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笔者有幸在一套清代《展氏族谱》上,发现了一篇传承二千余年的《家范》,世所罕见,弥足珍贵。家谱乃传家之宝,往往秘而不宣。该《家范》,长期“藏在深闺人未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编撰《家范》一书时,也未及采入该《家范》,以致湮没无闻。
《展氏族谱》《世系》卷,对柳下惠10世孙展瑞,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瑞,字伏图,景慕先烈,介节自持,仰述祖德,垂为家范,与世系自终始焉。其言曰:‘派衍周公,宗鲁道范。夫圣妻贤,邃矣渊源。三黜不去,闺门可质。岑鼎明信,登对岩岩。书以三筴,当途钦仰。受命却师,邻封服言。蔽贤窃位,孔氏所讥。三公不易,孟氏特阐。风师百世,箕裘谁嗣。子子孙孙,宜潜玩焉。’”
展瑞撰著之《家范》,言简意赅,虽然短短80字,却把先祖柳下惠的高风亮节,高度概括,告知后人。
《展氏族谱》始修于柳下惠8世孙展迈。家谱有如此的记载:“迈,字子越,不求利达,锐志潜修,仰溯先德,创修世系,以垂于后。”展迈之孙展瑞在续修家谱时,又撰写了《家范》,使家谱更为完整。既有《世系》,又有《家范》,代代相传,教育后人。
展迈在《家范》中,以“夫圣妻贤”,赞誉先祖,并非虚言,可谓是实至名归。《家范》开首两句:“派衍周公,宗鲁道范”,交代了柳下惠家族的家世与家风。柳氏出于周公之后,尊奉鲁国“道范”。《家范》接着这样记述:“夫圣妻贤,邃矣渊源。三黜不去,闺门可质。岑鼎明信,登对岩岩。书以三筴,当途钦仰。受命却师,邻封服言。”,概述了先祖柳下惠的主要事迹。“蔽贤窃位,孔氏所讥。三公不易,孟氏特阐”,以孔孟的评价,更加说明了柳下惠人格之高尚。最后四句,“风师百世,箕裘谁嗣?子子孙孙,宜潜玩焉。”要求子孙接续祖宗事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家范》涉及的典故不少,如三黜不去、岑鼎明信、受命却师、蔽贤窃位、三公不易等,由于篇幅的原因,在这里就不做更多的说明。
《家范》的发现,对于研究先秦家风、家训以及柳下惠,相信不无裨益,对于《全先秦文》的辑录出版,也是不可或缺的好素材。
笔者在家研究家谱,数百套春秋鲁国大夫、先祖和圣柳下惠后裔的柳氏、展氏家谱,给我们讲述了和圣柳下惠及其家族的辉煌家世与大起大落,也给我们揭开了柳下惠著作失传之谜。笔者不揣浅陋,整理成文,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柳下惠,春秋鲁国之“正人君子”,德隆道尊,万世师表。孔子称贤,孟子尊圣,是我国的“儒学先驱,道德典范”。孟子赞誉他为“圣之和者”、“百世之师”,可谓是千古罕见的古之圣贤。
如此这样一位圣人,今人对于他的了解,却往往只局限于“坐怀不乱”的一个成语,柳下惠成了“坐怀不乱”的代名词。甚至有人怀疑柳下惠是否确有其人,说他是一位传说人物。
柳下惠,一生恪守周礼,坚持修身养性。他突破世俗,体暖寒女;士师任上,执法以平;直道事人,三黜不去;斥祭海鸟,以民为本;反对逾矩,以顺训民;心中有信,一言九鼎;授词却敌,消弭战火;从爱出发,以仁止战;倡办私学,教化子弟;著书立说,影响后世……难道柳下惠一生,道德高尚,立德、立功、立言,唯有立德而名传于后。难道柳下惠一生,述而不作,才疏学浅,无力著书立说?这成了千古之谜,一直也没有人能够回答。
20余年来,作为柳下惠后裔,我走南闯北,寻根问祖,搜集柳氏、展氏家谱百余种,经过一番研究,终于揭开了柳下惠著作失传之谜。正值新春之际,不揣浅陋,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根据《展氏族谱》、《和圣年谱》等记载,柳下惠,54岁,“在鲁教育门人”;64岁,“教育门人,日益众”;90岁,“从游者愈众,担簦负笈而来者,不下百余人”。其教育规模,能达百余人,这在古代教育史上,已是蔚为壮观。该族谱对10世孙展瑞有这样的记载:“展瑞,字伏图,瑞祖景慕先烈,介节自持,仰述祖德,垂为家范,与世系自终始焉。其言曰:‘派衍周公,宗鲁道范,夫圣妻贤,邃矣渊源,三黜不去,闺门可质,岑鼎明信,登对岩岩,书以三筴,当途钦仰,受命却师,邻封服言,蔽贤窃位,孔氏所讥,三公不易,孟氏特阐,风师百世,箕裘惟嗣,子子孙孙,宜潜玩焉。”足见柳下惠曾“书以三筴(同策)”,而“当途钦仰”!
柳下惠享寿百岁,其弟子当为数不少。目前为止,有据可查、有名有姓的柳下惠门人,除了儿子展喜等外,施仲良就是其中的一位。我认为,柳下惠创办私学,在其晚年达到高峰,并影响后世。柳下惠的学术与教育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晚出数百年的孔子孟子,这在孔孟的著述中,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
据《韩非子·显学》记载:“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氏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晋陶潜《集圣贤群辅录》下记载:“八儒:二子没后,散于天下,设于中国 ,成百氏之源…… 漆雕氏传《礼》为道,为恭俭庄敬之儒; 仲梁(良)氏传《乐》为道,以和阴阳,为移风易俗之儒。”
其中提及的“仲良氏之儒”,当是柳下惠门人施仲良为代表所开创的仲良氏之学派,足见柳下惠的道德学术,对于后世的影响之大。
柳下惠在著作传世方面,却没有与老子、孔子、孟子等圣贤一样的幸运,给后人留下一部完整的著作。即使片言只语,也鲜能见到。据《展氏族谱》记载,可知柳下惠生前,并非没有著书立说,而是其大量的著作,却因“遭秦苛政”,而被“追焚一空”,实在令人遗憾!
柳下惠8世孙展迈,始修《展氏族谱》。其中对柳下惠15世孙展孚,有这样的记载:“家藏祖遗简册,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终日号泣”,揭开了柳下惠著作失传的千古之谜的主要原因。作为后人,观览斯谱,仍扼腕叹息,痛惜不已!
孔孟在世时,柳下惠子孙代代相传的柳下惠著作,并未完全遭毁。作为博学多闻的孔孟,自然有登门拜阅或者借读的机会。他们的著书立说,自然深受其影响。
柳下惠著作失传,“遭秦苛政,追焚一空”,这是主要因素、也是致命的因素。柳下惠著作的不被重视,可能与他的曾孙展卓一家的遭遇灭门之灾,也不无关系。该族谱记载:
“始祖和圣,讳获,字季禽,鲁公族上大夫,食邑柳下,谥曰惠。生于故县,长于堰头,葬于故赵村。
二代:喜,鲁公族,上大夫。子一庄叔;晖,子一虞叔。
三代:庄叔,字恪,鲁公族,上大夫,与季文子同朝,季氏专政,不能有为。子二:大闲,被害;卓。虞叔,子二:既辅、明吾。
四代:大闲,被害,无子;卓,字孟立,鲁公族大夫,与公子子仲相交善,遭南剻之叛,平子怒,子仲因误卓与同谋,戮其满门,临难大呼:‘无辜受戮,天其鉴之,凡我族人,倘有漏网,勿仕宦途’。子二:淇、溱;既辅,被害;明吾,被害。
五代:淇,被害。溱,在外戚家,闻凶变,逃于齐,改姓柳。子二:如心、念祖。
六代:如心,归鲁复姓,子一岐;念祖,未归鲁,姓柳。其后有仕于秦者,家于河东者,迁居解县者,散处远乡,不便合谱,故谨记其事,使族辈知柳展一本,同体之由也。”
根据以上内容记载,可知柳下惠曾孙展卓,因为与公子子仲相交善,而后蒙冤罹难,遭遇灭门之祸。根据族谱所载,被杀的就有5人,唯一一个漏网躲过杀身之祸的是柳下惠5世孙展溱,由于当时他在外戚家,听到凶变后,逃避到齐国,改姓柳,生了两个儿子。后时局缓和后,长子柳如心,回到了鲁国,恢复展姓,成为现在展姓的祖先,另外一个儿子柳念祖(据传是展雄,即柳下跖,存此一说),仍姓柳,应该是现在柳姓的祖先。
家族遭遇变故,全家蒙冤罹难。偶有逃亡在外者,也是流离失所,柳下惠的著作,其命运可想而知。经过这次变故,柳下惠的著作,幸存于世,能够传至15世孙展孚手上,可谓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但最后,仍没有逃过暴秦的“焚书坑儒”,柳下惠及其家族,仍遭受厄运,在劫难逃,实在令人痛心万分!
我有时也在想,随着考古事业的兴起,柳下惠的著作与思想,他的片言只语,留存于世的可能性,也还是有的。这次“清华简”的发现,以及各种古老家谱从“秘而不传”,到“对外开放”,相信对于周公、鲁公的文化传人柳下惠的研究,一定有所助益,以告慰先祖柳下惠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