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开《美的历程》这本书时,我并没有从头看起,而是首先看了唐朝与明清这两个部分。我关注唐朝,是因为我此前就被唐王朝包容融合、积极开放、恢弘万千的大国气象所震撼;关注明清,则是因为《红楼梦》。
在这里我想谈谈看完这本书后对《红楼梦》部分的感受。“无论是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上述具有深刻时代社会根基的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里的升华。”的确,现代对红楼梦的普遍解读似乎都没有挖掘出这本书的精神内核究竟暗藏着什么。我小学时期便接触了《红楼梦》,此后也看过了诸多“红学”解读。这些解读都是将红楼故事看做曹家事的影射,一些“红学家”热衷于窥探那个时期曹家与皇家的秘辛,解读起来头头是道。但我有一事始终不明白:如果它仅仅是讲曹家兴衰,讲宝黛爱情,讲命运无常,仅凭落魄公子的往事回忆,为什么被誉为四大名著之首呢?况且如果按考证来说,曹雪芹出身于雍正二年,雍正六年曹家就被抄家罹祸,那时他仅四五岁,曹雪芹并没有经过曹家的全盛时期,如何写出如此一部宏大富丽的巨制文字?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十几年。直到去年我第一次接触到“索隐派”,方如醍醐灌顶,大梦初醒。
李泽厚先生提到的感伤主义思潮很值得深思。史料中记载,所谓作者曹雪芹的出身,江宁织造曹家,是从清朝开国之初就一直追随清朝政权,其辉煌时期是在康熙时期。即使是在曹家破灭之后,那也是雍正、乾隆在位时的盛世。既然如此,蒸蒸日上、正逢明君的封建王朝?何来“具有深刻时代社会根基的感伤主义思潮”?因为这股思潮所感伤的,是明王朝。
索隐派有一种观点认为,《红楼梦》实际上是反清悼明之作。“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反清悼明”说法主要是映射了清朝入关,明朝覆灭之事。林黛玉指代崇祯皇帝,薛宝钗指代皇太极,贾宝玉便是指传国玉玺(即皇权),结局是“薛宝钗”胜利得到“贾宝玉”,“林黛玉”失败,最终“玉带林中挂”,吊死于煤山。
(各位先别急着反驳我,这设定看似荒谬,可是屈原不就是“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吗?索隐派红学的研究者,以严谨治学态度,解密的姿态,苦心搜集文献史料,有翔实考证成果支撑,并不是一派胡言。此观点的论据过于繁多,我就不一一展开了。若有人实在好奇,可以去自行了解。)
如果此书所讲当真是大明王朝轰然倒塌的血泪史,那么作者所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白骨如山忘姓氏”等,似乎也没有那么突兀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末代君王崇祯尽管兢兢业业、夙兴夜寐,终究是无力回天,没能挽救明朝命运,最终选择与明王朝共赴黄泉。从此,曾盛极一时的大明王朝就此落幕,中华儿女再次被异族统治(不要跟我讲民族大团结,那个年代的人哪知道几百年后都是一家)。试想,崇祯皇帝临死前,一定会想为何就走到如今一败涂地的局面,而明遗民也会恨王室为何一步步害的山河断送,国人被屠。若是在《红楼梦》里,我们随着末代皇帝的视角,穿越到明朝兴盛的时代,重新见证一个王朝的覆灭,此情此景,震撼,悲凉,无奈,唏嘘。探春曾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明朝的覆灭不正是如此吗?明朝后期,朝廷党派林立,官员以自身利益为先,互相攻讦。各党派自说自话,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丝毫不顾国家大局。以至于边境战乱不断时,竟无人能堪大任;国库空虚、全国灾荒时,腰缠万贯的大臣们也不愿出一丝一毫。直到李自成攻破京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不都是自家人打自家人吗?思及此,真真是让人捶胸顿足,唏嘘不已。
《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正面是美人,反面是骷髅,想必也是说明线写爱情,暗线写血泪吧。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红楼一梦才真真是波澜壮阔、撼动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