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的教子之道
〇两颗西柚___
傅雷,中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与其妻育有傅聪、傅敏二子。夫妇二人在1954-1966年间写于傅聪及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成《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中所收录家信,从傅聪留学波兰到娶妻生子,给予他许许多多的人生建议与孜孜教诲。阅读本书,将会了解到关于钢琴、音乐、生活、爱情、哲学......等方方面面,同时也可以从中窥见历史与时代的大走向以及傅雷复杂而又高明的教子之道。
在教育方面,傅雷有着很多超时代的理念。
以本书开头为例,傅雷在最初的几封家信中费尽了笔墨向儿子忏悔。“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他为何要如此?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了傅雷忏悔的缘由。在傅聪和傅敏年幼时,他对两个孩子的教育极其严格,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随时的暴怒,无尽的体罚,以至于连好友都看不下去。楼适夷先生就在曾为《傅雷家书》作的序中写到:“孩子在父亲的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有的人对幼童的教育,主张任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像傅雷那样的严格施教,我总觉得是有些‘残酷’。”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两个孩子的童年无比悲惨。
无法否认,在这一点上,傅雷是极失败的。一个“中国君子”,也拥有着很多中国式父母的通病。那么《傅雷家书》为何还一直被赞扬?这就要从傅雷处理方式的不同谈起。当他人到中年,回溯过去,意识到自己那样严重的错误后,并未碍于长者的面子或尊严,选择单方面地忘却;而是直面自己的过错,勇敢地在多年之后向孩子忏悔。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面子”即是一生都难以过去的、扎根于心底的一道坎。就是现如今,能够放得下面子,真正心平气和地向晚辈道歉的人,也是十分稀缺的。
现在常常会有已成父母的人在感慨童年时说道,“我们一直在等父母的一句对不起,他们却一直在等待我们的一句谢谢你”。世上最深的误解,便是父母与孩子了吧。傅雷能够说出对不起,这已经是一种莫大的成功了。
同样值得我们肯定的,还有傅雷与长大成人的孩子们的相处方式。正如他自己在信中所说:“我跟你的讨论与争辩,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讨论与争辩,......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傅雷父子的相处,往往是处在一种平等的状态之中。在家信中不难发现,他常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向傅聪征询一些学术上的意见。有时他也与傅聪交流自己的经验与看法。他没有研习过音乐,但这并不妨碍他提出独到的见解。他总说艺术是相通的,时常拿自己的事业——翻译,与儿子的事业——弹钢琴作比较。他读着批评家们对儿子的评价,有时说“他对你批评的很是在理”,有时说“他是真正听得懂你的人”,有时又忿忿不平“批评家可是谁都可以当的,顶级的演奏家却不是!”汪曾祺曾写到“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无疑是一种理想的父子关系的写照,也是傅雷父子所拥有的境界。这关系到的不仅仅是傅雷的教育理念,更是他宏厚的学识和宽广的胸怀。
傅聪的孩子出生后,傅雷并没有停止他的教育之路。他提出的许多建议都值得思考。其中最让我感到“惊艳”的一条就是:“中国社会对女儿有特别的看法,说什么养子防老等等,......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老派人依靠儿女的念头,所以对你的教育也从来没有接触到这个方面。正是相反,我们走的另一极端:只知道抚育儿女、教育儿女,尽量满足儿女的希望是我们的责任和快慰,从来不想要儿女报答。”这段话使我启迪颇深。我确是赞同这番话的,中国人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过分注重结果,反而做不好,得不到好的结果。许多人没有真的想着“养儿防老”,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说着“长大了要赚钱给父母”。是的,适当的教育能让孩子学会感恩,但大多数人却无法把握一个“度”,使脆弱而敏感的幼童自然而然地觉得父母既然如此,那么“任何人对我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从而缺少安全感,冷淡且自卑。这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是有影响的。
……书中诸如此类的许多思想,在今天仍旧值得我们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傅雷的教育理念“照单全收”。就像他在后文中提到的:
“耐得住寂寞是人生的第一大武器,而耐寂寞也是要从小训练的!疼孩子固然要紧,养成纪律同样要紧;几个月大的时候不注意,到两三岁时再收紧,大人小儿都要痛苦的。”
傅雷主张几个月时就不要去管孩子,让他独处,否则便是“宠坏了”。这样的说法未免太过于不负责任。且不论几个月的孩子离开父母一阵子便可能会造成种种身体上的伤害,单说婴孩对于母亲天生的依赖,这种镌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法则来讲,这也是毫无道理的。近代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婴幼儿期是塑造性格的重要时期,当他无法在需要父母时得到正向反馈,便会因此而软弱无能,出现严重的性格缺陷,甚至会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不得不说,童年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都是无比巨大的。
傅雷的教子之道,几十年来被誉为“教育圣经”。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先进的科学思想,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这才是真正延续了傅雷的“教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