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读了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对民国文人、大师产生了浓厚情趣,但总因为琐事未能寻根究底,这几天散步时,听了听《民国风云人物》,蔡元培、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在次激起了对那段风云变幻、新旧交替历史中中华民族文人风骨产生了浓厚兴趣。昨天是星期四,图书馆开门,散步后赶紧去收集了几本书,其中一本徐百柯老师的《民国风度》,序言中钱老师对80后清华学子的殷殷期盼,我虽无缘最高学府,但今天能与当年最顶尖的同龄人一起,听到一个长者对我辈之期盼,并产生共鸣,幸运之至。
考上大学之后,确实迷失了,因为应试教育下的我也一样将高考做为了人生目标,而没有匹夫不可夺其的“志”,没有对国家、社会、民族、人民的使命感,没有对学术、对自己的责任感,更没有晚晴、民国学子的“士”的精神,远不能将生命用于学术,视学术为生命。
我觉得我们一代人,并不缺少爱国情结,对仗势欺人的美国,对虎视眈眈的日本,对历史中的民族屈辱,每每义愤填膺。我们缺少的是将爱国情怀化为有益于国家、民族、自己的实际行动,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将多少大好年华浪费,要么无所用心、要么终日抱怨,与晚晴、民国、抗日战争甚至十年动乱下的中国相比,我们有多么好的学习资源,有多么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多么丰富的物质基础。然而,我们很多时候只看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看到中国在前进、成长过程中的错误和一定时期、阶段的不平等,却看不到无数先烈、伟人在寻求真理、实践真理的过程中百死不回。
钱老师呼吁我们要传承学术精神,发扬学术光大,按时间推算,钱老师这节课应该是在2000年左右上的,可见当时的清华教育没有我们想象的差,还有大师,大师的风骨仍在。我们很多时候会被错误的舆论蒙蔽双眼,成为我们保持良好心态的阻碍。如果我们清楚曾经学者面临的生死、生存考验,我们理应知道无论舆论是否正确,我们所面临的问题都远不足道,更成为不了我们抱怨的理由。
如果抱怨之后,能通过改变自身,找到自己与时代、与职业的切合点,那我依然觉得,我们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同时钦佩你勇于改变的勇气。如果自怨而后自弃,甚至将坏情绪,带到工作、带到生活,带给周围的人,那我想对他们或者某个阶段的自己说,你是懦弱的、狭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