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自我发展心理学】09 第二序列改变:如何区分有效改变与无效改变?
学了8天的如何让自己改变,忽然今天的课程,陈海贤老师讲到有时要反思改变,因为:
如果我们不知道改变的方向,盲目的想要有所不同,“追求改变”本身就会变成我们的心理舒适区,变成我们逃避真正改变的借口。
我们追求改变的背后,隐藏的心理状态就是对现在的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当然可以转化成发展的动力;但它也可能让你走上另外一条路,让你焦虑、迷茫、自卑、手足无措,甚至陷入重复无效的改变之中。
有效改变的标准:看你改变的动作,究竟是改善了你的状况,还是维持了你的(不好的)状况,甚至让你变得更糟了。
如何叫作“改善了你的状况”呢?我理解的陈老师给出的答案是:看你能否自我接纳。而自我接纳,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追求”,更不是“不做改变,维持现状”,而是“舍弃”。
舍弃是什么呢?就是放下那种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
有点绕,是吧?
曾经在我另一个学习社群里,也讨论过“接纳现在的自己”,而我期望的是“做更好的自己”。当时,我理解的“接纳自己”,就是不去做改变了,对自己的当下和过往欣然接受。那么,就这样吗?难道没有下一步吗?“做更好的自己”不应追求吗?今天,才在陈老师的讲解中,明白了:
不要纠结于你自己的问题,把它当作你生存的常态,去专注于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才是自我接纳的真谛。
所以,当我们想要改变时,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所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
第二,我们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
原谅今天满满都是陈老师的干货,忒烧脑。希望你和我一样,也能借此反观自己的改变,想一下我们是否做到了“自我接纳”(带着问题生存),并在此基础上在做“有效改变”(为所当为)。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