两次讲座就想成为高人的样子,很难!需要以研究的姿态不断在高人研究的领域内沉潜,才可能被告人看见,否则,即使高人在身边也不会成为导师。
看来,如今我选择批注郝老师的早安就是一条不断靠近他的途径,也是一条捷径,所以必须要坚持下去才行。】
作为专家,首先要对研究的领域的知识,从来龙去脉,应用场景,到长处短板等真正通透。其次对教育教学实践,深入调研,真正了解老师们的难点、痛点。
【批:站在专家角度提出真专家的样貌:既有学术领域内的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像佐藤学,苏霍姆林斯基一样。】
对于自己,以后的讲座可能更倾向于在新网师内部讲,与那些长期深潜学习的老师分享交流。
【批:反观自己,确定未来讲座的方向。】
【总评:这是一篇作者写给自己的“早安”,作为一个专家,作者在反复追问什么是好讲座,好专家,在不断追问中提出了好讲座必须是配合默契的两个舞者的感觉,否则,就只能在不同的频道上各自跳舞,消耗彼此。但要做到很不容易,需要真专家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最后作者对自己未来的讲座方向重新进行了定位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