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教育体制中,分数被用来定义学子们的前途和命运。特别是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上,每一分都能造就天渊之别。分数有多重要?相信很多人从小就从父母的期望和老师的教诲里明白,分数是衡量优秀的标准。渴望获得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关注的这种心态,会凌驾于我们的自尊心上,并且一直鞭策着自己去获得优越感。
我的高考路上曾经经历过一段很黑暗的时光。我因为数学模拟考试连连失利,我考出了历史最低分。一个连着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让我彻底失去了希望,我每天学习起来很压抑,生活在高考这个竞技场让我分分钟想窒息。那时候还不懂自己为什么在面对挫折时,会有这样极端的心态。直到我看了《终身成长》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那时的我差点变成了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奴隶。正是在逆境中求生挣扎过,让我更加懂得拥有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于终生能力的提高和突破有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终身成长》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作为一名在心理学领域杰出的女性,卡罗尔·德韦克致力于跟踪和研究人们成功背后的原因。而《终身成长》这本书就是德韦克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研究工作后总结出思维模式对人们成功的影响。在德韦克看来成功并不直接由天赋和能力决定,主要因素在于人们不同思维模式下的差异作用。
正所谓十年磨一剑,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这本书里,通过固定型和成长型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重新定义了成功的法则。基于本书了解固定型和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能让你对自己的思维模式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在清楚思维模式带来的影响之后,选择和运用一个能伴随我们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辅助我们终身成长。
1、你属于哪种思维模式?
首先针对德韦克提出的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概念做了简单的归纳。让我们先对自己所属的思维模式有个基本的认知。
通常而言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定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并且为了保持自己的能力在所属的正常水平范围内,固定型思维的人都急于证明自己的的能力,注重事情的结果。
而对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来说,能力不是用来证明自己的工具,能力是一种养成性技能,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培养进行后天加成和塑造的。
这两种概念就好比同样被困在井底的青蛙,一只非常想要往外爬,并且努力向上爬,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另外一只则认为外面的天地就只有井口这么大,因为适应了井底的生活,不想出去,而且也不肯定自己能不能爬出去,索性只要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就行。
不同的思维模式会驱动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不同的思维模式到底通过哪些方面表现的呢?《终身成长》对两种思维的对比差异总结,主要体现在处理危机应对方式和对待事情是否坚持不懈努力的态度上。
因为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固执的认为能力是不变的,所以当生活面临困境和挑战时,固定型思维的人很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对能力的局限性认知,会产生深深地失败感和无力感。严重起来甚至会丧失对生活的信心。
除开对能力的固有认知,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缺乏挑战和创造精神。因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对能力的有限认知,导致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对超出能力之外的挑战感到恐惧,他们认为如果挑战失败会让其自尊心受损。不能承受残酷现实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只能把失误造成的伤害发泄到别人身上,要不然他们的心态就像一根拉到极限的皮筋,稍不留意就崩裂开来。
而成长思维模式者面对挫折时,更加注重挑战带来的乐趣,结果的成功与否并不会给其智力水平或者个性下定义。他们仅仅关注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怎么才能借此成长?即使挑战失败,他们也不会因为过于关注结果,而当失望来临时自暴自弃、丧失掉信心。
而且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从不恃宠而骄,他们不依赖于天赋和能力,更多的是追求努力付出来达到理想的巅峰,并且保持自己持续进步的状态。这种不满足于现状的心态,会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动力去探索未知领域,从而达到人生的新高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职场工作时,最常见的情况是,当领导把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等待安排给你。可能这个任务在你工作范围之内,也有可能是你从未接触过的东西,那么你的第一反应是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而丢失了领导的信任,所以选择拒绝呢?还是欣然的接受任务,尝试在这个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里付出自己超额的努力,去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面对挑战时典型的特征代表。
2、谁是思维模式的幕后推手?
不过当了解了两种思维模式之后,其次我们更加需要剖析这两种思维模式下会造就怎样因果关系。
我们都知道一个巴掌拍不响,很多情况下思维模式的选择和产生都不是天生的。可以说是外在和内在的因素共同作用下,使人们逐渐习惯和接受了一种对待事物和生活的态度。
其中在外因素是非常关键的存在。因为人类从出生开始就被动接受外界的影响来开启对在外世界的认知。而外界影响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比如与父母、老师、朋友和同事之间的相处交流等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授的不仅是一言一行,还有潜在的思维模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孩子考试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时,作为父母可能下意识夸奖他非常聪明,那么孩子就会根据父母的反应认为我是有天赋的人,看我多么聪明。但是一旦孩子考试分数降下来时,孩子就会很焦虑,他们第一想法不是去找问题的源头,而是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并且不肯承认现实,害怕父母的责怪和失望的眼神。
假如父母当时不是直接夸奖孩子聪明,而且换一种态度询问孩子在考试中收获了什么,或者是通过这次考试有没有发现可以进步的空间?这样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相对比之前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就更能让孩子了解到考试的本质不是拿高分,而是在测验中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思维模式的作用不仅是体现在家庭中,另外还有学校里老师跟父母一样也在进行着思维模式的传播和实践。在《终身成长》中德韦克通过对多位老师们,对一个素未谋面学生的成绩的评价和态度做了一个实验。
当老师们面对于只有65分的数学成绩的学生时,尽管不是自己了解的学生,大多数老师都持有不乐观的态度。他们根据这个分数认为这个学生能力很一般,没有潜在的天赋。而让人意外的是众多调查中有一个老师的回答像天外来客,显得格格不入。
这位不同于其他人观点的老师认为德韦克不能只给出一个点,就让他们来决定一条线的倾斜度,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条线是从何画起的。这样的观点让我真的挺感动的,太多老师都给学生们画了一个圈,在这个圈里限制了孩子们对圈外的想象和追求。如果不单纯的以成绩定成败,我相信更多的孩子不会把考试看作负担,学习应当是一件追求快乐的事情。
其实当老师面对良莠不齐的孩子时,教学就是亲眼看着某件事情逐渐发展,而她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让这种发展发生。《终身成长》中举例说明老师教学生拉小提琴,如果学生拉琴不在调上,那一定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拉。老师应当多给点时间和耐心去简单,这是为人师长这个职业该有的态度,你可以不爱所有学生,但是一定要关怀每一名学生。
到底是天赋会比后天努力更重要,还是只要你力气用对了地方,那么一切皆有可能?我相信很多人看完《终身成长》这本书就会找到想要的答案。
3、选择成长型思维模式造就多一种可能性
在《终身成长》中通过两种思维模式例证和对比,能让人非常直接的对号入座。在明白了自己所属思维模式的特征后,就能轻易地了解自己面对生活的各种心态的成因。
虽然成长型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特别指出并不是强迫所有的人非选择成长型思维模式不可,德韦克只是更想给那些还没有思维模式认知的人多一种能改变的可能性。
特别是当人们遭遇挫折时,很多情况下我们只能自救,而自救依赖于成长型思维模式。就像人生跌倒了能自己爬起来,就有希望看着前方的目标走的更远,如果跌倒了就顺势躺下,那么视野里除了摸不到的天,再也没有前方的路。没有人会喜欢负能量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借助成长型思维模式来跨过重重阻碍,创造我们新的人生高度。
那么如何才能将固定型思维模式转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呢?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总结出一套执行流程。通过接受、观察、命名和教育四个步骤来进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改变。
这四个步骤详细点来说,首先每个人要接受都拥有两种思维模式的事实。然后明白引发固定思维模式的原因,接下来引导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被激发后的行为和影响。最后从实践中规避错误,逐渐去学习维持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
也许有人会说固定型思维模式改变起来真的犹如抽筋剥骨,但是假若放任它继续主导我们的生活,那我们迟早沦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奴隶。德韦克认为虽然改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待问题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可以把你变成一个更积极、更有勇气、更加开明的人。
其实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权永远都在你自己手里。之所以选择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因为它会让你在人生路口面临困难时,不再拿可遇而不可求来作为惩罚自己的借口,也不会因为能力负担不起你的梦想时,责怪时运不济或者遇人不淑。
人生没有时光机,可以尝试的挑战,就一定要努力完成,不要让固定的思维模式局限了你的人生格局。希望通过《终身成长》这本书,能促使你调动起成长型思维模式,在人生这份答卷上超常发挥,提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