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到家,诺诺站在沙发上,面对着我,张开手,对我说:妈妈,你站过来。然后,她一跳,我手上一沉,温香软玉抱了个满怀。
7岁半的孩子,我这样抱在手上,一点也不吃力。
是的,我家里有两个瘦宝宝,7岁半41斤,4岁3个月29斤,连着衣服鞋子。诺诺唯一一次“胖过”是在六个月岁左右,而言言从未“胖过”。
诺诺在六个月时体重身高比达到峰值,在8个月开爬后迅速抽条,到独立行走时,已经变成了瘦美人,从此一直保持并发扬光大,外露的胳膊腿横向生长似乎被暂时遗忘了,纵向生长却始终不甘落后。
因此,从诺诺8个月开始,我就感受到,“瘦”成了母乳喂养的一大宗罪。而且,这几乎成了所有母乳喂养到孩子一岁后的妈妈们都会遇到的责问。
1.
从妈妈内心来说,这个责问指向两方面:
一方面,虽然对孩子妈和准孩子妈的审美在漫长的中华历史中主基调都是“瘦”,对孩子的评判却恰好相反,胖乎乎、圆嘟嘟、藕节似的手臂——几乎就是孩子养得好的标配,代表了健康、有福气。被质疑的母乳妈妈,孩子一般都长得偏瘦。当七大姑八大妈一而再再而三来围观并且质疑孩子生长状况是否“达标”,是否因为母乳喂养“营养不良”时,极少有妈妈尤其是新手妈妈能淡然处之。所谓“众口铄金”,新手妈妈本就唯恐自己第一次做妈妈对孩子照顾不够好,现在又被一再质疑,内心会升起浓浓的自责和内疚感。
另一方面,母乳喂养目前最大的困境之一,就是妈妈们信心不足。十个妈妈里,至少有7个会怀疑或者认为自己母乳不够,还有2个会认为自己如果吃得稍微不好、汤水不够、月子没坐好,奶量或者奶质就肯定不达标了,剩下的一个,也并不一定是坚信自己能够给孩子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母乳,也许可能是根本不懂,傻呵呵喂着呢。在这种情况下,把影响孩子体重的唯一原因归结为母乳,而且完全不考虑遗传和个体差异,把所有孩子用统一标准来衡量,还追求“胖”,就等于把妈妈们本就没有多少对自己母乳的信心直接给清除了。
2.
从母乳本身来说,关于孩子体重的责问也指向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母乳的量。在中国,“奶够不够”几乎是比“有对象了吗”更为广泛普及的问题。只要有了娃做了妈,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哪怕第一次见面,也都可以问上一问,而且下次见面还可以继续问,见几次就可以问几次。而且,不管是回答“够”还是“不够”,这个问题都可以牵扯出无数个“奶不够”或者“没奶”的活生生的例子。似乎中国的妈妈们都集体“缺奶”,奶量不够才是正常不过的妈妈,如果谁奶量很够,那简直就是奇葩。由此可以得见,我们对自己的后代评价是如此的低如此的没有信心。人类作为最高级的哺乳动物,孩子都是自带粮仓出生,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规律,没带够食物者是会被淘汰的。而且,在奶粉出现之前,中国的妈妈们也都是可以喂养自己孩子长大的。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好多“奶够不够”关注者却坚定地选择性遗忘。
另一方面,是母乳的营养。大多数人会认为刚出生时母乳还是有营养的,但是“六个月后”母乳就变得没有营养了(为什么是六个月,我至今没弄明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初乳是有毒的,不能给孩子喝(不明白怎么得出来的,有一种说法是孩子出生后要排胎毒,妈妈也要排,就是通过初乳把怀孕期间积累的毒素排出来);认为牛奶比母乳更有营养的就比比皆是,而且“证据确凿”:吃奶粉的孩子一般胃口比较大,长得比较胖。
虽然经历过7年的母乳喂养之后,再来看上述言论会觉得啼笑皆非,毕竟,许多都是稍微动脑筋就可以反驳的。
比如,初乳不仅含有孩子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更含有非常多的活性免疫物质,帮助孩子在最初建立自己的抵抗力,每一滴都珍贵无比。六个月以后,母乳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一样很全面,只是人类的孩子长到六个月大需要逐渐添加辅食了,这是孩子身体成长的需要,也是孩子走向独立的需要。但是,任何时候的母乳都比牛奶更加有营养,更加适合人类的孩子。毕竟,人类辛苦爬上食物链的顶端,不仅仅要长身体,也要发育大脑,牛的大脑又如何与人比呢?
可当时,新手妈妈的我,也曾把初乳倒掉过,也曾暗暗为诺诺的体重烦恼过。
3.
印象最深的有两次。
有一次带着11个月多的诺诺在小区里学走路,邻居阿姨走上来聊天,说她的外甥养得多好,和诺诺相差两天,但是比诺诺大个很多(诺诺大概18斤差一点,她外甥有26斤)。周末的上午,正是小区里老人孩子出来散步玩耍的时候。很快一帮阿姨就围上来,纷纷给我出谋划策,如何把孩子养得“更好一点”(指标就是胖一点)。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还是奶粉更给力!于是又进入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哪个牌子的奶粉更好?我虽然表面不为所动,内心却已经开始瓦解,觉得也许应该给孩子试试奶粉,至少不会因为妈妈而失去一次长胖的机会。
周末结束,我把这个事讲给办公室的同事听,顺便求教“育儿秘方”,大家纷纷贡献经验。一位领导告诉我,他的孩子以前也很瘦,后来吃了一种牛初乳,蹭蹭蹭就长胖了,现在正在为如何减肥发愁。我一边不厚道地笑了,一边却在下班后到母婴商场寻找牛初乳。可是一看成分表上位于第二位的赫然是“白砂糖”,营养价值表上“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远远高于普通奶粉,心里又惴惴不安,最终还是把钱包收了回来。
回家的路上,我脑海里突然出现该领导比竹竿还瘦的身材,电光火石间灵光一闪,突然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另一件事发生在诺诺快三岁时,那时言言已经在我肚子里。孕妈妈辛苦又劳累,也更容易为小事焦虑难过。
傍晚时分,清风中吹来芒果香甜的气息。我和爸爸带着诺诺准备去附近的公园溜一圈。
从电梯里冲出来,诺诺就扑向小区花坛的一丛灌木,刚好与另一个从小区外回来的孩子差点撞上。
三岁前的诺诺,自我的特质还没有明显显露,完全不像现在这样处处彰显一个视觉型孩子的高冷,见人就笑出小酒窝,大声打招呼,会和小区里见到的保安、清洁工、园林工人热情地聊天,主动去了解车子如何进小区如何出小区、收集的纸皮用来干什么以及哪种植物什么时候开花。
所以,即使吓了一大跳,又大大地趔趄了一下,诺诺抬起头还是冲着对方的奶奶露出了小酒窝。对方的奶奶有点出乎意料(这孩子竟然没哭!),然后很真诚地与跟在诺诺后面的我爸爸说:“这孩子养得真好,看这笑容!”
我心里的自豪感还没来得及从肚脐眼升腾起来,就听见我爸爸说:“哪里哪里,你家的才养得好,我家的还没有你家宝宝一边大呢!”
当时的感受真的是言语无法表达呀,辛苦大家自行想象一下吧。
当时我已经是非常坚定地母乳喂养者,并且已经很久不再为孩子的体重焦虑了,但是爸爸的这句话也让我犹如被淋了一盆冷水。
4.
在诺诺一岁左右,我看到一句话,“最好的喂养莫过于养个健康的瘦宝宝!”每当我因为孩子的“身材”被质疑时,每当我为了孩子的体重焦虑时,我就默念这句话来安慰自己。
同时,我也遇到很多的母乳妈妈因为孩子在儿保时“不达标”、“偏瘦”而被儿保医生、家人要求断奶改配方奶喂养,也遇到很多妈妈因为孩子长得苗条怀疑自己母乳量不够、质不好,最终,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妈妈(有些甚至孩子还很小月龄)就被迫添加配方奶或者断奶。做出和执行这个决定者最终是妈妈,但我们却无法去责怪妈妈的选择。我深深地理解,当一个想要把自己最好的都给孩子、唯恐自己的无知误了孩子的新手妈妈,被权威的或者亲近的人一再质疑、一再施压时,内心所承受的各种情绪之重,不亲身经历无法感同身受。
被问得多了,我逐渐总结出为母乳“甩掉‘体重不达标’这口锅”的三个论据。
首先,母乳喂养的孩子确实很多都相比配方奶喂养的孩子较瘦,但这并非坏事,相反,这正是母乳相比配方奶的一大优势。许多研究表明,个体早期的营养状况和代谢模式与日后的肥胖是有一定关联的,一方面母乳中的特殊成分如瘦素、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婴儿体内的胰岛素对婴儿的营养代谢起"营养程序化"和"代谢印记"作用;另一方面母乳喂养行为使所涉及的乳母和婴儿双方共同建立起良好的能量摄入调节机制,对婴儿今后能量摄入起调控作用(母乳喂养时,前三分之二的吮吸时间为婴儿摄取乳汁,后三分之一的时间为满足婴儿吮吸的心理需求,而配方奶喂养全程都是为摄取乳液),这使得孩子的体重能够得到很好地控制并形成良好的代谢模式。
配方奶喂养,儿童肥胖率是纯母乳喂养的2-3倍。儿童肥胖不仅与成人肥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有关联,还可能影响儿童智力发展。因此,“养个健康的瘦宝宝”,是真正有益于孩子一生的。
其次,如何解读儿保体重“标准”?儿保所参考的体重“标准”是根据配方奶喂养制定出来的儿童某一年龄段体重的平均数参考值。“平均”不代表正常,也不等于标准。既然是平均,就有部分高于该数值,也有部分低于该数值,而且不是高于就等于“好的”。就像同样年龄的成年人体重差异非常大一样,同样大的孩子体重也各不相同。提倡亲密育儿的儿科医生西尔斯在《育婴手册》中曾说:“让你的宝宝制定标准,而不是什么成长表格。如果宝宝体重增长有持续而合理的速度,他表现的健康、满足,那么他就挺好的。”
第三,影响个体体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遗传,而且,只要没有过度的人工破坏,不管生下来时孩子体重是多少,绝大多数个体在2岁后都会向遗传的体重靠拢。如果父母都很瘦,或者父母一方很瘦,那即使生下来一个大胖孩子,他也很有可能在长大过程中变得和父母一样瘦。
每当有母乳妈妈因为孩子瘦被质疑母乳“量”或“质”不合格时,我都会真诚地抱抱她,并且跟她分享以上三点。
而私心里,于我自己,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每每当两个孩子扑倒我的怀里撒娇,或者当她们中有人又累又困,而我可以不用太费劲抱起来的时候,我都深深地庆幸,我养了两个瘦宝宝。
不然,在她们还很小的时候,我已经抱不动了,或者在她们需要抱时,我会因为太累而频繁发脾气。
那样,该少了多少美好的时光和温馨的回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