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追随叙事者的脚步,读完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我看到了教师的铁骨和脊梁!吴非老师语言犀利,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的病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还有这么冷静的有思想的教师,这种敢“发声”的勇气,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老实说,看到叙事者在征集《不跪着教书》的问题时,我早已读完了此书,几次拿起笔,跃跃欲试想写出自己的阅读困惑时,但终究还是放下了笔。因为我也成为了“虚伪”的俘虏,我怕问题过于简单,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水平;怕问题提的没有价值,吴非老师会认为我是一个跪着教书的人;怕……不过,捧读完《不跪着教书》,便有不吐不快之感,我还是选择表达出来吧。
一、永不凋谢的玫瑰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我想:要让学生站直了,不仅是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家长也不能跪着育人。无论现实有多么功利,我们都不能把孩子“铸造”成冰铁一块。无论他们事业有多么成功,他们都应该有爱!人之初,性本善。有没有善良的心,有没有同情与悲悯的情感,是区别“人”与“非人”的标准。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仁爱的禀赋,要教会孩子善良,作为育人者的我们首先要成为情感健全的人。可是,现实的功利往往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很“冷”。这样的“冷”随处可见。住校一周的孩子,回到家里,父母烧了一桌可口的饭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轮番给孩子夹菜,不一会,孩子的碗里变成了“菜山”,他们却心安理得地享受,我们极少能见到孩子会主动给这些长辈们夹菜的。有的孩子,甚至读了大学,每次回家还总会给母亲带同一种礼物——脏衣服、脏鞋袜,似乎母亲天生就应该是他们的保姆。每次乘车,碰上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总会听到父母叮嘱孩子要抢个好座位等等,公交车上让座反而成了不和谐的一道风景,有的父母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不孝不敬……我常常在想,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他们长大了,会爱我们吗?他们还有爱的能力吗?
曾经看到过类似于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观看一些感人事迹时不会被感动的文章;听到过有些学生把唱国歌当作一件很好笑的事;在面对处于困境需要帮助的人面前木然地走开……难道这一切仅仅是因孩子冷漠吗?谁又是培养孩子冷漠的罪魁祸首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面对摘花送给病重奶奶的4岁女孩时,没有批评,反而奖励两朵玫瑰给她,一朵奖给懂爱的孩子,一朵奖给养育了这么好的女孩的妈妈。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如果我们在孩子心目中种下一颗永不凋谢的玫瑰,孩子就会具备美好的人性,也能更像一个人那样生活,我们的孩子都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会站立不起来吗?
二、我思故我在
吴非老师说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中国需要大批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来做瞒和骗的掘墓人。 记得从小到大,父母都教育我们要诚实做人,撒谎不是好孩子,不拿人一针一线……可是记得上二年级时,上面来人到学校检查有没有正常开设音体美课程,我因如实回答了没有时,而被老师狠狠地训了一顿。之后只要来领导检查,我便不敢乱说话。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看不懂大人的世界里,什么时候该说真话,什么时候该说假话。再长大一些,看到喜欢围在老师旁边说好话的同学特别受老师的喜欢,很是奇怪。再大些,走上工作岗位了,常能看到那些会溜须拍马的人更深得领导赏识,那些会在领导面前演戏的人,总能轻易地赚得表扬,也越发看不懂了。每每看到心之向往的象牙塔里各种乱象丛生时,我不敢苟同,也不善拍马演戏,只好孤独地沉浸在书中,可是往往读的越多,痛感越深。
比如读到吴非老师的《纯净我们的教学语言》时,我便想到经常在会议时听到领导暴粗口,生气时甚至直接对教师开骂。李世民尚且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新时代的人民公仆的形象又体现在哪呢?虽然这样的领导乡野多一些,不是主流,可毕竟还是存在呀!真希望这样的领导好好读点书,哪怕只是提高自己的修为!
吴非老师说于漪老师50万字的教育文集中没有“差生”二字,再看我们的语言,差生、白皮生、傻子、混子、猪头……这样的称呼还少吗?由此看来,吴非老师的担心不无道理呀!“一个成天把‘差生’二字挂在嘴上的教师,他将会以怎样的姿态去‘修理’、‘改造’别人的灵魂呢?他自己的‘灵魂’又该由谁去修理、改造(抑或是‘拯救’)呢?”
咱一个小教师,能影响谁呢?那就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学生吧。吴非老师说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的读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思,如果教师跪着教书,那么他的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我的一个小学老师训斥了我说真话,从此以后我便不敢乱说话。尤其在需要给领导贴金的时候,我也不得不跟着领导后面撒谎。比如在上级领导来校检查工作时,让学生装一天好学生;为了展示学校形象,停课学习如何表演好一堂经过雕琢打磨的精品课;教学生上课如何互动,如何帮老师演好这场戏……领导查完了,名师出炉了,如此包装的神奇不得不让人叹服!可是学生就被眼睁睁地用谎言毒害了!难怪有些孩子小小年纪,撒谎成性,我们这些成人难道没一点责任吗?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有时又替校领导们感到悲哀:官大一级压死人,他们也有老婆子(方言,领导)管着啊!如果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还有点欣慰的是,我们的学生有的还能分清是非,走上社会,还没有完全变成精神的侏儒!
国家要强大,社会要发展。我们也绝不能看到一些乱象就自甘堕落。做为有点责任心的人终究要学会终身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究竟是什么呢?是独立思考精神,一个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也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才可能称得上知识分子。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时常提醒学生学会识别皇帝的新衣。同时,我们自己也别成了一个糊涂师呀!
三、让阅读播下一颗美好的种子
在第三辑“爱与敬重的阅读”里,吴非老师说教育界的老毛病,很像市井里巷的流行穿着,常常是一窝蜂地跟风,俗不可耐而自以为时尚。别人说什么,他便学什么,不管适不适合自己。总之,所有的时尚他都要跟风。
就拿最近的国学热来说吧,国学经典当然要学,但怎么学,学的效果如何,我想应该值得思考。有些地方来了领导开次动员大会,发几本弟子规,学生哇啦哇啦念两天,也算是学国学了;还有些学校打印几页弟子规,由班长每天带着读两遍,学生们坐姿各样,笑骂声不断,边摇头晃脑地跟着班长读一遍,边与同桌你推我搡,哪里有学国学的影子?走近了问问同学念的是什么,竟然不知弟子规说的啥意思,我只能苦笑一声:或许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吧。
这还算好的,至少知道弟子规。有些学校为了抓升学率,直接禁止看课外书。像吴非老师所写的《读名著成罪过》的现象何时才会谢幕呢?学生能看的除了课本,就是一套又一套的试题集,久而久之,学生只能变成做题机器,也只会做题,哪里还谈得上有精神食粮呢?
“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人一样地活着。……如果所有的教育者都能有这样的阅读理念,我们面临的社会又将是什么样呢?”我们还会感叹人们信仰感的缺失吗?
四、跟郭橐驼学育人
郭橐驼种树的经验是:种树时要认真,种完就不要再去管它。那些种树失败的就是对树过分“关心”。育人也是一样,欲速则不达的事经常发生。
寒假返校,一个家长抱怨孩子回家像太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啥家务活也不干。我说孩子在校不是这样的,回家怎么会像换了一个人呢?在我的追问下,家长才说刚回家第一天孩子挺勤快,拖地、洗碗、擦桌椅,可是她嫌孩子做的不够好,不让孩子做了。孩子给她收拾房间,她又嫌孩子把时间浪费了,应该去学习。结果,她自己事事包办代替,反过来埋怨孩子懒惰!父母长辈事事包办惯了,时间一长,孩子也觉得大人们为他们做所有事都是应该的。而家长们也认为他们非常爱孩子,这种越厨代庖的爱是真正的爱吗?高分低能的现象狠狠地给了现实一巴掌!我们都该清醒了!
五、学会在沉思中站立
在读到《老红军的难处》一文时,我也一样无法平静!但同时庆幸老红军遇到了吴非老师。现实中,类似老红军的难处太多了。去医院看个病,你得托关系;升个职,你得走后门;甚至有的学校调个座位,你都得请个客、送个礼……交易似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前年我班转来一个新生,家长送来时说了一堆客套话,晚上非要安排个饭局聚聚,我再三推辞,才算罢休。可家长说吃个饭没什么,他儿子在以前的学校,他每年都请老师们吃饭。我直接无语。后来他实在没辙,匿名给我充了六百元话费,过了很长时间才告诉我。我通过银行转账还给他,他拒收。其实我理解他的心,我收了礼他可能才会放心我会对他孩子尽责;可同时感到心酸,我对孩子的爱居然可以用钱来衡量了!没办法,为了让家长放心,我暂且保管那六百元。直到孩子毕业,考上了重点高中,临离校时我把六百元钱交给孩子,告诉他那是他父母存放在我这里留给他零花的钱,现在毕业了,钱也没花,让他带回去转交给父母,我再电话告知父母一声,才算圆满解决了此事!
学校,应多点人文气氛,少点官气,少些官场的污浊,这对学生品格的形成也是极好的。
正人先正己!作为教师,我们一肩挑着孩子的现在,一肩挑着祖国的未来!我们只有不跪着教书,才能培养出能站立的学生,别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该多读点书,多点思考,讲点原则,守住师道底线,让自己成为一个站直了的大写的人,也不枉“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