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采撷你的花蕾
旧时光一去不回
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
明日便在风中枯萎 ”
——《致少女珍惜时光》罗伯特·赫里克
《我不会再次年轻》整本小说的核心内容概括成一句话便是少年自杀未遂,离家出走,后迷途知返,回归生活。
读着这本小说,我不由得感叹杜穆里埃不愧是悬念浪漫主义女作家,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在渲染神秘气氛的同时,夹杂着宿命论色彩。
回想起在不同时代的同为英国女作家的蕾秋·乔伊斯,她在2012年首次出版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朝圣》。这两本小说在内容上都描绘了在路上的故事,拥有相似的描写手法且结局都让人惊讶,在形式上都为读者绘制了直观的地图,只是《我不会再次年轻》不是一个人的旅行。
大量的对话与景致描写相互交错,情节叙述的呈现方式较为碎片化,由此使得叙述充满张力,整部小说的阅读体验出现了几何增长而非简单叠加的艺术效果,给我巨大的想象空间。
西利斯·米勒认为,“叙述”这一概念暗含判断、阐释、复杂的时间性和重复等因素。在小说中,这些碎片化的情节不是无序的、漫无目的地出现,而是在描写查理德的旅途主线其间,插入了他与父亲以及他的朋友以前经历的事情。这些事情甚至反复在旅途主线上不同阶段出现,比如查理德把诗稿砸在父亲桌子上这个情景,有点像我们大脑自己的回忆。一段印象深刻的记忆是会不断出现在脑海中的,所以这些碎片化的记忆会在主线情节上反复出现,作者在写作中融入了一定的意识流技巧。
每一个碎片都是独立的,有些甚至是含混的,作者用一种微妙的内在联系把它们缀在一起。当然,拼图中最关键的那一两片被作者以貌似漫不经心,实则煞费苦心的安排,反复强调。
当我们亲手完成了这些拼图,了解的事实的来龙去脉与碎片化的情节安排,我们会讶异于作者在平淡无奇的日常叙事中对于生活的主观思考、对于谋篇布局的步步为营。
看似支离破碎,实则细水长流。每个碎片式的空间都是主人公追忆和眷恋的镜像。
小说一开场就为我呈现出一幕浓浓的哥特风场景。查理德企图跳河自杀,被路过的杰克救起。查理德悲观失望,想着“事情仍会进行下去,不会因为少了谁而暂停,谁都没有那么重要,不久以后也会被遗忘,不愿提起,这才是事情的荒谬之处”。短短几句话勾勒出查理德内心的绝望。
作者对父亲的描写,无不透露着诗人父亲的高压思想控制,“把他的思想抛洒给民众”,民众“如获至宝般地紧紧抓住”,“我必须像个卑微的影子一样温顺地追寻父亲的脚步”。父亲的话——“他永远成不了任何事情”反复出现,困扰着查理德。父母亲要求他做什么,他就必须做什么,年轻对于查理德来说意味着束缚,没有一个正常男孩该有的生活。父亲沉闷个性压迫着查理德的精神,而母亲是父亲的奴隶。查理德甚至写不合时宜的诗挑战父亲的权威,但也无济于事。这便是导致他自杀的原因。
其实,文学作品中对于伦理中的父权的探讨并不独特。西方的希腊神话和史诗中,很多是关于孩子背叛父亲、叛逆父权的。在中国的故事中,《封神榜》中的哪吒背叛了父亲,最后他割骨还父,割肉还母。他跟父权、母权断裂,变成了一个现代意识里很重要的神:他不再是从父母身上而来的骨肉,而是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对照上文有助于理解作者对父权社会振聋发聩的挑战。
英国对于自杀的规定很奇怪,像中国会不提倡自杀,英国却是提倡在家里自杀,不给别人带来麻烦……主人公查理德的自杀让我想到了电影《死亡诗社》中主人公因为父亲的强迫与控制而自杀的场景,它们有着相似的情节。
杰克开导安慰查理德,“我们会一起前行的”,他们成了好朋友。
“尽管如此,在你我身上都有某种东西不容欺骗,就像一束不由我们的意志决定而燃烧的光亮,我们不能抛弃它,我们不能毁掉我们所拥有的唯一一个为我们自己而活的机会。否则我们就不会诞生到这个世界上来。
生命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抱怨。生命中包含某种宏大的东西。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诸多机会搞砸。很多东西都需要了解,很多事要做。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屈服。”
杰克的话语让我想起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一度支撑着小福子忍辱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死是最简单容易的事,活着已经是在地狱里。——她不怕死,可也不想死,因为她要做些比死更勇敢更伟大的事。”加缪说过:
“除了没用的肉体自杀和精神逃避,第三种自杀的态度是坚持奋斗,对抗人生的荒谬。”
杰克杀了一个人坐了七年大牢,“我想伤害别人,可最后伤害的却只是我自己”。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会犯一种错误,对事物追究过深。不管怎么说,我就是这样。我大概以为自己有能力用自己设定的一套标准去判断他人。我痛恨幻想破碎一地的样子。”
出于正义而报复的杰克让我想到了《消失的十三级台阶》中主人公纯一也有着相似的经历。
“人在正义的名义下审判另一个人的时候,所谓的正义并不存在普遍的标准。”
查理德果然是想死的人,连一个杀人犯都不害怕,甚至还和他做朋友。坐牢并不是全是坏处,监狱让杰克看事情更加透彻。查理德和杰克坐船远航,放肆玩耍,像男人一样,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这山对我来说太大了。”“你不是一个人。”“一部分的我想要做这件事,胜过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但另一部分却想逃跑,想躲在某条交通繁忙的街上,疲惫不堪地走在滚烫的人行道上,在汗流浃背的人群中间排队等待公交车。”他们相互陪伴,相互救赎。
查理德在旅途中希望像父亲一样写作,写自己的书,但是又察觉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
这其中的悲哀,张爱玲的《天才梦》中也有写道: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他们骑马进山,杰克鼓励查理德放弃软弱,做一切想做的事情,是年轻所以软弱吗?他们再一次坐船,查理德遇到了卡里,然后又快速忘记了她。查理德和杰克再次结伴上路。杰克一直以长者的姿态指引查理德,希望他永远不要长大:
“当你活得太过用力,生活就会离你而去,你会发现你已经错过了它的全部。尽量保持冷静,不要随风到处飘荡。”
虽然有自己的内心世界足够让自己丰盈,但是人是不可能拉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表面的。虽然不在意他人看法活得很潇洒,但是杰克告诉查理德,“你属于这个见鬼的世界,你必须在乎”。可以不结婚、不生孩子,可你必须得承受他人异样的眼光,也不见得特立独行的人活得比随波逐流的人更好。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可这两条路没见的某一条路比另一条更轻松。
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结尾查理德和杰克失散了。
第二部分的开头是查理德成为了海难的唯一幸存者。真是讽刺,第一部分的开头是自杀,第二部分的起始成了幸存。
迪克在巴黎的日子试图逃脱杰克已死的记忆,并意识到写作才是他的立身之本,他跨出了很大一步,就是给父亲写信。 在冬日将尽时,迪克认识了赫斯塔。
他们每天五点钟的约会变成了一种习惯。每当快四点钟的时候,查理德都会感到愉快,心想只剩下一个多小时了。要是没有这五点钟的见面,查理德甚至不知道该如何生活。这成为了查理德每天的目标,当他看到赫斯塔,身体里就有什么东西狂跳不止。就像《小王子》里狐狸说的话那样,
“如果你说你在下午四点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感到快乐。 到了四点钟的时候, 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发现了幸福的价值。”
人们总是喜欢得寸进尺,这实在是种罪过。查理德一边写作,一边和赫斯塔在一起。他们彼此喜欢,但是谈到结婚就开始逃避。“我们只要愿意,谁都可以走。”年少时,我们都会把喜欢和爱看得过于重要了,而忽略了背后的人性,以为喜欢最大,把一切想得过于简单了。让我想到无政府主义下没有婚姻制度,在一起只是因为喜欢,没有什么责任与义务,可这不过就是年轻时候天真的幻想罢了。无政府主义从来没有成功过。
他们从夏日的热恋随着天气的转凉而渐渐归于平淡。秋去冬来,赫斯塔交上了新朋友,迷上了派对。查理德从巴黎赶往伦敦,他的书稿还是失败了。在伦敦,查理德意识到自己想和赫斯塔结婚了。男孩子大抵都这样子,年轻时渴望妻妾成群,长大后不过就是希望拥有一个家。可是等到查理德回到巴黎,赫斯塔已经和其他人在一起了。想起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一句话,“小时候,谁都觉得自己的未来闪闪发光,不是吗?但是一旦长大,没有一件事会遂自己心愿”。
故事的结尾,查理德的父亲去世了,他成为了一个普通职员。
“不再渴望说走就走的旅行,我想要的生活就在此时此地! ”
“年轻是某种你无法理解的东西,直到它从你身上消失你才有所领悟。”一路走来,查理德经历了很多事情,到最后还是选择了平凡的生活。年轻时,我们渴望精彩的生活。后来才发现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幸福。很多普通人拼尽全力换来的不过就是平凡的生活罢了。
“我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穆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