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的人生比起他的前辈后辈都黯淡多了,和他的父亲查理大帝、祖父丕平,还有后来签了三分天下的出息儿子们相比,这个人甚至连出镜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大部分史册都把这人一笔带过,或者压根提都不提,但是路易其实更多的是被父辈光芒所掩盖,由于偏见而背负了过多的负面评价。抛开其它单看路易这个人,他也曾经想尽一切办法维护这个走向分裂的大帝国,可是分裂大势所趋,他个人能力有限,无法力挽狂澜。 他更应该被称为一个失败者,一个想成为英雄而不得的悲剧的君主。
路易是查理曼的三子,出生后刚刚三岁就被父亲立为阿基坦的国王。之后,因为查理曼希望儿子可以适应他们未来统治的国家地区,便将年幼的皇子分别送到了各自的领地上。路易早早就离开了查理大帝。后来在路易长大以后,查理很看重这个儿子,多次带着他出兵征战,路易也取得了不小的战绩,只不过和查理当年的辉煌相比不值得一提,所以就很少有人注意到路易的战绩。路易和查理曼的关系也一直比较融洽,在查理曼的影响下,路易笃信基督教,在他统治阿基坦的日子里,他对教会十分忠诚,他修葺、重建及新建了许多修道院,因为他对于宗教的虔诚,得了一个绰号叫做 “虔诚者路易” 。
查理曼年纪越来越大,根据法兰克的传统,国家要分成几个部分由他的儿子分别继承,然而因为查理曼实在太长寿,前两个儿子查理(对,还叫查理)和丕平(对,也叫丕平)被他熬死了,硕果仅存的就是路易,年老体衰的查理知道自己命已须臾,便叫人迅速到阿基坦急召路易到身边,然后教他各种道理,小到生活、大到治国理政,让他虔诚地敬仰并且同时把军队的将领、修道院的主教以及公爵贵族都召集起来,问他们是否愿意将皇帝的头衔授予路易,是否会愿意效忠路易。在场的人都表示,坚决拥护路易国王的领导(……)这是上帝的意愿。
814年,查理大帝病逝,虔诚者路易根据遗嘱继承皇位,他很快稳定了帝国的局势,将查理的财产做了合理分配,与帝国境内各地的使者见面,友善交谈,为了让这个大帝国存在下去尽了最大努力。
很显然,路易是清醒的,他明白查理曼交给他的国家是怎样危机四伏,腐败丛生,外部维京人和穆斯林都虎视眈眈,要想让这个烂摊子有长足的生命力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在位期间对教俗关系进行了大的调整和平衡,但是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在后来的800年里,教俗之争就没有断过。他还企图对政治和军事进行改革,比如终结查理曼所热衷无比的对外扩张,改革来自古老的法兰克部族而当时已经是隐患重重的皇位继承制度,结果却引发了儿子日耳曼路易的叛乱,尽管后来以慈悲为怀的虔诚者路易原谅了这个和他同名的儿子,但却使得这个帝国大厦更加风雨飘摇。
查理帝国从建立到夭折还不到一个世纪,而查理大帝的儿子虔诚者路易却是这其中的过渡人,无论是对于法兰克还是对于整个历史来说他都是个注定难以起眼的角色,他的这个绰号“虔诚者”,有点类似我们古代皇帝的谥号“哀”,挺悲剧的一个人,他努力了半天最后还是没能挽救查理大帝的遗产。而他的儿子也因为继承的问题打得不可开交。
早在817年,路易就将帝国分而治之,长子洛泰尔为意大利国王兼法兰克共同皇帝, 次子丕平为阿基坦(法国南部)国王,三子日耳曼人路易(路易二世)为巴伐利亚国王,这就是著名的“路易分土”。
823年,路易与他的第二任妻子尤迪丝生下幼子“秃头”查理,路易想再给查理也分一块土地,开始是阿勒曼尼亚,后来是比利牛斯山和默兹之间的地区,但这损害了查理两位异母兄弟洛泰尔和日耳曼人路易的利益。洛泰尔和路易联合起来反抗他们的父亲,引发了一场最终使法兰克帝国分裂的内战。833年路易的三个儿子在教皇格里高利四世的支持下,囚禁了路易和秃头查理。直至835年,路易才得以复位。
838年阿基坦的丕平去世,两个年长的儿子同意秃头查理继承阿基坦王位。但阿基坦贵族却选择了丕平的儿子丕平二世,于是内战再次爆发。
840年路易去世。
843年,内战各方签订了对于欧洲版图具有决定意义的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东法兰克王国成了德国,西法兰克王国成了法国,东、西部之间的地区则成了意大利。法兰克人的语言也出现明显的分化,形成了法语、德语和其他西欧国家的民族语言。
秃头查理获得了西法兰克王国,但他并非是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西法兰克的大封建领主完全不听国王号令。更大的危险来自北欧的诺曼人,他们对法国沿岸地区造成了持久的威胁。诺曼人没遇到什么抵抗便洗劫了法国的一些地方,秃头查理向诺曼人交付赎金以使其停止海盗行为的方法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的贪婪。西法兰克王国风雨飘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