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10年的夏天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大鼎,放进太庙。
此事,极度不符合礼法。
(编者注:科普时间:前710年的春天,宋国太宰华父督杀死司马孔父嘉,并占有了孔父嘉“美而艳”的妻子。宋殇公为此很生气,华父督害怕,就干脆把殇公也杀了,另立宋庄公。
华父督害怕各诸侯国会因此群起而攻之,于是先后对齐、陈、郑、鲁等国进行贿赂。贿赂鲁国的,就是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
一国之君受贿也就罢了,行贿者的事迹本来就不堪,还放在太庙,昭告天下,生怕别人不知道吗……)
于是,臧哀伯上线~
(编者注:臧哀伯,鲁国大夫,就是“臧僖伯谏观鱼”里臧僖伯的儿子。)
臧哀伯规劝桓公说:
“为君者,应昭德塞违,即发扬德行,阻塞邪恶,以便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后代子孙。
(编者注:敲黑板,划重点:“昭德塞违”,文章主旨。“昭德”即“塞违”,所以接下来,臧哀伯将细细论述何为“昭德”。)
①太庙用茅草盖顶,大车上用蒲席做垫子,肉汁不加调料,饼食不用精粮,昭其俭也;
②从祭祀用的礼服到各式各样的带子和饰物,昭其度也;
③玉器垫儿、刀剑套、佩刀刀鞘上的饰物、束衣革带、飘带、旌旗饰品、马鞅,昭其数也。
④礼服上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昭其文也;
⑤在车服和其他有关器物上用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天地万物的形貌绘出各种不同的形象,昭其物也;
⑥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各种铃铛,钖、鸾、和、铃,昭其声也;
⑦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昭其明也。
所谓德行,就是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此来监察百官,百官这才警戒畏惧,进而不敢违反法度。
现在您灭德立违,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堂而皇之安放在太庙里,来昭示百官。百官都有样学样,您还怎么惩罚他们?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郜国的大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还有比这更公开的贿赂吗?
武王打败殷商,将九鼎搬到王城,还有义士批评他的。您把受贿来的郜鼎放在鲁国太庙的做法,大家会怎么说?”
桓公:不听。
周朝的内史听到这件事,说:“臧哀伯的后代大概会在鲁国世代享受爵禄吧!国君违礼,他都不忘用德行加以规劝。”
(编者注:臧僖伯谏观鱼,臧哀伯谏纳郜鼎。积善之家,必有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