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神话中有个美少年叫纳喀索斯(Narkissos),美少年纳喀索斯有一天在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然而却不知那就是他本人,爱慕不己、难以自拔,终于有一天他赴水求欢溺水死亡,死后化为水仙花。(Narcissis,水仙花,自恋者)。
不过这不只是神话,现实中我们每天都在做“水仙花”,都在别人眼中和言语中寻找自己的存在,甚至被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深深地迷恋着,总会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最美好的存在。
案 例
谭女士,职业老师。因为婆婆现在信了一些大家认为不好的教义,谭女士觉得这样会带坏自己的女儿,婆婆还会因为自己不赞成她的想法来指责自己,自己为止感觉很恼火。老公想着在乡下给婆婆重新租个房子,但是谭女士却担心害怕这会让别人说闲话,说儿媳对婆婆怎么怎么不好。谭女士也常和女儿说要包容家人,要爱家人,女儿对要送外婆回乡下的做法不理解,问谭女士为什么大家不爱奶奶,谭女士不知道怎么回答,觉得自己行为和自己对女儿教育是冲突的。谭女士因此感觉到很痛苦,却又没办法解决现在面临的矛盾。
谭女士就是我所说的“水仙花”,她爱着的,在乎的是在别人眼中或者口中的自己,无法看到自己心中想成为的样子。我们经常会说要做自己,要走自己的路,要达到这境界是需要时间和一定经历的。因为从别人眼中到自己心中也是我们成长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分 析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是来自于父母对我们的回应,特别是在三岁之前,妈妈对于孩子的回应是最为重要的。这个时候孩子对他所有情绪、感受、行为、表达的认知,都是基于妈妈对自己的回应。因为妈妈对于小孩子而言,是神或者标准答案一般的存在。如果孩子的一切都得不到妈妈的肯定和合适回应,孩子就会否认自己和无法去认可自己的情绪、行为、感受等等。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妈妈心中的形象是一种扭曲的,或者是一种模糊的存在,孩子不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才能适应妈妈这个大环境才能得以生存,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恐慌。这时候的孩子就会很努力的去寻找自己在妈妈心中的形象,孩子会变很听妈妈的话,会按妈妈说的要求去做。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爸爸在家里又是长期缺位,无法为孩子提供行为处事的学习合适榜样。那孩子受到影响更是很深远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就会转向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找不到自己合适的立场,这给行为处事和人际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
谭女士从小开始就很在意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但由于父母给不到谭女士合适的回应,才使得谭女士开始变得在意身边其他人对自己的肯定看法和评价,甚至是迷恋着在别人眼中的自己,总会希望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最美丽”的存在。她在从事一些自己的能力或者天赋可以得到别人肯定和积极回应的行业——老师时,她能从周围人(学生、学生家长、亲朋好友等等)获得自己从小以来渴望的回应和尊重后,她开始希望用工作中同样方式在生活中得到自己期待的认可。此时的她深陷在对别人眼中的完美自己的迷恋当中,却忘记了自己需要从别人的眼中形象走回到自己的心中模样,自己最终要做到的是知道自己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而不是别人希望自己成为怎么样的人。
破 局
怎么破这个局呢?这是一个成长过程,就像成年后,我们学习另一门外语一样,不要用我们母语的思维方式来学习另一门外语,要多点反思,要多点尝试。
所以一方面,谭女士可以尝试在工作中向优秀的老师学习,不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去工作,而是让自己转向去寻找到自己成为老师的合适意义,和自己期待在职业当中能让自己愉悦的合适成就。一方面在生活中,和女儿一起成长,再次感受一下自己以前在成长过程中期待着怎么样的榜样人物来给自己指导,现在自己对于榜样人物有怎么样更具体的认识,比如榜样人物能有哪些优秀品质,比如自己生活中有谁是符合这样特质,比如榜样人物在遇到类似问题会怎么去解决,以此为自己成长目标来调整自己。一方面在人际关系中,尝试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问题根源,观察和学习别人面对类似问题如何去解决,以此为自己成长提供经验。
结 语
问题是危机也是契机,痛苦也可以是成长蜕变的机遇。在成长后,您会发现自己曾经经历的一切是多么宝贵,自己是多么勇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