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都有风味小吃——烧麦,形状也各有差异,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师傅,做出来的烧麦也存在着工艺和口味的差异,比如烧麦有筛面、和面、烫面、擀面、挖皮、砸边、包馅等多种工序,甚至同一个师傅做出来的,因不同的火候、不同的蒸制时间,也会有些微的差别。
糯米烧麦,江浙一带常见
烧麦是传统小吃,几乎南北都有,形状也各有千秋。比如一般的北方烧麦,蒸熟之后模样实在俊俏,个个坐而不软,馅子肥而不腻,味道鲜美,外形美观,形如朵朵含苞待放的石榴花。
南北烧麦,口味、作法不同,风味也各有千秋。南方烧麦,馅多加糯米,有甜口、咸口两种,武汉的糯米猪肉烧麦和广州的雀肉烧麦最有名。北方烧麦以北京和天津特色为主,以色香味闻名,如都一处烧麦和津门烧麦。
这种烧麦属于晶莹剔透型的
这种烧麦就像一朵朵花朵
有模有样的烧麦
河南大地的烧麦是这样吃的,就像小笼包子
面皮烧麦就像蒸饺一样蒸出来的
比蒸饺大一点的烧麦
北京老字号“都一处”的烧麦,因乾隆皇帝品尝过而赫赫有名,有人就认为烧麦始于清代。其实,早在元代便已有之。14世纪中叶,高丽(今朝鲜)李氏王朝出版过一本汉文书《扑事通》,书中记载了元代国都—— 大都(今北京)—— 的社会生活、饮食情况。如卷下记述了“午门外”的“饭店”有“羊肉焰馒头、素酸馅稍麦……”。文中并注曰:“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当顶撮细似线稍系,故曰稍麦。又云: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作为花蕊……”。这清楚地说明了元时“稍麦”即今之烧麦(或“烧卖”)。
烧麦面皮
烧麦成品
而北京之外的天津卫,烧麦也有两种。一是蛋、肉、虾、海参的三鲜馅烧麦;一是韭菜(或白菜)和肉的常行馅烧麦。都采用小笼蒸、原笼上桌的传统方法。揭开笼盖,但见个个烧麦圆溜细嫩,隐约露出金黄色肉馅,顶端披淡霜,花蕊透金黄。吃上几个,只觉浓香满口,余味无穷,人称津门烧麦香。
糯米烧麦
糯米烧麦是南方常见到的
三鲜烧麦
江南的扬州有名的是翡翠烧麦,师傅制作时取精面粉,放案板上,用沸水烫成雪花形状,然后加入冷水揉匀,直至表面光滑,搓成长条,摘成相等的面坯。用干面粉少许撒在面坯上,用手掌根压扁,再撒一层干面粉,用橄榄形的小面杖,横压在面坯的边缘上,右手揿擀面杖向前滚,左手向后牵带,将小面团(靠干面粉滑润)牵动旋转,迅速擀成中央稍厚,边缘较薄并有波浪形的花纹的荷叶形皮子。新鲜青菜去根和叶柄,只要绿叶,放开水锅中焯一下,加碱少许(以保持菜的青绿),出锅后用冷水冲凉,然后挤去水份,用刀剁碎如泥。装入皮袋,拧干水份,倒入钵内,加精盐、白糖、猪油调和,即成翡翠馅。左手托面皮,右手包入馅心,随即左手轻轻托起五指捏拢,捏合烧麦皮口,形如大蒜头,中间腰细,口开露出馅心,面皮绉折交错,上笼用旺火蒸约五分钟即可,最后在烧麦口上撒上少许火腿末。 “翡翠烧麦”皮薄如纸,蒸熟后绿色的馅心隐现出来,油光可鉴,故被称为“翡翠烧麦”。
民以食为天,吃穿用,吃是第一位的,是天大之事。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丰衣足食基本不成问题了,但是,人们开始喜欢吃特色风味小吃,比如在南方想吃到北方的烧麦,在北方想吃到南方的烧麦,如今都能做到了。
北方烧麦,原本叫“稍麦兜子”,因其形似兜子。山东名士蒲松龄著《日用俗字·饮食章》记下当时许多山东食品,有“稍麦兜子真可口,馍头漂白又松砀。”乾隆时杨米人《都门竹枝词》有“稍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团”之句,可见它已经成为盛行在京都、山东等地的北方名小吃。
蟹黄烧麦
在南方,烧麦起步晚一些,比如乾隆时钱塘文士袁枚,素以研究饮食著名,但《随园食单》中却无“稍麦”之名。至道光年间,在《桐桥倚棹录》中才在苏州点心之列记有“烧麦”。而那时京都的《都门杂咏》中却已载有在字号为“小有余芳”的烧麦馆里出售的著名品种“蟹肉烧麦”。诗句曰:“小有余芳七月中,新添佳味趁秋风。玉盘擎出堆如雪,皮薄还应蟹透红。”蟹黄馅烧麦之精美,渗透字里行间,读之令人垂涎。今日各地烧麦,大同小异,已成定制,蟹黄烧麦则在江浙一带比较常见,因为江浙一带一到秋季蟹黄上市,蟹黄烧麦风味独特,往往供不应求。
三明治、汉堡等方便食品可能就是外国的洋烧麦,我们品尝了传统烧麦,不妨也去常常洋烧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