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孤立从悬崖深谷之青色/
寂寞将无限虚空/
我恋着我的青春/
你是这世界你不绝其理/
梦在悬崖上一片苍空/
寂寞之夜已如火焰的繁星/
你是人间的苦人/
其说是落花的清闲....”
这是来自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的一段诗句,这样极具感情色彩的诗歌,让你我如何能想到,是来自一位名为“小冰”的AI诗人自主创作而出的....
AI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对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许多人似乎表现出了两个立场的极端,不是因为科技的发展而极其兴奋就是过分担忧人工智能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影响。我诚然可以理解这两种对立矛盾,我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充满惊喜,又担心它可能给人们的今后带来一些难以言喻的后果。
一方面,技术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显然,机器比人类能更好地完成许多工作,从单一反复的工厂加工,到复杂随机的数据算法,尤其是那些在需要高精度或使用大量数据进行计算的领域。例如,正在开发的医疗机器人(如医疗机械臂等)能够比人类医生更精确地进行外科手术,以及一些使用传感器和摄像头驱动自己的全自动驾驶汽车,精密灵敏的智能感应驾驶技术可以通过减少如酒驾、走神,疲劳等人为失误的可能性来提高安全性。很容易想象,这些曾经难以置信的科技随着时间日益成熟,往后将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人类的我也和其他人一样担心,如果我们不小心走错了一步,或是过度开发这个领域,无限追求其智能性,让人类的日常起居到办公出行都离不开人工智能,那️将未必是一件十全十美的好事... 短期内,我们可能会看到失业率上升这样的可见的弊端,各个行业的工人被靠着程序驱动的机器人取代。例如,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到普及,或将导致卡车司机、出租车司机和公共汽车司机等驾驶岗位的裁员。不久的将来,如果智能技术逐渐把工作从人类身上夺走,我们可能会发现人们在精神上将变得孤立无援,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感。人工智能甚至不必变得像科幻灾难片里那样自主独立,就能够从精神方面摧毁人类的生存价值观……
我们无法否认人工智能的开发给这个世界注入了很多的生命力,它的贡献促进了很多行业的发展乃至繁荣,但我们不应忽视此类技术的潜在风险,我们追求生活因科技而更加美好,但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让生活不因科技而更加糟糕。
我记得,高晓松曾在面对AlphaGo对弈人类50连胜时感慨,“为所有的大国手伤心,路已经走完了。多少代大师上下求索,求道求术,全被破解。未来一个八岁少年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战胜九段,荣誉信仰灰飞烟灭。等有一天,机器做出了所有的音乐与诗歌,我们的路也会走完。”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从冉冉升起到突飞猛进,高晓松口中人类的“穷途末路”正在逐渐变为现实。事实上,早在2016年3月21日,日本的人工智能就已经创作出了四部短篇小说,其中部分小说还通过了日本“星新一文学奖”初审,虽然因为媒体公众争议,文坛写作伦理等诸多问题最终并未获奖。
当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无穷力量时,我们也意识到它是我们异己的产物,我们根本无法扮演上帝的角色完全控制它,人工智能能够成为一种不同往常的“文化”,随着我们这个纪元的人类衍生,但不会共灭。换言之,在我们最深的噩梦中,我们不再是“我”,可能会有不同意见的我,或者不再有我们过去认为的自给自足的“我”,有一个肉体作为保证。这是对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最基本信仰的毁灭性考验,我不知道那一天会不会到来。
(免责声明: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敬请告知并联系作者本人;文章立意与“简书”APP无关,纯属作者立场,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