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凉筱晨
孟子说:“诚,乃立于天人合一与性善论之上,无道乃诚也。”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弘一说:“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人生最珍贵的品格莫过于诚信,做人就应该讲诚信。
商鞅时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立木搬到北门者,给予十斤。百姓对这种做既感到奇怪有感到不可信,没有人去搬木头。商鞅见无人前来,又布告国人,能搬者予五十金,终于有人前来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就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立木取信”告诉百姓,诚信是金,诚信是银,诚信价值连城;告诉历史,诚信是尺,诚信是秤,诚信为人之本。我们熟知“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的故事,它深刻的揭示只有诚信待人者,才会被别人诚信相待。以及后来的“李苦禅烧画”的故事都告诉我们要注重承诺,不可失信于人。失信于人,别人也就不会信任你,甚至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为博取博取宠妃褒姒一笑,周幽王接连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后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这直接导致了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致使国家不攻自败的惨状。可见,诚信对于国家的存亡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视诚信,看似是给别人带来了麻烦,实则害得却是自己。诚信是我们立德做人最基本的信条,即使穿越千年历史,诚信依然熠熠生辉。
在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追求美好人生的同时也常常困扰于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多样性而伴生的不诚信现象。199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首先推出现场直播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该晚会目的在于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法律法规。在3·15晚会上曝光的很多黑幕和骗局中,我们发现,当不诚信和人们地位的不平等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非常恶劣的欺诈现象。这很容易让人们之间的“信任链条”随时都有可能崩塌。因此,我们要重视诚信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它可能反应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上,我们不但要约束自身,做到立信于人,也要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和不诚信的行为作斗争,坚决维护诚信至上。
在现在这个物质财富极为丰富的时代里,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很多人励志奋斗,辛苦创业,追求卓越,把生存的技巧和事业的成功都耗费在聪明的头脑和熟练的唇舌上,不断花样翻新,奇谋妙计百出,营销手段多姿多样,商业模式推陈出新。却很少有人把心思放在对诚信的坚守上。许多人把诚信当做营销的包装,他们认为只要名声大了,广告铺天盖地就说明自家的产品为许多人认可,如此,便可以借助这种虚伪的表面功夫获得一个又一个订单。很多明星做产品代言,为了商家的推广,做一些摆拍来显示自己对该产品有多么喜欢,然而能被人们爆料出来,这些明星自己都不用自己代言的产品。这些现象在物欲横流的现下随处可见。人们以为被大家看到诚信就是真的诚信,却不在个人修为、品德素养上严格要求自己待人以诚。
《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典故: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孔子看来,诚信比生命更重要。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甚至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自己的平生志向。古人如此,我们又怎么能忽视诚信的价值呢?“狼来了”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却不能引以为戒。诚信是“不可再生”的,一个人无法在遭受几次欺骗后仍保持对人以诚的品格。我们消费信任,不会换回来比信任更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消费承诺,只会让诺言一文不值;我们消费诚信,只会让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疏远。
无论你是茫茫人海中普通的一员还是身居高位的极具影响力的人,我们都要严以律己,坚守诚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成。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件小事都深刻影响着一个集体、一个社会的风尚,勿以小诚信而不为,没有一件件小诚信的积累哪里来的整个社会的真诚?我们坚信,诚信是一团火,它能带给人们光亮,带给我们温暖,让我们聚集在一起,如此,才可以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