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我自己总结的育儿心得,衷心感谢各位帮助过我的人和网上的各位心理专家们谢谢你们。虽然说我的育儿并非十分成功,但我觉得至少在你们的帮助下,我有不小的进步。)
然而半年前,我却充满了担心。因为那时候的宝宝,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两岁多了还不会说话。整天在家里呆呆的坐在泡沫垫子上,不停的用被子包着头和身子,与他打招乎也爱理不理。出门不肯下地走路,哭闹着要抱。与别的小朋友交流完全没有互动,胆怯怯的样子抓着外婆不肯放手。偶尔有个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敢自己去碰,一定要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去碰。那一阵子,我真心有点慌了,怎么回事?我心里很清楚,问题有点严重。我在带宝宝到楼盘院子里玩时,好心的邻居奶奶也有一次悄悄的跟我说,建议我关注一下宝宝的情况,还给我介绍了他们宝宝的情况。
我一向对自己育儿非常的自信,我自认为我一定能培养出一个非常棒的宝宝。这一自信来源于我多年前学过的心理学。
我开始认真的反思自己,并从此真正开始了我的育儿实践之路。从现在的角度往回看,是非常遗憾的,我遗憾的是耽误了培养宝宝的宝贵时间,而更遗憾的是我失去了两年通过培养宝宝而让自己真正获得自身成长的最佳机会。是的,我现在才深刻的认识到培养宝宝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己身心获得成长的最佳实践机会。
两年之前在育儿这件事上是不在状态的,换句话说是没有真心投入的。比如对于宝宝两岁多了还不会说话这事,我反思的结果是,因为我没有意识到宝宝说话这事是需要用心去教的。真的,现在想来都有点可笑,我当时就是没有意识到宝宝说话是需要用心去教的。出现这样的失误,原因就在于其实我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稀里糊涂的就过了两年。还有上文中提到的宝宝出现的种种其他问题,我也一一反思出了问题的根源,我知道我要认真对待这事了。
宝宝的问题症结在我心里也非常清楚。可真要纠正起来是非常之难的,这种难不在于育儿本身,而在于与妈妈、外婆、外公的沟通问题。也正是有了这个实践才让我深切的了解到育儿的真正核心问题是孩子的主要养育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主要养育者之间的沟通模式与有效性问题。
下面,我对照上文中谈到的宝宝的那些问题,一项一项来分享我的处理经验。
一、两岁多了还不会说话的问题。
对于个问题,有人很着急觉得问题很严重,有人却觉得没什么关系,只要会叫爸爸妈妈,如果不是生理上的缺陷,到时候自然会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是不是一个问题,而在于对孩子说话这回事的思考与认知。我很清楚孩子在什么阶段语言能力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而我的问题是,光有书本知识,却没有掌握一些具体的实操细节。当我再次认真的去读这方面的心理书,专门去听有关在线讲坐之后,才掌握了一些实操要领。比如:要多给孩子读绘本,多与孩子互动,多与孩子说话,多与孩子做游戏。当我明白这些之后,我每天中午和晚上都回家陪宝宝游戏、说话、读绘本(因为单位离家远,以前一般中午是不回的)。
刚开始,宝宝回应较少,他似乎龟缩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不怎么理别人,叫他也不回应。说到这里我要对早教班婷婷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表示感谢,我记得有一次在课间,婷婷老师与宝宝沟通时,宝宝不怎么回应,婷婷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其原话大概是这样的:“如果宝宝的心门不打开的话,我们就跟着宝宝的心进去。” 有心理学知识基础的我马上心领神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了。我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分享一下:
我宝宝当时的状态是这样的,不理别人,自己躺躺着静静的自己玩自己的,手里拿着一样东西(绝大数时间是一辆玩具车),反复的看反复的前后推。大人叫他也毫无回应,唯有他需要什么东西时才会叫爸爸妈妈。我就坐在宝宝身边,不停的和他说话,他玩车,我就说车车,他看车轮我就说车轮,跟着他的注意力走,顺势做引导,总之不停的没话找话跟宝宝说。身边随时准备一个识物绘本,当他有兴趣跟你的引导走了,就指着绘本上的东西指给他看,同时不停的读物品的读音。宝宝偶尔开始跟着发音,我记得宝宝最开始跟着说的第一个物品是”祙“ (除了说爸爸妈妈之外),他只要一发出音,我就鼓励他。逐渐逐渐开始说,开始有成效了,我非常高兴,很有成就感。但进度太慢了,一两个星期才学会发一两个音。可又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家有个特殊情况就是,我和宝宝妈妈都是早出晚归上班,白天都是外公外婆带,而外公外婆是平时互相交流都是讲雷话,普通话不怎么会讲,可教宝宝时又都用普通话教,我普建议他们教宝宝雷话,他们又不肯,我觉得这也是宝宝说话迟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这样过了两三个月,宝宝会说的词汇也渐渐多了起来,但还是太少,进度太慢。那时我们家换了电视网络,家里的电视变成了可以点播的形式。我们就给宝宝播放动画片《熊熊乐园》,宝宝也喜欢看,我们就不停的给他播,看了没多久,宝宝学说话的进度明显加快,逐渐开始学着动画片的的熊大、熊二、光头强说话了。这个效果非常明显。而点播动画片这事纯属是意外之事,所以说人生有时候有很多意外收获。
现在的宝宝,语言能力已经很不错了,天天吵着”跟爸爸去超市玩“、”去爸爸车那里玩“。听到这样的句子,我知道宝宝的语言爆发期已经来到了,语言已经不再是他的问题了。也就是说不会说话的问题我已经基本解决了。(其实并没有完全解决,宝宝在无论是在与别人互动,还是大人与他打热乎过程中,还是不太会理会别人,或者不太主动回应别人,但已经算是非常好了。我很清楚对宝宝的太高期待同样是一种不正确的心态,用平常心、同理心,用“抱持”的态度对待小孩应该是养育者最应该有的态度。)
二、宝宝到家外面“怯怯的”胆小的问题(内心想去做某事,又不敢去做)
这是一个大问题。妈妈和外婆意识不到这样的问题,觉得长大了就好了,谁家的孩子都这样。我很清楚并不是她们不清楚这样不好,而是她们并不清楚形成这样的背后原因以及纠正方法。与她们交流了几次,除了增加不愉快与烦恼之外毫无结果。虽然我知道有问题,但我对问题的认识其实也是很模糊的,问题的根源在哪?如何改变?如何纠正?并没有清晰的答案,心里很烦。而更大的问题是,反复沟通的结果是妈妈和外婆更烦。由于宝宝日常的照料任务都是妈妈和外婆完成,而要照料好一个宝宝是很累的,所以与妈妈讨论宝宝的问题,尤其是我内心有点着急的时候,沟通方式不太讲究,极容易与妈妈以及外婆产生无效沟通。很容易陷入情绪的发泄与对抗,甚至争吵。虽然大家都知道在宝宝面前争吵对宝宝十分的不利,可还是会不时的争吵。
我的解决办法就是一个,那就是继续去读书,从读书与听讲座中,逐渐清晰了问题的根源。简单说就是:1、对宝宝的过度保护与过度阻止。2、父母情绪不好,在宝宝面前争吵。
经过几次沟通无效之后,我必须改变策略。我不再继续给妈妈和外婆讲解心理学知识,转述育儿专家在讲座中的育儿经验。虽然我十万火急的想让她们了解掌握这些知识,但再急也没有用。我想起了李笑来老师关于锁与钥匙的理论。大意是这样的:开锁的钥匙绝对不会插在锁上。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绝对不会在问题本身找到答案。开锁的钥匙在哪里?不是让妈妈和外婆同意你的理论,而是想办法让她们开心!!!有办法哄她们开心了,就不会争吵了,不争吵了才有机会解决过度保护和过度阻止的问题。哄女人开心这事就是另外一套逻辑了,我做得并不算太好,但向这个方向努力了就有效果了。我算是有效的减少了家庭争吵。于是接下来开始想办法解决过度保护和阻止的问题了。我必须尽量从自己身上着手。我的做法是尽量多由时间陪宝宝下楼去玩,而且有意的制造由我单独陪宝宝去玩的机会,这样才能实施我的纠偏计划。在我分享我的具体纠偏办法之前,我必须先详细谈谈过度保护与阻止的问题。
过度保护与过度阻止(节选自一段在线育儿教育讲座)
孩子弱小时刻需要保护,可是过度的保护,会扼杀孩子的未来。举个例子:在一个小区里,有一个水池,那里边的水连着厕所的水,比较脏。所有的妈妈都知道这个水脏,她们坚决不会让孩子去碰这个水。然而有一个妈妈不一样。宝宝走到水池边,妈妈虽然很担心,孩子会掉进水池,担心水很脏会溅到宝宝身上。但妈妈不是阻止孩子,更不是喝斥孩子,而站在孩子身边保护着孩子不掉进水池,同时尽量不让自己影响到孩子的动作,并且呢,悄悄的把一根木棍放到了宝宝身边,孩子那用手玩着玩着水,当他玩玩着水,他发现了木棍,宝宝又拼命用木棍去搅这个水,当他搅水的时候,妈妈又悄悄的拿了一个石子放在宝宝身边,当孩子把水木棍扔掉了以后,又发现了这个小石子,就捡起来扔到水池里,这时妈妈又捡了一块小石子放在孩子身边,当孩子玩够了,妈妈才说,宝宝,我们去洗手吧。另外一个妈妈(或者说绝大多数妈妈),孩子发生了同样的事情,走到水边刚准备蹲下来,还没伸手呢。妈妈就大声的叫:不许玩水啊,这个水是脏水,如果,会怎么怎么,,,(一通恐喝,不就是一个水嘛,至于这么恐吓吗?)这个妈妈的表情和发出的声音,让这个孩子再也不敢乱动了。我们想一想,如果一个妈妈,一直是象前一个妈妈那样,孩子未来会怎么样。一直象后一个妈妈那样,孩子未来会怎么样。毫无疑问,前一个妈妈的孩子将来会勇敢,开朗,热爱生活,生命充满活力。后一个妈妈的孩子会呆呆的,什么也不敢动,出门很安静没有活力,任人摆布,胆小害羞,没有生存能力。
一个孩子如果自己内心不强大,没有能力面对学校、社会、社交带来的问题,但是他的情绪会积压在心里,在外面不敢发泄,回到家里对家人发泄。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将会充满荆棘,父母将会为了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焦头烂额。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小时候该向外探索,向外发展的时候被无情的阻断,没有自信,没有自我,不勇敢。小时候的好奇心、探索的欲望不能充分被尊重和表达,就会没有自信。上面两个妈妈是我以前小区里的两个真实案例,两个孩子长大后的表现就是如此。
父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只是很多妈妈意识不到而已。我们可以想象,小宝宝们他们很喜欢玩水,这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还有小鱼,如果拿一根木棍搅一下,水就会产生一个个涟漪,如果拿一个东西扔进去,水就会溅起水花,这对于一上小宝宝,是多么有趣啊,他当然是不会放过的,大自然让我们人类在幼年,只要他们注意到的东西,就会爱惜命一样的去爱这个事物,只要他们爱了这个事物,他们就会一刻不停的去探索它,就会天天夜夜的想着它,一见到就会扑过去玩,儿童也就是因为 有这样的物质,才能把这个世界,那么复杂的东西全部学会,了解掌握。无论父母是因为安全的原因,卫生的原因,以及其他各方面原因,阻断了它,尤其可怕的是以恐吓的方式,以毫不尊重孩子的方式,强硬的阻止孩子的这种探索与主动性,孩子留下的只能是内心的恐惧与龟宿在父母保护之下的弱的存在。这时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再举一个例子:
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十米外的玩具,大人懂了他的意图,于是急走几步,将这个玩具拿给了他。这样做好还是不好。其实如果这种事情总是发生,孩子内心是会产生愤怒的情绪的。因为相比拿到这个球,孩子更重要的是要独立完成这个过程,在走向这个球的过程中,他的手、脚和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体验。他会感觉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运动,是他在感受,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顺利地拿到了球,他会喜悦,他会切实地感受到自我的成长,切实地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有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摔跤,甚至会跌伤,从而产生受挫感,但毕竟,最后他还是独立完成了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等离开家进入学校或者进入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他不会有严重的受挫感,因为他相信最终会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而,假若是大人帮他拿到了十米外的球,他就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大人很强大,而我很弱小,有了问题自动会帮我解决,我很愤怒,因为我的探索之路被打断了。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就能知道过度保护与阻止的不妥了,从而也知道了,象我宝宝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了。我的处理办法是:我单独带宝宝下楼去玩,不断的鼓励他自动自发的去探索,去玩。孩子的探索欲望和天然的好奇实在是太容易激发,几乎不用费什么劲就能激发出来。我举两个例子:
1、爬楼。
带宝宝路过我们楼房的楼梯口时,我说宝宝你看这是什么?然后自己又接着回答:楼梯,想不想下来走一走?宝宝看一看,很快就有兴趣了,平时很不愿下地走路,很容易就下来,自己走了,拉着我的手上下爬楼梯。最让我惊讶的,甚至到现在妈妈都不敢相信的是,我们宝宝一口气爬上了30楼(是2岁半宝宝自己爬的哦,我只是一手拉着他的小手而已),一直到我们楼的楼顶!我现在都记得他每上层楼发现上面还能往上爬的那种眼神,那是在说:再往上又会是什么呢?怎么往上走一层又是这样,再上一层还是这样,这样一直走下去会怎么样呢?我仔细的观察宝宝的眼神,直到到楼顶之后,才彻底满足。这是多大的好奇心!多大的探索欲望!我们忍心去阻止吗?或者换句话说,这是压抑了多久的好奇心的释放!
2、玩水。
下过雨之后,地面有一滩滩的积水。妈妈和外婆或者他妈妈肯定是不会让宝宝去玩地上的积水的。那次我见宝宝很想去玩的意思,我就说那你就去踩啊,没事。他有点犹豫,又似乎不太相信,不相信我会让他去玩水,一边用眼睛看着我,一边慢慢的往水里走去。我知道他很想玩水,我再次鼓励他,没事,去玩呗,没关系啊。他走进了那一滩水里,轻轻的用脚踩水,但手还是拉着我的手不敢放开。我看这样,就帮他把裤脚卷起来,干脆我也用脚踩两下,然后说,好玩吗?宝宝说,好玩。我说,那你玩啊,没事。宝宝乐坏了。那种由内心发出来的快乐,我知道我做对了。
以上是几个例子,其他的时机还有很多,但大体都这么个意思。总之我的经验就是,首先我要找准问题的症结,并确认我的做法是对的。其次试探着与妈妈和外婆沟通,如果达不成共识一定不要强求,逗她们开心最重要。然后努力的创造与宝宝单独游戏的条件,并实施自己的纠偏计划。孩子小,很容易就纠正过来了。
各位朋友们千万记得:如果不能与妈妈及其他养育者达成共识,千万不要强求,一定要及时拐弯,寻找逗她们开心的方式。切记!
三、不肯下地自己走路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第二个问题的另一个表现形式。过度保护与阻止问题解决了下地走路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之所以在本文中我把它单独列出来,是因为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我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以前我觉得宝宝不肯下地走路这事,应该想办法让他下地走,甚至可能用点强力。现在我的认知有点改变,在过度保护和阻止问题解决的了前题下,宝宝出门要抱就多抱会,也没事。我的经验是,一旦宝宝没有由于过度保护而产生的担怯问题,他遇到他感兴趣的东西自然就下地了,你想抱都不让你抱了。所以这一点顺其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