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刚过。为一位不很熟悉的人哀悼,或者为一类人哀悼。
武汉理工大学研三学生陶崇园于3月26日跳楼自杀,亲友公布死者死于抑郁症,怀疑是陶的导师王攀对其长期精神压迫而自杀。
面对此事,我不知道已经是第几位由于在高校中——这个看似平静,实则权力没有监督监控制度的地方——放弃自己生命。
很多声音认为,像这类学生和自身心理脆弱、无法承受挫折分不开。也有声音认为或许是因为学生想从导师那里得到太多的优待和与众不同,然后一步步将自己拉入被控制的沼泽,一去不返。
我们虽然不至于谴责受害者,我们甚至觉得此事距离我们很遥远,虽然我们也是高校研究生,虽然有时候也会蒙受一些压力和批评,但运气较好。如果我们也遇到陶的导师这么一个“精神控制者”在,或者,我们至少敢于在一开始感觉不对的时候就醒悟。
为什么陶感受到不对的时候,却没有及时停止。
这其实不是高校的特产。
这和我们从小所受教育有关——做一个屈从者,不要做一个反叛者。
在英国心理魔术师达伦布朗做的真人秀节目《就范》中,72小时,可以让一个社会屈从性的人,把另一位活生生的人推向死亡。
我从未想过,自己能做出最后杀人这样的事,但节目中对普通人诱导的每一步都很熟悉。帮忙在糕点上插上速食标记、或者穿着休闲服在一群正装大佬前觉得紧迫、帮忙拿下包、帮忙倒下酒。
一切都很熟悉,一切都是为了培养社会屈从性。
这很容易理解。
从小到大,从小孩子的教育、到长大后进入工作岗位,我们都希望自己被群体接纳和喜欢,这让我们有安全感。而不合群和孤立,却常常有种自己是不是和世界相悖的错觉。
一代代的父母对自己孩子教育都是“你要无私,你要善于分享和奉献,勇于合作,善待他人”,好像我们真的是个安全的世外桃源。
可是数不计数的虐童、性骚扰、权力控制、高校跳楼事件频发在警醒我们,可能我们的“屈从性”教育太多,反而让每一个个体忽视了“自我的感受”。这种情况下,倘若足够幸运,面对的是品德高尚的有缘人,那么当然相处愉快;倘若遇到的是衣冠禽兽,那么此时哪来的足够勇气反抗、拒绝我们的天然社会屈从性呢。
从《就范》真人秀中我们看出,精神控制者的洗脑惯用手法就是从小到大、循循善诱。强加以理由解释每一个看起来似乎没有理由的指令,不给予你犹豫的时间,加以旁观者的无动于衷和围观,你很容易就动摇了。怀疑“一定是我自己的问题”。
3个月前,溺水身亡的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生杨宝德,按其女友的爆料,是因不堪忍受导师奴役而自杀。杨在生前也曾被导师周筠要求,为其拎包、拿水、打扫卫生,陪她吃饭、购物、洗车、去她家中帮她装窗帘等。
往往我们以为对方能够放弃的侥幸心理,实际情况却是,永无止尽。
这个真相如此赤裸裸,却让我觉得好心疼。
哪一个孩子不是家庭里的掌上明珠,哪一个读研究生的孩子不说是去拿诺贝尔奖,至少也想走上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成家、立业、孝敬父母、妻子环绕。
这些美好的未来,都比不过眼前让人失望的现实。连跳楼的勇气都有,却没有勇气反抗自己的屈从性,这着实让人心生愤怒和心生悲悯。
反观那些“精神控制者”,他们想控制的不止是现在,甚至还有当事者的未来。除了他们的学业,甚至还有他们的生活、时间、前途,直至生命。这样一类人,永远也别期望他们的“回心转意”。
这类人无论当事人做的多好,永远都是高高在上的贬低和威胁自己学生——对他们吹毛求疵、永远都不满足、都在羞辱学生的人格。
打击他们、贬低他们、然后好掌控他们和伤害他们。
学生们开始反省自身、怀疑自身、否定自身,然后屈从于控制者。
但,这一切都可以被识别和拯救的,倘若能够早一些树立自我防抗意识,在一开始感觉不对时候止步,不要对伤害你的人报以侥幸心理,该离去就离去,无法忍受就不要忍受。
我们缺少的就是这样的意识:“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只有我们才有权给自己下定义,没有必要和别人证明或解释我是谁。如果TA把我贬得一文不值,而其他人却并不这样认为,那么TA的目的绝非因为爱我。”
为什么不反抗,因为我们的“宝宝心里苦”,实在是不好意思拿上台面说。毕竟生活工作中,总免不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并不都是和风细雨,有可能会有狂风暴雨。甚至有的家长会说“不就是被老师说了两句吗?心里素质怎么这么差?”
所以渐渐地,我们都变成了服从性高、忍耐力强的“好孩子”,却丧失了对自身感受的判断力,对自己处境是否健康、安全的判断力。
记得我曾在四年级时候,不喜欢数学课,当然数学老师也不喜欢我。不仅批评我,还开家长会找我妈妈告状我。当时我不清楚怎么回事,只知后来转学了。换了一位数学老师后,我还是我,一开始还是学不好数学,但最后在老师和自己的共同努力和沟通下,成绩突飞猛进。
后来偶尔问妈妈,怎么那么巧就换了学校,我从来不认为妈妈会因为我只有数学单科成绩不好而转学。妈妈淡淡说一句“当时交流了就觉得那个老师有点问题,半个小时交流下来,一点解决方案都没提,都是在数落小孩子的不是。”
瞬间觉得我妈神伟大!好像的确是的,那次惴惴不安等着和数学老师交流完的妈妈批一顿自己,却并没有。我感谢妈妈的“第一感觉”和对自己的信任,也感觉到身为父母,对孩子的关照多么重要。有时候我们不是要数落小孩子的“异类”,而是要去探究其中的原因。这些一点一滴的教育,累积起来,就是孩子们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素质”。
所以我长到这么大,我学会重视自己的感受、学会理性分析现状、也学会自我保护。
也希望你们能够有勇气成为“异类”,对不合理的群体规范说不,对不正常的精神控制有所作为。敢于在别人消极冷漠之时,伸出援手。
此外,当你处在对方的控制范围内时,你可能难以冷静思考。你要从你被对方控制的环境中,抽身出来,找到一个对方势力范围之外的、安全的环境,仔细思考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
你可以去找那些真正关心你、一直鼓励你重视自己感受,而不是否定你想法的人,咨询他们建议。
那些恶劣的人丝毫不会因为你的死而受到一丝一毫感化和撼动,他们会归功于你的软弱和心理问题。这一切只能伤害真正爱你的人。
所以,只要活着,就不会输。
完|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