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宜安宜庆,因安而庆,且安且庆,得安始庆。太和,天地冲和,万物谐和,心境清和,终至大和。两个名词的完美融合,见于安庆迎宾馆右侧的一座茶楼——“太和堂”。
大门上一幅古意盎然的对联,上联是“民富国强攘攘熙熙都安庆”,下联书“承前启后来来往往总太和”。细细一咀嚼,这“安庆”“太和”二字,竟是生出了百般滋味,余韵悠长,世居此地的祖辈,看人群中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富贵如浮云,惟愿你平安喜乐,一生余庆,心境清明,万事谐和。
走进太和堂,青砖砌就的佛龛内,两尊石像合掌而立,周围镶九九八十一片金瓦组成的莲花瓣,只一眼,外界诸多纷扰便被这影壁阻于门外。
转过影壁,闻水声潺潺,驻足观之,大门内小小一方池子,九块石磨交错安置,间以乱石小山,水流从一石槽中穿孔而下,水声不息,叮咚不止。静立,俗务顿消,凡尘远去,有空山闻清泉、水鸣山更幽之感。
水池上方,有一竹木做成的匾额,上书四个简素汉字“我不二佛”。设计者徐子夫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佛,此佛非他人,自己也。我即是佛,佛即是我,不必去向外界做诸多追求,向内,修行自身,即是向佛。佛心佛性,皆要落于自身。大师的话很有禅意,就如这太和雅居,令人耳目顿清。
在悠悠琴韵中漫步,整个厅堂的布置极有雅趣,一根枯枝、几竿修竹、沾染泥土的陶罐、各种形状的青石……以手为框,无一不可入画,注目观之,处处皆见匠心。
最留白的是那一幅,褐黄的竹片墙上圈出洁白如雪的一大片,如皎皎圆月,只是更大更圆,中间左侧镶一竹节,上挂一杆细枝。这一雪白,又与右侧一黄铜莲花台上一尊玉白观音遥相呼应,极简,极素,也极有韵味。最亲切的当属那条小路,青石磨盘平铺交错向前,以青圆乱石细细嵌在小路之上,仿佛就是外婆门前的蹊径,通向远去的故乡。
去往二楼的楼梯前,有一木制的炒茶工具,似乎从未见过。沿楼梯向上,左侧的墙壁上,各种青色印染花布以手工缝制其间,以花色、形状错落而置,又是另一番风味。转过梯角,二楼迎面一幅书法映入眼帘:未出土先有节,到云霄总虚心。周围以竹装框修饰,自成一体。来到这里,看到的每一处都取法自然之道,毫无违和之感,敬佩之余,不由人不喜爱。
长长的走廊两旁,置有各种静室,或以琴音,或以石趣,或是茶道,或是竹艺,各自命名。第一次来太和堂,琼儿轻挽素手,洗去浮华,为我们一一斟上泛着馨香的红茶。来到这里,心是静的,话是轻的,人是暖的。那一晚,与徐大师交谈,深得教益。很素净的佛家装束,始终带着腼腆又温暖的笑容,明明满腹珠玑,偏偏又谦恭礼士,温雅如玉,这就是大师。
第二次来太和堂,有宁国贾成刚老师来宜讲学。特别喜欢贾老师说的那个词——草鞋皇冠。此名取材于一楼一间雅室,墙壁上手工编织的草鞋镶成一半月形,恰好环绕在太师椅后。大师云,这草鞋,寓意着足下,是对人的尊称。但我更喜欢贾老师的说法,世间总是有一些草根人士,明明很卑微,却总坚持着自己认定的路,这样的人,自带光芒,就如这墙上的草鞋,明明被踩在脚下,却有不一样的坚持与韧劲。
“心随流水远,身与风云闲。”这利用光影投射于墙上的诗句,也是置身太和堂的真切感受。在淙淙水声中,将俗世奔波疲累的身心放松下来,随着这琴、这静、这雅、这趣,邀几知己,茗香品茶,闲看浮云,也不失为一件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